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流中的礼貌原则

2014-12-12 12:11何琳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西方人面子礼貌

何琳玲

(荆楚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

一、引言

1978年,英国学者布朗和列文森发表了《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1983年,语言学家利奇给出了礼貌原则的六条标准。布朗和列文森认为:“礼貌涉及面子问题,面子意味着我们的公共自我形象。有两方面的自我形象,一个是积极的面子,另一个是消极的面子。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1]80利奇的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宽宏原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开始有对礼貌的语言学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中归纳了中国人普遍遵循的五个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要“贬”,要“谦”;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要“抬”,要“尊”。(2)称呼准则。要用适当的称呼语主动跟对方打招呼。(3)文雅准则。要选用雅语,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4)求同准则。即说、听者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这五个准则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理论家从多方面探究了礼貌的方式,但他们提出的标准总会出现例外,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的差异。

二、礼貌定义

什么是礼貌?这个问题似乎既幼稚又简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意识到什么是礼貌行为,什么不是。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被认为是礼貌的行为;当别人在说话时打断是不礼貌的行为;第一次见面问候对方是礼貌的;吃饭时站起来拈菜是不礼貌的。所以,首先,礼貌应该被认作是一种可觉察的社会行为。其次,作为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礼貌可以通过方法被清楚地了解。我们都知道,要达到目的就要有礼貌。最普通的例子就是不管什么时候如果你想别人帮助你,你必须用一个礼貌的方式来要求。对别人说“你好”,或者是与他握手,或者是春节期间送礼,或者是送生日礼物,或者是轻拍他的肩膀。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显示我们的好感、友谊,我们想与对方保持和谐关系。总之,礼貌的表示是为了表达与某人开始一个友好关系的意愿,或者是已经存在的友谊,或者是想修复关系。任何人想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懂礼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则。礼貌同样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克制力,有时候,礼貌显示我们是有教养的,是在履行传统的社会标准,这样才不会被认为是粗鲁或是恶意的。在特定的环境下,为达到特定标准,我们会抑制私下可能会很乐意去做的事。所以,可以总结,礼貌是社会现象,是辅助工具,是自然标准。在很多方面,礼貌是普遍的真理,是所有文化中的一种现象,是不同语言的说话者都会采用的方法,是所有社会都认同的一项准则。虽然有这样的普遍性,但是不同文化认识礼貌的方法和判断标准是不相同的。这些差异应该追溯到不同文化的礼貌观念。英语文化中“礼貌”概念的产生和演变,也经历了历史的变迁。英语中 “礼貌”(politeness)是和“宫廷”(court)及“城市”(city)联系在一起的。英语中polite的同义词有city,urbane和civil,这些词的原意是指宫廷中、城市中人们良好的言行举止。学者何兆熊认为:“不少学者的研究结果已证明礼貌和宫廷及城市之间的词汇上的联系。历史上某个时期城市中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礼貌的,而另一个时期宫廷中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礼貌的。”[2]25在现代中国,与英语的“politeness”对应的词是“礼貌”。这个概念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礼记》中所表述的贬己尊人,正是中华文化的礼仪特征。从中英文化对于礼貌的定义可以看出,礼貌是普遍的,有着不同的起源、不同的含义。

三、交流中的礼貌原则

要达到礼貌的目的,需要考虑以下要点:

(一)交流者的社会背景

一般来说,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会越礼貌。他知道的显示礼貌的方式越多,就会运用得越多。另外,交流者的品德也很重要。一个脾气好的人更愿意给别人面子,脾气差的人则相反。

(二)交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在正式场合,人们倾向于运用正式的表情显示礼貌,比如刚熟悉的人。而一些非正式场合,人们则更随意地显示亲密。

(三)在社会亲疏情况下,当对方与自己社会距离有点远时,意识到给别人面子被认为是一种尊重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对于好朋友,人们经常直呼其名。双方说话时,也是直接邀请或要求。但有时候也用非常正式的表达,比如丈夫对妻子说:“麻烦您把面包递给我一下。”其实是妻子刚与丈夫吵完架,丈夫想用某种特定方式来逗乐妻子。

四、文化差异对礼貌的影响

(一)问候和告别

西方人问候对方时,一般会用:“Hello!”或“How are you?”如果是与陌生人说话,会讨论天气。而中国人会说 “你吃了吗”、“你要去哪儿”、“你带的什么”、“你在做什么”,这些话西方人会认为是在干涉个人隐私。告别的时候,中国人很少说“再见”,因为这些太正式,太有距离感。在离开时,客人会说“我要走了”、“别送”,主人一般会说“慢走”、“再来”。 西方人告别时一般会说“Goodbye”,“See you”。

(二)尊称

中国人经常用他人的职位头衔来称呼以示尊敬,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如李教授、孙主任、毛部长。如果对方的社会地位较低,比如理发师、清洁工、厨师等服务性行业,人们一般会称“师傅”。西方则不一样,在正式场合人们才会用对方的职业来称呼,比如professor Green,Chairman Johnson,但是绝不会用“老师或经理”来称呼对方。在非正式场合,就算是教授或总统更愿意别人叫他的名字,以显示亲密。另外,中国一般用小+姓、老+姓来表达亲疏,而在西方则不能这么用。

(三)赞扬

一位中国人在美国家庭参观,想赞扬对方的窗帘漂亮。中国人:你家的窗帘真漂亮。主人:我自己做的。中国人:真的吗?真不敢相信!中国人用惊讶的声调来表达他很喜欢这个窗帘,这在中国是行得通的。但是美国主人觉得受到侮辱,因美国人都非常自信,这样会使其自尊受到伤害。主人认为中国人不相信她有能力做这个,她的能力受到质疑。另外,西方人愿意在第一次拜访时赞扬女主人外貌,这被认为是礼貌和自然的。但中国人则认为受到冒犯,怀疑对方是否对女主人感兴趣。大多数场合,西方人愿意赞扬房子、花园、车、妻子、装饰等。

(四)感谢

中西方表达感谢的方式不同。西方人愿意直接表达感谢,而中国人愿意将自己最小化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比如当你称赞对方“你的裙子真漂亮”,西方人会说“谢谢”,中国人会说:“是吗?只是一条很普通的裙子。”当感谢对方的帮助时,西方人会说“你真的帮了我一个大忙”、“真不敢想象没有你的帮忙我会怎么样”、“感谢你忍受我给你的这么多麻烦”、“真的感谢你的帮助”,中国人会说“真抱歉耽误你的时了”、“真不好意思给你带来这么多麻烦”。

五、结语

当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时,最好的方法是咨询对方文化中哪些是合适的方式,这样才能避免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跨文化交际时所遵循的礼貌原则背后的文化差异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用本族礼貌原则和习惯要求对方,要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文化习俗,只有主动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交际障碍,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0.

[2]曹春春.礼貌准则与语用失误[J].外语学刊,1998(10).

猜你喜欢
西方人面子礼貌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小猴买礼貌
面子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