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圣经·创世纪》中约瑟的成长

2014-12-12 18:09陈钢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约瑟圣经埃及

陈钢涛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论《圣经·创世纪》中约瑟的成长

陈钢涛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圣经·创世纪》中约瑟的故事讲述了约瑟从一个无知少年到民族英雄的成长过程,本文把约瑟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时期约瑟心智和品质上的成长来展现其人格的逐渐完善和成长的过程。

约瑟 成长 心智 品质

《圣经》中有许多故事以其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鲜明、文字简单朴实而广为人知。《创世记》第37-50章讲述的约瑟故事就是《圣经》中知名度最高的篇章之一。约瑟的一生崎岖坎坷而又充满传奇色彩:他由父亲的宠儿到被卖身为奴,之后成为埃及内臣的大管家,接着又沦为阶下囚,最后成为埃及的宰相,帮助以色列家族顺利度过了饥荒之年。约翰·斯金纳(John Skinner)认为约瑟故事是《旧约》中艺术水平最高、情节发展最为曲折的传记。朱维之认为约瑟故事“兼有布局,穿插,描写,有悲欢离合的心理变化,有欲擒故纵的回肠荡气之笔”。[1]141通过约瑟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圣经》传记文学的优美和叙事艺术的高超,还可以从约瑟的为人和人生经历中获得启示和教育。因此,约瑟故事“还是一个年轻人经受磨炼和成长的故事”。[2]188约瑟的成长过程回环曲折,跌宕起伏,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七岁之前,受到父亲的宠爱和兄弟们的嫉妒(少年时期);第二阶段是十七岁到三十岁,在埃及为奴,遭受羞辱和冤枉,被投进监狱(青年时期);第三阶段是三十岁之后,在埃及担任宰相,尊贵显赫(成年时期)。本文通过分析约瑟在人生这三个阶段心智和品质上发生的变化,展现其人格的逐渐完善,呈现出约瑟由无知少年到民族英雄的成长历程。

一、约瑟心智上的成长

约瑟的心智在其成长的三个阶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少年时期的约瑟年幼无知,处于成长过程的起点;青年时期的他心智逐渐健全,但是涉世未深,被人算计;成年的约瑟深谋远虑,达到成长的最高点。

(一)年幼无知的约瑟

约瑟是雅各最宠爱的妻子拉结所生,他在十二个兄弟中排在第十一位,最小的便雅悯是约瑟唯一的同母兄弟。雅各非常宠爱约瑟,并且毫不掩饰,单为约瑟做了一件漂亮的彩衣。父亲的偏爱遭到了哥哥们的嫉妒,但约瑟似乎对众兄弟的嫉妒毫不知情。有一天,约瑟做了一个梦:“我们在田里捆禾稼,我的捆起来站着,你们捆来围着我的捆下拜。”(创,37:7)如果约瑟稍加思考,就能猜到哥哥们听到这个梦后的感受,可是他偏偏如此无知,毫不掩饰地把梦讲给哥哥听,引起他们的不满和记恨。约瑟的哥哥们听了之后说:“难道你要真做我们的王吗?难道你真要管辖我们吗?”(37:8)约瑟并非长子,不太可能继承父亲族长的职位,成为众兄弟的头领,所以哥哥们说这话的时候肯定是带着讽刺的口吻,而约瑟却没能从中听出哥哥的不满,继续我行我素。之后,他又做了一个梦:“梦见太阳、月亮与十一个星向我下拜。”(37:9)约瑟显然没有从上次的事件中吸取教训,将梦境告诉了父亲和哥哥们。这次,他遭到了父亲的责备,哥哥们对他的嫉恨也再次加深,可惜约瑟对此仍然一无所知。有一次,约瑟受父亲之命只身一人到远处的荒野里查看哥哥们放羊的情况,哥哥们看到他走来,打算同谋杀害他,约瑟被剥掉外衣,丢在坑里。这时故事的叙述中没有提到约瑟当时的反映:他是奋力挣扎?还是被吓得一言不发?我们不得而知。之后,我们从众兄弟在埃及的忏悔中得知当时的情景:“他哀求我们的时候,我们见他心里的愁苦,却不肯听。”(42:21)约瑟苦苦哀求哥哥们放过他,可看到的却是冷漠和憎恨,也许直到那一刻他才突然觉醒,明白了自己之前的无知和愚蠢。可是为时已晚,他不得不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最后,由于犹大的建议,约瑟被卖给路过的商人。

少年时期的约瑟想到什么说什么,从不考虑说话的后果,而聪明一世的雅各也没有教给爱子三思而后行的道理,一味地溺爱约瑟,没有察觉到儿子们之间的紧张关系。约瑟的言行三番五次地激怒了哥哥,自己却丝毫没有察觉,可见当时他只是一个头脑简单、信口开河的无知少年。由于年幼无知,约瑟由以色列的宠儿沦落为埃及护卫长的仆人。

(二)逐渐成长的约瑟

约瑟一定从哥哥们卖掉自己的事件中吸取了教训,他开始小心行事,尽力而为。在陌生的国度,身为奴仆,约瑟不得不迅速成长,全力发挥自己的才智。很快,他的才干引起了护卫长波提凡的注意,被提拔为大管家。虽然故事的叙述者不断提醒我们约瑟的顺利是因为耶和华与他同在,但是通过他管理家务和田地的能力,我们不难想象约瑟已经不再是那个无知少年。

然而,聪明能干的约瑟和波提凡的妻子比起来,就显得有些稚嫩,最终被她诬陷,遭受牢狱之灾。这妇人看约瑟秀雅俊美,就想引诱约瑟,不料遭到拒绝。也许是约瑟的拒绝不够坚定,也许是妇人执迷不悟,她之后仍然每天引诱约瑟,但不管是什么情况,约瑟在这一段时间里没有能够妥善处理好这段关系,他本应该时刻注意避嫌,远离妇人,避免两人单独相处的机会,可约瑟疏忽大意,不仅让妇人有了机会,还把自己的衣服丢在她的手中,让对方抓住了把柄。因为多次遭到拒绝,妇人恼羞成怒,诬陷约瑟戏弄她。妇人对家里的仆人说:“你们看!他带来一个希伯来人进入我们家里,要戏弄我们……”(39:14)之后她对波提凡说:“你所带到我们家里的那希伯来仆人进来要戏弄我……”(39:17)在第一段陈述中,妇人强调约瑟“希伯来人”的外族身份,而不提他“仆人”的身份,用“我们家里”和“戏弄我们”使自己和仆人们建立了统一战线,获得他们的同情。而在第二段话中,她在“希伯来人”后面加上了“仆人”,不仅指出约瑟是外人,还强调自己和丈夫“主人”的身份,约瑟这样做是以下犯上,冒犯自己就是冒犯丈夫,而用“我”取代了第一句段话中的“我们”,显示自己的孤立无援,博得了丈夫的同情。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波提凡之妻的阴险狡诈,涉世未深的约瑟败在她的手下也是情有可原。但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通过这次事件,约瑟又经历了一次成长,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使他在监狱里一切顺利,没有遭受皮肉之苦。

(三)成熟老练的约瑟

约瑟成为埃及的宰相之后,他的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于他的先见之明,埃及在饥荒之年仍然有充足的粮食。这时,约瑟的哥哥们来到埃及籴粮,约瑟见到他们没有马上认亲,在周旋了几个回合之后才接纳他们。约瑟如果直接认亲,原谅了众兄弟的罪行,只能说明他宽宏大量;但这时的约瑟不仅具有宽大的胸怀,还拥有非凡的智慧,他想先弄清楚哥哥们现在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否对当年卖掉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如果他们已经改过自新,胸怀宽广的约瑟自然会既往不咎;如果他们残暴如初,约瑟也许不但不会认亲,还会对他们进行惩罚。

约瑟的顾虑是非常必要的,他知道哥哥们卖掉自己之后必然会向父亲撒谎,隐瞒他们的罪行,而此次之行自己的同母弟弟便雅悯的缺席也引起他对哥哥们的怀疑:便雅悯也是父亲疼爱的幼子,他有没有遭到哥哥们的毒手呢?于是约瑟开始了对哥哥们的考验,提出留一个人作为人质,让其他兄弟把粮食带回去,然后把便雅悯带回来。哥哥们回去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返回埃及,似乎已经忘记扣押在埃及的西缅。在等待的过程中,约瑟肯定怀疑哥哥们私吞了放回他们口袋里的银子,然后又向父亲编造关于西缅的谎言,不再回来了。最终哥哥们还是再次返回埃及,他们不仅马上归还了银子,还带回了便雅悯,说明了此次延误的原因(父亲对便雅悯的不舍)。约瑟看到哥哥们没有对便雅悯的事情撒谎,还返回埃及来搭救西缅,内心一定非常欣慰。此时,我们可能认为哥哥们已经通过了考验,该和他们认亲了,但是约瑟认为,单凭一件事情,很难清楚地认识多年不见的兄长,于是他克制住认亲的冲动,开始了第二轮考验。约瑟首先在席间表现出了对便雅悯的偏爱:“约瑟把他面前的食物分出来,送给他们,但便雅悯所得的比别人多五倍。”(43:34)之前约瑟就是因为父亲的偏爱而得到哥哥们的嫉恨,那哥哥们是否现在能够容忍对便雅悯的偏爱呢?众兄弟回家的时候,约瑟派人悄悄地将饮酒的银杯放到便雅悯的口袋中,并以此为借口扣留了约瑟。约瑟想知道哥哥们是否会对便雅悯不管不顾,再次编造谎言欺骗父亲。然而哥哥们并没有弃幼弟而去,他们撕裂衣服,十分痛苦,请求约瑟放过弟弟。犹大代表众兄弟诚恳地向约瑟诉说了便雅悯对老父亲多么重要,叙述中不仅流露出对父亲和便雅悯的真切关心,还透露了约瑟的消失对父亲带来的痛苦以及他们的悔过之意。犹大甚至愿意用自己的自由来换取便雅悯的自由,当初犹大因为嫉妒和自私,带头卖掉了约瑟,现在他却能考虑老父亲和幼弟的安危,敢于站出来承担责任,证明他已彻底改过。这时约瑟才放下心来,最终与哥哥们相认。

约瑟能够克制自己的情感,理智地去考验哥哥们,并通过考验对他们有了客观的认识,显示了他的成熟和老练。

二、约瑟品质上的成长

少年时期的约瑟恃宠骄纵,无法与众兄弟和睦相处;青年时期的他正直勤劳,遭遇不公却不怨天尤人;成年的约瑟拥有宽大的胸怀,原谅了众兄弟罪行,彰显了他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

(一)恃宠骄纵的约瑟

由于得到父亲的偏爱,约瑟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和哥哥们同心协力。他和哥哥们一起牧羊的时候,经常 “将哥哥们的恶行报告给他们的父亲”(37: 2)。所谓“恶行”,无非是谁放羊的时候偷懒,或者是哪几个兄弟打架了,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父亲顶多是说上几句,也不会真的去责罚儿子,但约瑟却因此成了不受欢迎的人物。由于他的告密,身边的人都把他看做奸细,不和他亲近。

少年约瑟娇生惯养,恃父宠而傲视兄长,并经常监视他们,向父亲告状,是一个不受人欢迎的孩子。

(二)忠心正直的约瑟

约瑟成为波提凡的管家之后,他不仅管理能力强,还非常的正直和忠诚,得到了波提凡的信任,所以“波提凡将一切所有的都交在约瑟的手中,除了自己所吃的饭,别的事一概不知”(39:6)。约瑟在波提凡家中服役近十年之久,一直尽心尽责,所办之事也都一切顺利。在这期间,约瑟由一个懵懂的少年变成了一个秀雅俊美的青年。由于约瑟的俊美,波提凡之妻经常以眉目传情给他,想与他行苟合之事。约瑟一定知道,如果自己顺从主人妻子之意,必然会受到她的掩护和宠爱,一切都会相安无事,如果拒绝主人妻子的要求,自己作为仆人,必然会带来凌辱和不幸。但是年轻的约瑟克制住了欲望的诱惑,坚定地回绝了主人的妻子,没有辜负波提凡的信任,没有得罪他所信的神。约瑟身为管家,管理着波提凡的全部家产,处处受到金钱的诱惑,可他对主人忠心耿耿,没有以权谋私;面对主人妻子的诱惑,约瑟的正直占了上风,没有向美色和权威屈服;即使因为自己的正直遭遇了牢狱之灾,约瑟也没有怨天尤人,显示了他的高尚品质。

(三)宽容谦虚的约瑟

在《创世纪》中,还有两例兄弟起冲突后再次相遇的事件。第一例是该隐和亚伯的事件。该隐在献祭的时候对亚伯产生了不满,当再次相遇时便杀了亚伯。第二例是以扫和雅各的事件。雅各从父亲那里骗取了本来属于以扫的祝福便远走他乡。多年后,当雅各面临与以扫再次见面,他心中十分忐忑。最终以扫选择原谅,与雅各相拥而泣。当饥饿的哥哥们来到埃及籴粮,与约瑟再次相遇,他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约瑟作为埃及的宰相,面对险些杀害自己,最终卖掉自己的哥哥们时,他完全有能力实施报复,让他们为当年的暴行承担后果;约瑟也可以把它们当做陌生人,对他们籴粮的请求置之不理,让他们空手回家。但是约瑟没有计较个人的恩怨,选择了宽容,原谅了哥哥们。当约瑟的哥哥们得知埃及的宰相就是当年他们卖掉的约瑟时,他们“在他面前都惊恐”(45:3)。哥哥们惊恐的原因很明显,他们认为约瑟一定会为当年的事情报仇雪恨,所以对未知的惩罚感到十分害怕。没有想到约瑟以怨报德,不仅原谅了他们,还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粮食和栖息之所。

当约瑟的哥哥们来到埃及籴粮,向约瑟下拜时,约瑟就想起了从前所做的那两个梦,然而约瑟并没有居高临下地去向众兄弟印证梦境成真的事情,而是选择了沉默;约瑟从埃及的一位奴仆一直做到宰相,可他从来都没有炫耀自己的才智,而把这一切都归功于他所信的神;当认亲时面对恐惧的哥哥们,约瑟安慰他们说:“不要因为把我卖到这里自怨自恨,这是神差我在你们以先来,为要保全生命。”(45:5)这些事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谦虚和善良的约瑟。

约瑟能够做到不计前嫌,把家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具有宽容、谦虚的英雄胸襟,此时的约瑟性格成熟、人格健全、品格高尚,不愧为以色列的民族英雄。三、结语

约瑟经历磨难和考验后不断成长,最终成为忠心、正直、宽恕、谦虚和善良的代表。他能够抛开个人恩怨,拯救了处于饥荒中的以色列民族,最终成为一个民族英雄,他的成长过程及品行对读者有重要的启示和教育作用。约瑟故事也是我们了解《圣经》叙事如何成功描述人物成长和性格完善的范例,这一成长主题已经形成一个成长的原型模式,为之后的西方男性成长小说提供了文学原型。此外,约瑟故事的叙述者也在不断强调约瑟对耶和华的敬畏,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主要是因为耶和华对他无时无刻的庇护,宣扬了《圣经》“因信称义”的思想。

[1]朱维之.圣经文学十二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141.

[2]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理念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圣经》中文和合本(新国际版)[M].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部,2007.

[4]Alter,Robert.The Art of Biblical Narrative[M].London:George Allen&Unwin,1981.

[5]罗杰.上帝之约视阈下的成长之路——试析“约瑟故事”与西方男性成长小说模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9-92.

“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资助”

猜你喜欢
约瑟圣经埃及
爷爷一定有办法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Hide-and-seek for Halloween万圣节捉迷藏
爷爷一定有办法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埃及艳后(外二首)
埃及有个鲸之谷
埃及火车追尾25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