宜昌红茶产业发展研究

2014-12-12 11:53龚永新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20期
关键词:宜昌市产业发展机遇

摘要:当前,随着茶叶市场消费形势的变化,宜昌市各地加大了红茶产业建设的力度。为积极配合发展宜昌红茶产业,结合国内外茶叶市场的实际需求,通过分析宜昌市的红茶产业发展机遇及比较其发展红茶在省内的优势,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发展宜昌红茶产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宜昌市;红茶产业;产业发展;机遇;优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0-489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20.032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Tea Industry in Yichang City

GONG Yong-xin

(Three Gorges Tourism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Yichang 443000,Hubei,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hanging of tea market consumption, black tea industry is growing very fast in every part of Yichang city. Based on the actual needs of tea market at home and aboard, some advices on developing black tea industry to promote black tea market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Yichang city;black tea industry;industry development;opportunity;superiority;countermeasure

近年来,我国的红茶产销势头良好,特别是国内市场持续升温。如2009年全国红茶产量为7.19万t,2010年为9万t,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茶类,而且红茶生产量的60%用于内销。尽管如此,内销缺口仍然较大,高档红茶更是供不应求[1]。为适应这种茶叶消费形势的变化,宜昌市各地积极调整茶叶产业结构,推动红茶产业的发展,使红茶生产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市2012年生产红茶8 000 t,2013年生产红茶12 000 t,产量增加50%。今年宜昌市委、市政府再次做出重大决策,市主要领导挂帅成立红茶产业领导小组,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并已拨出1 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协调发展全市红茶产业。因此,为促进宜昌红茶产业健康发展,笔者分析宜昌市发展红茶产业的机遇以及比较省内优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宜昌市红茶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1.1  市场机遇

红茶长期主导着国际茶叶消费市场,这一点至今没有明显改变。从国内看,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历史形成的传统茶叶市场格局已被打破,茶叶消费的多元化需求发展迅猛。现代消费意识的增强更是直接推动着红茶消费量的增长,一是品饮意识,即越来越多的人由重喝茶转向重品饮,红茶正好与这样的需求心理相契合;二是保健意识,如与人们的现代生活相联系,红茶具有相对突出的去腻、降脂等作用,这一点往往为“油荤重”的人们所看重[2];三是时尚意识,红茶具有“红艳明亮”的品质特征,红茶添加牛奶又具有“粉红色”表现,而且国际市场上多饮红茶,在部分消费者眼里,饮用红茶更为时尚。

1.2  产业转型机遇

我国是产茶大国,尤其是茶园面积大,现有茶园面积为186.67万hm2。然而,由于长期受人们重春茶、轻夏秋茶和重名优茶、轻中低档茶的影响,茶区的茶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成本也较高。发展红茶产业有利于资源的利用,有利于在茶产品初、精、深加工一体化的基础上,突出工业技术武装的作用,提高生产的效率与效益。在经营上,红茶生产更容易实现一头连着千千万万的茶农,一头伸向国际市场,在扩大国内消费的同时,组织参与激烈的国际茶叶市场竞争[3]。尤其随着现代产业发展,服务业地位越来越重要,茶叶市场要增加高端服务元素,就不可能没有红茶,通过红茶与外国人做生意,通过红茶挤进现代社会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

1.3  政策机遇

当前,宜昌市发展红茶产业面临较多机遇。在国家层面,农业部已将宜昌市茶区划入全国茶叶生产四大优势区域,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现有31个综合试验站,宜昌市也在其中。同时,宜昌市部分茶区地处三峡库区,在茶产业发展上得到三峡大坝移民后续项目的支持,2011年,国务院三峡办就曾批复下达给宜昌市第一批三峡后续建设项目33个,这些项目大多用于配套完善、开发性移民工作。在地方层面,近些年来宜昌市各级党委与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红茶产业,如产茶重点县五峰县结合本地实际,2013年提出“提升绿茶、复兴红茶、拓展保健茶”的口号,并确定五年内实现红茶产量10 000 t、红茶综合产值10亿元、红茶出口创汇1 000万美元的奋斗目标。该县2014年还拿出1 000万元用于加大红茶产业的建设。宜昌市委、市政府也在全市提出大力支持红茶产业发展,主要领导同志亲手抓,并拨出1 000万元资金用于协调全市红茶产业的发展,用以围绕红茶产业发展争取政策,创新放大政策的推动效应,拓展运用范围。

2  宜昌市红茶产业发展省内优势的比较

2.1  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三峡大坝所在地。宜昌市处于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交汇地带,由于山地地貌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不少小气候环境、特殊的三峡冬暖区与垂直气候分布特征。全市地貌表现为“一平二丘七山”,山地、丘陵土壤多呈酸性或微酸性,土壤质地疏松,植被丰茂,适宜植茶。农业气象方面,宜昌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3.1~18.0 ℃,气温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年日照时数为1 542~1 904 h,≥10 ℃的年积温约3 916.5~5 723.0℃,无霜期一般为200~307 d,无霜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缩短;多年平均降水1 200 mm左右,西部山区大于1 300 mm,且宜昌市水系发达,特别是长江和清江流域流径长、水面阔,终年云雾缭绕,相对湿度大,是常绿植物茶树的最佳生长区域。

2.2  产业历史与技术基础

我国的工夫红茶是由福建小种红茶创新发展而来。清道光年间(1824年),宜昌市境内开始有工夫红茶创制,以后红茶产量逐年增多,到了1937年,仅宜昌市的五峰县年产量已达505 t。新中国成立后,宜昌红茶主要分布在五峰、长阳、宜都等县以及夷陵区。1951年在夷陵区建立国营宜都茶厂,收购各县红毛茶精制加工,经汉口口岸出口,故名“宜红”[4]。在前后将近200年的红茶生产中,宜昌市工夫红茶的技术大体经历了输入、推广和普及3个阶段。即自19世纪上半叶,先后有多批广东、江西省的茶商来宜昌市经营红茶,他们既收购茶叶,也带技术指导红茶生产。20世纪上半叶,红茶生产技术逐步为本地掌握,特别是对红茶精制技术的掌握。曾作为江西省修水县人徒弟的黄足三,通过学习红茶精制技术成为本地早期的红茶加工名师,1935年,他所创制的“春艳牌”红茶获全国评比第二名。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宜昌市境内不仅有中国茶叶公司设立的茶叶管理处和茶叶指导站,还有国家、湖北省分别创办的红茶精制厂,在引导红茶生产、推广普及红茶生产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20世纪70年代,宜昌市茶区茶农普遍掌握了红茶初制技术,以宜都茶厂为首的红茶精制加工能力大大增强,红茶成为宜昌市茶区的主要茶类,人们也习惯于称宜昌市茶区为“宜红茶区”。

2.3  品牌区域与光环效应

“宜红”是我国传统商品茶,19世纪80年代以前即有外销,1985年出土、现存于五峰渔关镇“湖北茶博馆”内的“英商宝顺合茶庄”,见证了宜红曾经的辉煌。“宜红”以当地主栽的宜昌大叶种、“宜红”早等品种原料为基础,针对性地运用初、精制技术,加工出品质优异的“宜红茶”,常有“冷后浑”现象出现,醇厚鲜爽,驰名中外,历史上远销俄罗斯、美国、英国及东欧各国,“洋人称之为高品”[5,6]。“宜红”属于中国茶叶出口叫得响的品牌,而宜昌市作为“宜红”生产的中心区域,在长期的生产、加工、贸易过程中,早为国人熟知,不仅参与了“宜红”品牌的创建过程,也是品牌的直接受益地区。随着当代宜红茶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从生产的角度,还是从贸易史的角度,人们追根溯源更是绕不过宜昌、宜都的这个“宜”;从“宜红”品牌作用发挥的角度,“宜红”需要振兴,重现历史的辉煌,而做出这样的努力,也需要宜昌市茶区的全力配合和支持。

2.4  人文环境与发展合力

宜昌市既是我国重点茶区,也是我国古老茶区,茶叶发展历来受到外界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宜昌市在茶产业建设上成就突出,人文环境优越,发展合力具备,为红茶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一是政府主导。自20世纪以来,宜昌市政府不仅把茶叶产业作为农村六大主导产业之一,积极引导发展,在当前发展的红茶产业上也是拿在手上,出政策、给经费,大力推动。二是企业主演。发展红茶产业不仅得到了以往生产红茶企业的响应,一些大中型茶企还率先调整结构,拨出人力、物力开发红茶以促进红茶产业发展,如湖北五峰采花毛尖集团、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湖北邓村绿茶集团、宜都要安明茶叶有限公司等。五峰县2012年生产红茶的厂家不到10家,2013年超过20家。三是科技给力。为加大红茶产业发展的推进力度,各地不仅通过组织科技人员外出学习、交流,加强茶区红茶生产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本地科技人员的作用,而且还积极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如夷陵、兴山、五峰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及技术开发协议。四是茶农配合。茶农配合主要表现在围绕红茶的生产上,人们在安全生产、标准生产、发展茶乡旅游等方面给予了积极配合。

3  突破性发展宜昌红茶产业的对策建议

3.1  红茶、绿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传统的宜昌市茶区属于红绿兼制的茶区,红茶、绿茶一直是宜昌市茶区生产的两大主要茶类。由于红茶与绿茶品质风味各具特色,对鲜叶原料酚氨比的要求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受光照、气候因素的影响,春季鲜叶酚氨比比夏秋季低,中高山茶区比低山、丘陵鲜叶的酚氨比低,所以多数茶区应据此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如春茶侧重于做绿茶,夏茶侧重于做红茶,低山、丘陵适宜多产红茶,中、高山适宜多产绿茶[8]。特别是在当前发展红茶产业基地建设不可能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基地兼顾、红绿兼制、两手抓两手都硬,才能有效解决红茶产业发展的基地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扩大夏秋茶生产比重,以实现茶区大面积增产增值的目标。

3.2  品质、品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从某种意义上讲,品质是硬实力,而品牌不仅包涵品质这样的硬实力,也包涵品牌文化等软实力。换句话说,品牌建设的前提是产品要有过硬的品质,但尽管产品有了过硬的品质还不能说品牌已经建成,因为品质不等于品牌,抓品牌建设是产业发展的目的和方向,抓品质质量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和关键[9]。当前,围绕红茶品质提升,主要应通过学习借鉴各地经验,在茶区制定红茶生产标准,进一步规范红茶生产的良种推广、基地建设、加工技术以及设备创新等。围绕红茶品牌建设,主要应通过整合品牌资源,统一品牌形象,实现品牌共享,制定和推行统一的红茶标准化生产体系,适应市场需求,开发红茶系列产品,拓宽红茶产品的结构,并力求产品风格多样化。与此同时,狠抓品牌营销、市场拓展以及红茶文化传播工作。

3.3  内销、外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宜昌市的红茶在国内、国际都有销售,并在两类市场上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特别是宜昌红茶表现出来的“冷后浑”现象,是一种品质优良的表现,受人青睐,为内、外销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打下了基础[10]。今后,我们既要适应内销需求,把宜昌红茶推向华中、华东、华北市场,进一步拓展、夯实宜昌红茶的高端消费市场;还要适应外销需求,学会做国际红茶生意,利用宜昌红茶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已形成的历史影响,大行红茶复兴之道。加强宜昌红茶内、外销市场建设,不断推动宜昌红茶内、外销协调发展。

3.4  效率、效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总的来看,传统红茶生产效率不高,产生的效益也比较低,特别是进入国际市场的红茶问题更突出。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红茶生产成本高、出口卖价低,一些红茶产区转产绿茶或其他茶类,造成红茶产量与出口量直线下降[11]。所以,发展宜昌红茶产业要做到效率、效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安全高效生产、标准化生产,上规模、上水平,包括推广应用适制红茶的优良茶树品种,提高茶园管理、采制加工、包装运输等机械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红茶产业的高效率、高效益取得相应的成效。

3.5  科技、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产业的发展需要“双轮驱动”。所谓“双轮”,一指科技,二指文化[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科技发展迅速,并广泛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从而使茶产业与茶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茶文化在培植茶产业活动的氛围、实现技术知识的再生产、促进茶知识和技能传递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宜昌红茶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是产业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等理念,依托国家茶叶技术产业体系、科研院校以及各种茶叶产业园平台,促进红茶科技与文化创新资源及要素的互动衔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红茶产业创新体系。特别是要在全社会形成支持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科技在产品开发、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  勇,雷攀登,徐奕鼎,等.我国红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需求及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5):592-595.

[2] 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21.

[3] 许咏梅.从市场集中度角度考察国际茶叶市场竞争程度[J].茶叶,2008,34(2):107-109.

[4] 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0.275.

[5] 龚永新.宜昌大叶茶群体良种[J].湖北农业科学,1984(12):23-25.

[6] 翁寿楠.宜红茶史略[J].茶叶,2004,30(3):173-174.

[7] 龚永新.谈谈湖北名茶品牌的形成[J].茶叶,2008,34(1):42-44.

[8] 秦志敏,付晓青,肖润林,等.不同颜色遮阳网遮光对丘陵茶园夏秋茶和春茶产量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 31(16):4509-4516.

[9] 张大伦.自主品牌品质是基础[J].轻型汽车技术,2006(10):49.

[10] 徐樵利,彭仲仁,覃建钦.宜昌地区茶园地评价[J].自然资源,1984(3):30-37.

[11] 陈  栋,卓  敏.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红茶生产和贸易的演变与发展策略思考[J].中国茶叶,2009(1):4-6.

[12] 周  伟.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助推茶叶全产业链发展[EB/OL]. http://sichuandaily.scol.com.cn/2012/01/17/201201178034640

59574.htm,2012-01-17.

3.4  效率、效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总的来看,传统红茶生产效率不高,产生的效益也比较低,特别是进入国际市场的红茶问题更突出。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红茶生产成本高、出口卖价低,一些红茶产区转产绿茶或其他茶类,造成红茶产量与出口量直线下降[11]。所以,发展宜昌红茶产业要做到效率、效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安全高效生产、标准化生产,上规模、上水平,包括推广应用适制红茶的优良茶树品种,提高茶园管理、采制加工、包装运输等机械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红茶产业的高效率、高效益取得相应的成效。

3.5  科技、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产业的发展需要“双轮驱动”。所谓“双轮”,一指科技,二指文化[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科技发展迅速,并广泛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从而使茶产业与茶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茶文化在培植茶产业活动的氛围、实现技术知识的再生产、促进茶知识和技能传递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宜昌红茶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是产业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等理念,依托国家茶叶技术产业体系、科研院校以及各种茶叶产业园平台,促进红茶科技与文化创新资源及要素的互动衔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红茶产业创新体系。特别是要在全社会形成支持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科技在产品开发、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  勇,雷攀登,徐奕鼎,等.我国红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需求及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5):592-595.

[2] 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21.

[3] 许咏梅.从市场集中度角度考察国际茶叶市场竞争程度[J].茶叶,2008,34(2):107-109.

[4] 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0.275.

[5] 龚永新.宜昌大叶茶群体良种[J].湖北农业科学,1984(12):23-25.

[6] 翁寿楠.宜红茶史略[J].茶叶,2004,30(3):173-174.

[7] 龚永新.谈谈湖北名茶品牌的形成[J].茶叶,2008,34(1):42-44.

[8] 秦志敏,付晓青,肖润林,等.不同颜色遮阳网遮光对丘陵茶园夏秋茶和春茶产量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 31(16):4509-4516.

[9] 张大伦.自主品牌品质是基础[J].轻型汽车技术,2006(10):49.

[10] 徐樵利,彭仲仁,覃建钦.宜昌地区茶园地评价[J].自然资源,1984(3):30-37.

[11] 陈  栋,卓  敏.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红茶生产和贸易的演变与发展策略思考[J].中国茶叶,2009(1):4-6.

[12] 周  伟.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助推茶叶全产业链发展[EB/OL]. http://sichuandaily.scol.com.cn/2012/01/17/201201178034640

59574.htm,2012-01-17.

3.4  效率、效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总的来看,传统红茶生产效率不高,产生的效益也比较低,特别是进入国际市场的红茶问题更突出。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红茶生产成本高、出口卖价低,一些红茶产区转产绿茶或其他茶类,造成红茶产量与出口量直线下降[11]。所以,发展宜昌红茶产业要做到效率、效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安全高效生产、标准化生产,上规模、上水平,包括推广应用适制红茶的优良茶树品种,提高茶园管理、采制加工、包装运输等机械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红茶产业的高效率、高效益取得相应的成效。

3.5  科技、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产业的发展需要“双轮驱动”。所谓“双轮”,一指科技,二指文化[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科技发展迅速,并广泛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从而使茶产业与茶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茶文化在培植茶产业活动的氛围、实现技术知识的再生产、促进茶知识和技能传递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宜昌红茶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是产业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等理念,依托国家茶叶技术产业体系、科研院校以及各种茶叶产业园平台,促进红茶科技与文化创新资源及要素的互动衔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红茶产业创新体系。特别是要在全社会形成支持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科技在产品开发、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  勇,雷攀登,徐奕鼎,等.我国红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需求及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5):592-595.

[2] 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21.

[3] 许咏梅.从市场集中度角度考察国际茶叶市场竞争程度[J].茶叶,2008,34(2):107-109.

[4] 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0.275.

[5] 龚永新.宜昌大叶茶群体良种[J].湖北农业科学,1984(12):23-25.

[6] 翁寿楠.宜红茶史略[J].茶叶,2004,30(3):173-174.

[7] 龚永新.谈谈湖北名茶品牌的形成[J].茶叶,2008,34(1):42-44.

[8] 秦志敏,付晓青,肖润林,等.不同颜色遮阳网遮光对丘陵茶园夏秋茶和春茶产量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 31(16):4509-4516.

[9] 张大伦.自主品牌品质是基础[J].轻型汽车技术,2006(10):49.

[10] 徐樵利,彭仲仁,覃建钦.宜昌地区茶园地评价[J].自然资源,1984(3):30-37.

[11] 陈  栋,卓  敏.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红茶生产和贸易的演变与发展策略思考[J].中国茶叶,2009(1):4-6.

[12] 周  伟.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助推茶叶全产业链发展[EB/OL]. http://sichuandaily.scol.com.cn/2012/01/17/201201178034640

59574.htm,2012-01-17.

猜你喜欢
宜昌市产业发展机遇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第21题
务实创新 开拓奉献——湖北宜昌市第三批援藏干部援助西藏加查两周年扫描
我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广研究——以宜昌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