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刊中的白居易研究
——以研究内容为中心

2014-12-12 12:11惠联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长恨歌白居易妇女

惠联芳

(金陵科技学院)

民国期刊中的白居易研究
——以研究内容为中心

惠联芳

(金陵科技学院)

民国期刊中发表的关于白居易的论文,其研究内容集文学性与社会性为一体,主要涉及时代背景、生平、性格、思想、文学研究等方面。其中对白居易思想的研究侧重其思想中经世致用的社会价值,指出白居易具有非战思想,且对妇女问题、吏治问题予以揭露。在文学层面,民国学者分析了白居易诗的艺术特色,且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了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的渊源及特点。

民国期刊 白居易研究 研究内容

据大成老旧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民国时期关于白居易的研究论文有三十余篇:《唐代伟大的民间诗人——白居易》[1]、《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2]、《诗人白居易析论》[3]、《白居易之研究》[4]、《白居易研究》[5]、《平民诗人白居易评传》[6]、《白香山之文学》[7]、《社会诗人白居易及其诗中之时代背景》[8]、《平民化诗人白居易研究》[9]、《民主诗人白居易——略论他的新乐府诗》[10]、《白乐天及其新乐府》[11]、《白居易的妇女观》[12]、《白乐天诗中反映的妇女思想》[13]、《白居易诗中的贪官污吏》[14]、《白居易的讽喻诗》、《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之关系》[15]、《元稹白居易的文学主张》[16]、《白香山诗中关于非战思想及妇女问题之探讨》[17]、《读白居易新丰折臂翁》[18]、《读〈长恨歌〉——兼评陈寅恪教授之〈笺证〉》[19]、《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质疑》[20]、《从〈白乐天与元微之书〉说到现代文学的使命》[21]、《卖炭翁》[22]等。总括来讲,包含下列主题:

一、时代背景

陈国雄《白居易之研究》提出:“白居易生于中唐时期,这个时候无复有贞观开元的政治了;承接着不远的,是唐史变乱最剧的安史之乱。”

非我《社会诗人白居易及其诗中之时代背景》提出白居易诗中所涉及的时代背景:统治阶级的暴行和豪奢、土劣和资本家、劳动阶级、婚姻问题与妇女问题。在论述的过程中,联系当时的现实:“这种现象如今还是一样,陕西的旱灾,汉口的水灾,数千万灾民,真是人食人,委员大人们谁管?”引导读者在欣赏白居易的诗时,关照现实,而非为读诗而读诗。

二、生平

对白居易生平的研究,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述。陈幼嘉的《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从白居易的生平:白居易的从政生涯、白居易的生活背景、白居易的佛家思想三个方面分析了其生平与诗歌创作的关系。陶愚川的《诗人白居易析论》将白居易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努力读书的时期(从出世到二十七岁中进士时为止);第二个时期是“教济人病俾补时期”为“人生而文学”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写了许多“意激而言切”的讽喻诗(中进士后至四十岁);第三个时期是乐天知命吟咏自适的时期 (四十岁至七十五岁时止)。张明仁在《白香山之文学》中将白居易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求学生活;“宦海浮沉”之生活;老年生活。

三、性格

陶愚川的《诗人白居易析论》一文中,将白居易的性格概括为:“诙谐、情感丰富、淡泊、仁慈、嗜酒和坐禅。”

四、思想

研究者对白居易思想的研究侧重其思想中经世致用的社会价值。

陈国雄《白居易之研究》论及“白居易的社会思想”:“白居易且又是秉性强烈,富于革命性的社会改革家。如时政有不利于民的,无不尽情批评,讽喻,不顾什么权势贵人;也不顾什么舆论的毁誉,率性而为;很显然是个改革社会的诗人。”提出“建立民意的先决条件”是“采诗”和“纳谏”。进一步分析了“理想政治的措施”。最后总结道:“白居易的社会理想,除了整个的建立顺从民意的统治机关外,其他在妇女问题亦关怀甚切。”

公盾《白居易研究》阐述了“白居易的政治思想及其对文艺创作的意见”,认为 “诗人是一个民本主义者”,“诗人以为执政者当倾听人民的声音,服从人民的意志。”那么,如何倾听人民的声音呢?公盾进一步分析了白居易所提出明确的措施——设“采诗官”,通过设“采诗官”体悟民情,下情上达。

在这种研究思想的指导下,研究者深入挖掘白居易对现实社会中诸多方面的揭露。大体包含如下方面:

(一)妇女问题

新文化运动批判了封建主义的旧礼教、旧道德对妇女精神上、肉体上的压迫。从此以后,妇女问题成为社会热烈议论的中心。妇女们争取与男性对等的话语权。[23]1930年,国民党政府出台了“民法草案”开始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为妇女的人格独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法律保障。但由于夫权制度尚未废除,女性社会地位和人格独立的保障仍显得很脆弱。[24]

受到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民国学者深入挖掘古代文学中的妇女观。白居易研究者对白居易“妇女观”颇为关注,譬如齐公远的《白居易的妇女观》、陶愚川的《诗人白居易析论》、彭兆良的《白乐天诗中反映的妇女思想》。

齐公远的《白居易的妇女观》从“男女的地位问题——男女平等”、“婚姻问题”、“女人的人格问题”三方面分析白居易的妇女观,认为白居易对私奔深表理解。齐公远认为“白居易最理想的夫妇生活,当时在《长恨歌》中道出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48),认为男子随意离弃女子是“可恨”的,认为白居易的主张为“女人应当看重自己的人格……不应妄自菲薄而自己甘于为人玩弄甚至以色相惑人。男人也应当以德娶妇,而不应注重姿色”。

彭兆良的《白乐天诗中反映的妇女思想》认为:“白氏独能从妇女本身的痛苦上着想,已足惊奇,而且讴歌的范围却又是这般广泛,这非他独具的伟大,而值得我们所一谈耶?”

(二)吏治问题

贪官污吏是人类历史上绵延不断的现象,人们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民国时期这种现象也不断上演。基于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民国时期的学者对白居易诗中的贪官污吏有所关注。如敏子《白居易诗中的贪官污吏》(空军,1933(41))论述了白居易诗中贪官污吏荼毒老百姓的情形、极尽奢华之能事的生活。陶愚川的《诗人白居易析论》阐述白居易诗中对农民现状的描绘:农民承受 “苛捐杂税”、“里胥之敲诈”、“天灾之侵袭”三座大山之压迫;列举了白居易诗中出现的“法官”、“内臣”、“军人”、“县吏”、“老朽的官员”等“贪污骄奢”;指出白居易针对这些腐败的现象,提出解决的策略:“御史大夫应尽弹劾之责”、“官吏应久于其位”、“老朽者应退官”、“天子应明察”、“民意政治”。

(三)非战思想

陈实在《平民化诗人白居易研究》中从自身原因、时代背景两方面分析了白居易非战作品产生的原因,并列举了非战思想的两首诗为《新丰折臂翁》、《续古诗第一首》。

秦桂祥在《白香山诗中关于非战思想及妇女问题之探讨》中通过分析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续古诗第一首》等诗,总结白居易非战思想在诗中的表述方式:借老翁、妇人之口道出,“得风人之旨”。

(四)白居易思想的渊源

民国时期学者们认为白居易的人生观受到老庄、陶渊明、佛家的影响。

陶愚川认为:“居易认为人生在世,好像做梦一样,所以应当享乐……他这种人生观是受了老子庄子的影响。”(《诗人白居易析论》)陈国雄《白居易之研究》中认为白居易的人生观受到老子和陶渊明的影响,提出:“他的人生观,也成为乐天的;很细心谨慎地来卫护他的生命嫩芽;以不急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是向;唯追慕老聃的自然无为。”“这是很显然效陶潜的为人了。”认为他的这种人生观以两种形式予以展现:纵情于酒;芸芸众生亦无不怀恻隐之心。

王启怀《平民诗人白居易评传》分析了白居易“乐天安命”的人生观产生的原因:“居易的一生,宦途既是那样的潦倒,他又极爱老庄及佛学,所以他的人生观,便自然会抱着‘乐天安命’了。”论述了白居易立身处事的方式:首先,是对待出处的态度:“白居易既不欲干时图进,又不愿故意隐逸……他出处的标准,只是依着时命的‘穷达’为转移的。”其次,是对待生死的态度:“白居易把人生的衰老生死,都看作‘命’,看作常,都不必去忧虑惊忙。”

陈寅恪[15]提出:“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知足之旨,由老子‘知足不辱’而来,盖求‘不辱’,必知足而始可也。此纯属消极,与佛家之‘忍辱’主旨富有积极之意如六度之忍辱,大不相侔。”(5)

五、文学研究

(一)对白居易称号的界定:民主诗人、平民(化)诗人、民间诗人、社会诗人

吴奔星在《民主诗人白居易——略论他的新乐府诗》中将白居易界定为民主诗人。认为白居易“敢大胆批评政治,为百姓说话”。

非我《社会诗人白居易及其诗中之时代背景》将白居易界定为“社会诗人”。李岳南《唐代伟大的民间诗人——白居易》、陈实《平民化诗人白居易研究》、王启怀《平民诗人白居易评传》将白居易界定为“平民(化)诗人”、“民间诗人”。王启怀《平民诗人白居易评传》分析了将白居易界定为“平民诗人”的原因。

(二)文学主张(文学批评)研究

陶愚川借用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的概念,认为:“白居易是一个蓄志于诗界革命的人。居易在诗歌上是主张写实的。”陈幼嘉认为白居易的诗歌主张表现为:主讽刺、主平易真实。[2]张明仁提出白居易文学批评表现在三个方面:人生的艺术;措辞不尚文饰;诗乐合一。[7]胡适认为:“白居易与元稹都是有意作文学革新运动的人……他们的根本主张,翻成现代的术语,可说是为人生而作文学。”[16]

陈国雄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反对文学作为“少数有闲阶级的消遣品”,认为“伟大的作品是抓住了时代的动向,客观的事实,而引起共鸣共感的情绪。故用之于政治,可以窥时政的得失;用之于社会人生,是拯救其痛苦”,[4]白居易的作品即是这样的作品。

(三)艺术特色研究

张明仁指出香山诗的特点是“富于同情心;幽远之意境;工于写实;语句通俗”。[7]

(四)专题研究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民国学者对白居易诗歌的分类探讨,包括如下方面:

1.讽喻诗的探讨

讽喻诗受到民国学者的普遍关注。研究者从讽喻诗的分类、研究价值、产生的背景、渊源、对白居易的影响、特点等方面予以研究。

天华在中将讽喻诗分为“古调诗”、“新乐府”。[25]

陶愚川阐述了白居易讽喻诗的价值及研究的必要性:“人们都熟读了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一类的诗歌,而忽略去研究他那秦中吟新乐府一类的讽喻诗,这在他是非常悲哀的……其实,唯有人们所不爱的讽喻诗,却正是他的诗的灵魂。”[3]

卢怡灏阐述了讽喻文学风向生成的缘故。[21]陈幼嘉指出讽喻诗产生的背景[2]:“贞元十四年举进士,十九年部试以拔萃科及第,这是他一生仕途生活的开始……在这时期他曾上过许多奏疏,很想一展 ‘兼济天下’之志,可是只落得‘岂无济时策,君门乏良媒,三献寝不报,迟迟空手回。’他既不为宪宗采纳,于是推而行之于诗歌,他的自负的讽刺诗,便是这时候的产物。”

由于白居易为民请命,在讽喻诗中揭露现实,故导致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讽喻诗导致白居易被贬官。陈幼嘉在论文中论述道:“宪宗仍不为动,结果终因他这种论谏强硬由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司马。”天华指出白居易的讽喻诗在唐代不流行、作者和编者对讽喻诗的态度、讽喻诗对其仕途的影响:“按元稹的《白氏长庆集序》里说,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是很风行的。可是当时风行……的却不是讽喻诗……不过,在《白氏长庆集》里,‘讽喻诗’编在卷首,大约,作者和编者都特别看重这一类诗的价值吧……被贬为江州司马……该是讽刺诗结了怨。”[25]

关于白居易讽喻诗的渊源问题,陶愚川认为:“讽喻诗的杰作《秦中吟》新乐府诗,模仿杜甫的意境很像。 ”[3]

研究者对白居易讽喻诗的特点有褒有贬。褒者认为:白居易的讽喻诗都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25]贬者认为白居易的讽喻诗缺乏“趣味”、“余韵”。陈幼嘉认为:“不过总评白居易的诗,讽喻古调诗和讽喻乐府,往往用做诗的‘本意’结尾,使人失了趣味。”[2]胡适之先生认为:“他们(指白居易和微之)的讽喻诗,太偏重急切收效,往往一气说完,不留一点余韵,往往有史料之价值,而没有文学的意味。”

民国学者除了对讽喻诗的综合研究之外,还对讽喻诗中的一类——新乐府进行专题研究。

吴奔星论述了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内容、形式、渊源、目的,并指出白居易乐府诗的渊源是《诗经》,因为乐府诗与诗经在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首句标其目,卒句显其志,诗三百之意也。”足证他写作新乐府,受了《诗经》的直接影响,同时,他的写作技巧,多半用“比兴”的方法,也是脱胎《诗经》。[10]

成惕轩在列举白居易新乐府篇名的基础上,分析了“新乐府的作风”:“取材广泛”、“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爱国爱民之念”。[11]

2.闲适诗的探讨

民国学者从白居易闲适诗产生的原因、渊源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于闲适诗的产生原因,胡适之、王启怀进行了研究。胡适认为:“那是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时代,又是一个朋党最厉害的时代。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那时代的牺牲者。元白贬谪之后,讽喻诗都不敢作了,都走上了闲适的路。”王启怀认为:“居易到了老年,做官的念头是完全没有了。因此他极喜欢玩赏山光和水色,从这去消磨他的残年……”[6]

陈实指出白居易闲适诗的渊源:“他闲适诗的渊源是陶诗、道书、佛经的混合物。”[9]

3.对感伤诗的探讨

民国学者对白居易感伤诗中脍炙人口的两首诗中的一首——《长恨歌》进行了研究:俞平伯《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质疑》用《长恨歌》、《长恨歌传》考证故事,论及《长恨歌》的主题。

夏承焘《读〈长恨歌〉——兼评陈寅恪教授之〈笺证〉》指出《长恨歌》“致胜之由”为:故事、文术,论及此诗的艺术价值。

[1]李岳南.唐代伟大的民间诗人——白居易[J].半月文艺,1942(9).

[2]陈幼嘉.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J].大地,1935(1).

[3]陶愚川.诗人白居易析论[J].大夏年刊,1933年创立九周年纪念.

[4]陈国雄.白居易之研究[J].民钟季刊,1936,2(2).

[5]公盾.白居易研究[J].人物杂志,1948(10).

[6]王启怀.平民诗人白居易评传[J].学生文艺丛刊,1934,7(7).

[7]张明仁.白香山之文学[J].学术世界,1936,(2).

[8]非我.社会诗人白居易及其诗中之时代背景[J].津汇月刊,1934(2).

[9]陈实.平民化诗人——白居易研究[J].中国学术研究季刊,1929(1).

[10]吴奔星.民主诗人白居易——略论他的新乐府诗[J].东方杂志,1946,42(5).

[11]成惕轩.白乐天及其新乐府[J].文艺先锋,1944,5(5).

[12]齐公远.白居易的妇女观[J].甘肃妇女,1943(2).

[13]彭兆良.白乐天诗中反映的妇女思想[J].玲珑,1935,5(35).

[14]敏子.白居易诗中的贪官污吏[J].空军,1933(41).

[15]陈寅恪.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之关系[J].岭南学报,1949,10(1).

[16]胡适.元稹白居易的文学主张[J].新月,1928,1(2).

[17]秦桂祥.白香山诗中关于非战思想及妇女问题之探讨[J].国专月刊,1935,1(5).

[18]吴绍泰.读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J].少年(上海),1925,15 (7).

[19]夏承焘.读《长恨歌》[J].国文月刊,1949(78).

[20]俞平伯.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质疑[J].小说月报,1929,20 (1-6).

[21]卢怡灏.从《白乐天与元微之书》说到现代文学的使命[J].知用学生,1935,1(6).

[22]伍仁杰.卖炭翁[J].开明少年,1946(8).

[23]陈智.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7.

[24]张静容.妇女人格独立的历史话语[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5]天华.白居易的讽喻诗[J].台湾文化,1947,2(7).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民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以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为中心(1912-1949)(2012SJD75001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长恨歌白居易妇女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即事
当代妇女的工作
兰峪水,长恨歌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理性思考 深切同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法探究《长恨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