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饵料及其混合物对L-型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繁殖的影响

2014-12-12 09:24周立斌周桂英
惠州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轮虫小球藻褶皱

周立斌,周桂英

(惠州学院 生命科学系 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 惠州 516007)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隶属于轮虫纲(Rotatoria),单巢目(Monogononta),臂尾轮虫科(Brachionidae),分L-型和S-型两个亚种。L-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typycus)最适海水盐度是3.0%,在此盐度轮虫体内含有最高的ω3HUFA。而自从Ito(1960)发现褶皱臂尾轮虫是海水鱼类育苗的活饵料以来,它就作为鱼类和甲壳类的重要开口饵料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报道轮虫可作为60种海水鱼类和18种甲壳动物育苗的活饵料[1]。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轮虫的繁殖生态、饵料营养、培养技术等方面作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特别是饵料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1967年Hirata与Mori发现可以用面包酵母培养轮虫,70年代用海水小球藻与面包酵母大量培养轮虫。并且海水小球藻和油脂酵母含较多的ω3HUFA(高级不饱和脂肪酸),比较适于投喂轮虫。其后,微胶囊饲料、面包酵母添加光合细菌和Vc、海洋酵母、酵母与藻类搭配等各种饵料被用来测试对轮虫的营养价值[2-5]。目前,在生产上培养轮虫主要以单胞藻为饵料,很少使用酵母,因为酵母投喂过量会败坏水质。王金秋[5]观察,培养轮虫效果最好的是绿藻门的小球藻。李树国[6]利用硅藻、金藻、微绿球藻、裸藻、小球藻、扁藻分别培养褶皱臂尾轮虫,他认为扁藻和小球藻对轮虫的繁殖最有利,裸藻较差。本实验采用小球藻、面包酵母以及两者的混合饵料研究对轮虫的体宽、密度和怀卵率的影响,以探讨培养培养更小型、高密度的轮虫的最佳饵料,为发展鱼苗口径小、对饵料要求严格的鱼类的大规模化生产提供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L-型褶皱臂尾轮虫由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提供,接种前用150目筛绢手抄网收集轮虫。

海水小球藻培养液密度为1800万个/mL,面包酵母投放量按轮虫密度上升而增加(比例为轮虫总数/酵母量=100万/克),酵母投喂前要进行活化。

1.2 试验方法

1.2.1 培养条件

水温在22℃左右,盐度在2.8℅,pH值在7-8之间。

1.2.2 培养容器500L的透明塑料培养容器,每个培养容器放置一个散气石。

1.2.3 试验分组

按轮虫饵料的不同设计分为海水小球藻组,面包酵母组和海水小球藻与面包酵母混合组(以下称混合组)3个饵料组,轮虫投放初始密度都为30个/mL,试验进行7天。

1.3 测量方法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测量轮虫的体宽,在4倍目镜下观察,轮虫的体宽=观察的刻度值×25μm。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轮虫的怀卵情况,取1毫升的轮虫培养液滴到玻璃观察板上并用1%甲醛固定,在4倍目镜下观察并计算轮虫怀卵量,每个实验组各取3毫升轮虫培养液,以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数为最后记录数据。轮虫怀卵量=怀卵轮虫数/轮虫总数。

用万能生物投影仪检测轮虫的数量,取1毫升的轮虫培养液平均滴到玻璃观察上,然后置于投影仪下观察计算个数。每个实验组各取3毫升轮虫培养液,以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数为最后记录数据。

1.4 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Mean±SE)表示,用SPSS统计软件中Duncan′s检验(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饵料对轮虫体宽的影响

从图1可见,同一饵料经过7天的培养,轮虫的体宽变化不显著;而不同饵料之间轮虫体宽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一般位于的

图1 不同饵料对轮虫体宽的影响

2.2 不同饵料对轮虫密度的影响

从图2中可见,投喂各种饵料后,轮虫前三天增长缓慢,第四天开始迅速增长。其中混合组增长速度最显著,至第7天达到155个/ml;面包酵母组次之,小球藻组增长最小。

图2 不同饵料对轮虫密度的影响

2.3 不同饵料对轮虫怀卵率的比较

从图3可见,不同饵料培养的轮虫,其怀卵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前三天怀卵量上升并于第三天达到最高值;第三天后开始下降,第五天降到最低值,随后有一定的回升,其中以混合组的怀卵率最高,在第3天达到70%。

图3 不同饵料对轮虫怀卵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饵料对轮虫体宽的影响

在没有捕食压力存在的情况下,最可能影响轮虫个体大小的因素有基因型(品系)、食物种类和浓度、温度以及种群增长阶段等。有关食物对轮虫个体大小的影响研究国内外已有一些报道,但所得结果存在着不一致性。目前已知,实验室内培养的大肚须足轮虫(Euchlanis dilatata)、红臂尾轮虫(B.rubens)、褶皱臂尾轮虫和扁平臂尾轮虫(B.patulus)的个体大小均随食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胡好远等[7]认为角突臂尾轮虫(B.angularis)和萼花臂尾轮虫(B.calyciflorus)[8]个体具有随食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在食物类型方面,冈内等(1983)认为用绿枝藻类Tetraselmis培养的轮虫较用小球藻培育的个体大[9]。刘东超等研究认为摄食亚心形扁藻的轮虫个体与摄食绿色巴夫藻、小球藻和大溪地等鞭金藻存在显著差异,摄食绿色巴夫藻与摄食小球藻的轮虫个体大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0]。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繁殖状态活泼时,轮虫变小,有增殖密度越大,个体越小的趋势[9]。本试验中,比较轮虫体宽和密度可见,密度大的实验组轮虫的体宽相对较小,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密度越大,个体越小的这种结果。从图1可见不同饵料组的轮虫体宽存在有一定差异,但各饵料组差异不显著。对产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褶皱臂尾轮虫的研究发现,适宜的食物类型仅使轮虫个体增大15%,而摄食相同食物的13个地理品系的轮虫个体大小差异大137%[11]。可见,不同的饵料能引起轮虫个体大小产生变化,但其影响是否有显著性可能与选择的饵料种类和轮虫的品种有关。

3.2 不同饵料对轮虫密度和怀卵量的影响

图2中轮虫密度不断上升,主要是由于第三天轮虫的怀卵率出现生殖周期的第一个高峰,第四天开始不断有轮虫孵出,并且新增长的轮虫个数大于死亡个数。混合组和酵母组增长速度比小球藻组快,是因为这两组的怀卵率比较高,食物供给较充足,使轮虫的密度能保持不断上升的趋势。

而图3中,混合组的轮虫怀卵率最高,面包酵母组次之,这与饵料的可利用量有关。混合组有小球藻和酵母可供轮虫利用,食物量充足,轮虫种群增长稳定;面包酵母组增长比混合组低是因为只有酵母可供轮虫利用饵料单一,影响了轮虫种群的生长和繁殖;已有实验证明,用酵母培养轮虫比用小球藻培养轮虫,轮虫的密度更大,这可能与轮虫的摄食速度比小球藻的繁殖速度快有关。小球藻组在第七天呈现下降是因为加入的小球藻培养液大量被轮虫食用了,食物的减少限制了轮虫种群的增长。本实验结果显示,以小球藻和面包酵母混合为饵料组的轮虫密度和怀卵率最大,其次是酵母组,小球藻组最小。小球藻是目前生产中最常用的藻类,但其培养效果均差于其余两组,这与轮虫的摄食比小球藻的繁殖速度快有关。小球藻的增殖慢于轮虫的增殖,使轮虫的摄食量受到限制,进而影响种群的生长和繁殖。目前已有实验证明,使用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作为轮虫饲料时,其轮虫密度大约是小球藻培养的10倍[12]。本试验中面包酵母比小球藻培养的轮虫密度高和怀卵率高,也基本和前人的结果研究相类似,混合组明显地优于小球藻和面包酵母的单独使用,除了与酵母培养轮虫的效果比小球藻高以外,还与两者搭配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营养互补有关。另外混合组饵料对轮虫的增加量在第4天开始显著增加,怀卵率也是在第3天达到70%,达到了最高,因此提示我们在实际生产中进行L-型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时,可采用海水小球藻与面包酵母混合进行培养,并且在海水养殖鱼类育苗中,要提前3-4天培养轮虫,以提供充足的饵料。

3.3 生产实践中培养轮虫对饵料的选择

工厂化高密度培养轮虫,要求其饵料不但能使轮虫快速增殖,而且能保证大量稳定的供应。虽然小球藻是培养轮虫的适宜饵料,但由于轮虫的摄食速度远大于藻类的繁殖速度,要完全依靠藻类来维持轮虫的高密度培养难度相当大,并且需要相当规模的藻类培养配套设施。因此,小球藻作为轮虫高密度培养的饵料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培养轮虫,使培养密度比小球藻增加了10倍。其不足之处是,酵母细胞在高渗海水中极易分解,不仅降低了自身的饵料价值,还污染了水质,使培养水体中有机物质含量增加,细菌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影响轮虫的培养。小球藻与酵母混合为饵料培养轮虫,糅合了两种饵料的优势,其培养效果均优于两者单独使用。在使用酵母时要注意,投喂前先对酵母进行充氧活化增强其活力,而且每天投喂量要适当,这样能有效地降低酵母对水质的污染。小球藻营养较全面对水体污染极小;酵母方便易得易保存,培养轮虫密度高。所以在实际生产中,用小球藻培养轮虫的同时,投以适量的酵母有利于提高轮虫的产量。

[1]陈明耀.生物饵料培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93-110.

[2]张利民,常建波.50DE微囊营养强化轮虫DHA的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1997,4(5):44-49.

[3]王金秋,李德尚,董双林,等.面包酵母添加光合细菌和Vc培养轮虫效果[J].水产科技情报,1999,26(1):25-27.

[4]陈炜,王鑫,童圣英.海洋酵母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脂肪酸组成研究[J].水产科学,2001,20(3):3-6.

[5]王金秋,潘连德,郭新.酵母及藻类对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效果的比较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02,29(3):99-102.

[6]李树国.饵料生物对轮虫培养效果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1,16(3):281-283.

[7]胡好远,席贻龙,耿红.食物浓度对角突臂尾轮虫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和卵大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7):875-878.

[8]耿红,席贻龙,胡好远.食物浓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和卵大小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1):59-62.

[9]刘卓,王为祥.饵料浮游动物培养[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3.

[10]刘东超,梁飞龙.绿色巴夫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试验[J].福建水产,1999,3(1):9-12.

[11]胡好远,席贻龙,耿红.食物浓度对三个地理品系角突臂尾轮虫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和卵体积的影响[J].动物学研究,2002,23(5):387.

[12]袁成玉,吴春平.褶皱臂尾轮虫饲料研究的概况[J].水产科学,1998,17(1):30.

猜你喜欢
轮虫小球藻褶皱
高氨氮沼液浸种强化小球藻对沼液废水的处理效果
温度对不同种类臂尾轮虫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动漫人物衣服褶皱的画法(1)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纳米TiO2和ZnO对小球藻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一点褶皱
褶皱的优雅
不同溶剂萃取小球藻油脂结构及组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