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学专家瀛生的师从与治学

2014-12-13 19:15金人殷芳
书屋 2014年11期
关键词:满语满族北京

金人+殷芳

罗常培先生是国内外誉望素著的语言学家,作为一代宗师,不仅著述等身、造诣精深,而且播雨杏坛,滋兰树蕙,化育英才。1947年他在美国耶鲁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时常与国内友朋缄札相通,其中提到“弟自民国二十四年(1935)离史语所而任教北大,大部分精力消耗于教读及处理杂务,舍己耘人,学殖荒落。私衷窃慰者,犹存薪尽火传之一念”。此信在《龙门》杂志上刊发时,编者附加按语:“先生生平为学不厌,诲人不倦,后进经其指点奖掖者,多寖寖焉成大器。”罗先生在汉语语音、语法、词汇和民族语言各领域颇多建树,其学问衣钵相传,出其门下受其聆教者龙门身价,“各得夫子之一体”者,有“二十八宿”之说。侯宝林曾有幸得列门墙,获聆教益,因无缘列入“二十八宿”引为憾事,凑不上第二十九宿,谦称自己为“侯廿九”。罗先生育才淑世、桃李浓华,门下励业求知的弟子多饱学博识之士,个个腹藏璋琮、锦绣盈肠。其中有一位以精研满语而鸣世的常瀛生,他精通满语语音、口语和方言,是国际知名的满语口语专家,而且在研究“燕情艮意”的满汉文化上独有造诣。

爱新觉罗·瀛生(1922—2013),名文蓬,字瀛生。笔名常瀛生、安吉。满族,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人,生于日本横滨。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十三世裔孙,清朝末代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文葵的胞弟,启字辈。其父任清政府驻日本领事,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中在横滨遇难。瀛生流落日本亲戚家,后被日本人森田先生收养。十六岁时回国,入北京第一中学就读。他熟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外,开始学习满语。语言是文化记录的化石,满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语被清政府定为“国语”,又称“清语”。满族人对本民族的文字充满自豪感,认为满文书写美观,词汇丰富。满语声调优美,雄壮悦耳。清国史馆修纂《国语志》,奎善撰《满文源流》称:“满洲故里多山林,故文字矗立高耸,如古树,如孤峰。盖制造文字本乎人心,人心之灵实根于天地自然之理,非偶然也。其字……读之亦简单易学,其拼音……极合音籁之自然,最为正确,不在四声之赅备也。至其义蕴闳深,包孕富有,不惟汉文所到之处,满文无不能到,即汉文所不能到之处,满文亦能曲传而代达之。”清政府把“国语骑射”作为立国之本,被一再坚持提倡。满族入关以来,定鼎中原,立都北京。宴安日久,深受汉族文化影响,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不可阻挡,习俗所移,作为满族文化重要标志的满语,从顺、康时期开始日渐生疏;延至乾隆朝,汉语逐渐成为满族的重要语言;咸丰朝以后,满语更趋衰微。光绪二十六年(1900)签署庚子和议时,“备有法、英、德、汉四国文字各一份”,满文已失去国语地位。当时,关内的满族人姓名均写汉字,平日交往也都讲汉语,只是一些满语单词融入汉语之中。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出于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瀛生幼承家训,延师课读满语。清末,有六位存世的满语专家,号称“同光清语六贤”,他们是舒明阿(字伯渊)、伊克唐阿(字厚存)、尼玛善(字翔德)、倭和(字仲岩)、阿克敦布(字子坚)、朴厚(字力田)。瀛生先受族伯爱新觉罗·朴厚启蒙,学习满语三年,后又拜师阿克敦布门下,连续学习满语十六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他又从满文翻译学家克諴学习满、汉文翻译。克諴(1883—1959),字敬之,蒙古族。其父崇纲精通满、蒙、汉文,曾任驻藏帮办大臣,是启功先生的外曾祖。长子克昌是启功先生亲姥爷,克昌的三弟即克敬之,启功先生叫他三姥爷。克敬之是一代满、蒙、汉文翻译宗师,曾在咸安宫官学做教习,教授满洲官宦子弟满语。他在教私塾时,做主把自己的侄女克连珍许配给学生恒同,喜结鸾俦,生下启功。

新中国成立后,罗常培遍寻北京城找到克敬之,请年事已高的克老师在东城香饵胡同自己家中教授首届满语班学生。允丽在《外家纪闻:启功先生外祖家的事》一书中有详述。在几位名师的调教熏染下,瀛生的满语日益精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他又得罗常培先生化育,挹光仪而聆清诲,学习古汉语音韵学和西方语音学。师生二人都是旗人,有同族亲近感。追随杖履期间,二人探讨语音时,往往提及北京话和满语。如说到歇后语“粮食店搬家——斗(都)是你的”,其中的“都(dou)”在沈阳话里读上声,如此才与“斗”字叶音。如按北京话读,“都”字读阴平,不与“斗”叶音,这句歇后语就无从谈起了。这恰恰说明这句歇后语出自清初随满人入关的八旗汉军之口。正是这样潜移默化的学习,对瀛生研究满语大有补益。在此期间,日本学者今西春秋也师从罗常培先生,后成为日本满文文献学家,他与瀛生有同窗共砚之谊。瀛生的表兄傅泾波是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秘书,由他引荐,瀛生一度从燕大教授洪业先生叩问请益,并随洪夫人江安真进修英语。1957年,蒙古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蒙古学界知名学者罗布桑旺丹来华任教,被聘为北京大学东语系蒙古语教研室主任,聘期三年。罗布桑旺丹的夫人是满语学家,与瀛生熟稔,经她推介,罗布桑旺丹在华期间,瀛生又私淑罗布桑旺丹,强化学习蒙古语,对提高瀛生满、蒙语翻译大有助益。瀛生学习满语的经历转益多师,合流众长。师从满语专家以传统的方式学习,是知其然;师从罗常培先生学习中外音韵学史,是知所以然。前者若称匠师之学,后者可称学者之学。

瀛生兼收并蓄,绠汲益修,终成大器。他沉潜深造,垦殖书林,撰写了四部满语著作:《满语读本》(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满语杂识》(学苑出版社2004年出版);其中《速成自学满语基础讲义》(民族出版社1988年出版)被台湾满语班采用为授课教材;《北京土话中的满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出版)被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评为全国首届满学研究优秀成果之一,并列入《二十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书中。

满族先世崇信萨满,后世因之。萨满,通古斯语,其涵义按满语《乌布西奔妈妈》中解释为“晓彻”之意,即最能通达、知晓神的旨意。萨满教是原始的精灵崇拜,求福祭神和送祟医病是满族萨满活动两项重要内容。回国后,瀛生居住在多罗顺承郡王府内,府内设有堂子、索罗杆,不时举行萨满祭礼活动。瀛生从他的叔祖母那里学习到萨满神歌,以满语诵唱,历久不忘。1994年,在北京满学会学术年会上由瀛生吟唱的这首满语祝词,被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万依先生按音记谱记录下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至为可珍。endprint

瀛生认为,现代的北京话与满语有着不解的渊源。从汉语发展史看,北方汉语的发展与北方民族语互相影响密切相关。北京话源自唐代幽州语,历宋、辽、金诸代,在契丹语、女真语的影响下形成了幽燕语。至元代,在幽燕语的基础上形成了元大都话。明代,由于大量移民,元大都话在诸方言影响下形成了明代北京话。清初满族人入关,将明代辽东汉语带入北京,与明代北京话相融合形成清代北京话,又称京话、官话。清初满族人学习汉语,对汉语有所影响,至雍、乾、嘉时代形成早期北京话,可以从《红楼梦》中窥其概貌。《红楼梦》是以官话写成的社会百科全书,是学习官话最理想的教科书,学习《红楼梦》的语言,当时蔚为风气,以致得硕亭《草珠一串》竹枝词中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说法。至道、咸、同时代,形成“旗人话”,即后期北京话,可以从文康《儿女英雄传》中见其大体。近世有关北京话的著述时见间出,如齐如山《北京土话》、贾采珠《北京话儿化词典》、弥松颐《京味儿夜话》、陈刚《北京方言词典》、傅刚和高艾军《北京话词语》等,多为胪举词条。而瀛生的著述不仅有实例,又有语言发展史和音韵学的论述,论从史出,互为发明,相得益彰,令人服膺。如论述北京话语调变化的原因,他指出:满语与古时的匈奴语、其后的蒙古语同属乌拉尔阿尔泰语系,与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不同的是,汉语有四声变化,阿尔泰语则只有轻、重音变化。由于长期与北方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密切交往、互相影响、彼此融合,使得北京话在轻、重音的语调上发生了变化。北京话许多词汇人们已习焉不察,其实与满语密切相关。如“我昨天去来着”这句常用语,是表示过去正在进行的句子,完全是满语的语法结构。又如,北京话中的最后一个字往往收以轻音,说“帽子(zi)”而不说是帽子(zǐ)、说“吃西瓜(gua)”而不说是吃西瓜(guā),这些约定俗成的语言现象,均源于满语的发音。这些学术成果,得益于瀛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瀛生对满族和满语文化有难以割舍的情怀,作为满语口语为数不多的传人,他对抢救濒危的满语杞忧益殷,担心满语将步拉丁语后尘,被法、英、西等语言取代而归于沉堙澌灭。1986年,瀛生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更加热爱民族工作,热心满族事务。为推动国内满学研究,加强国际满学交流。1987年,溥杰、胡絜青二先生倡议,由满族女作家邢院生多方联系,经中国社会福利教科文中心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满学研究会。溥、胡二老任名誉会长,瀛生任会长,邢院生任秘书长,策划组织出版了一批“满学研究丛书”。他发挥所长,除撰文著述满学文章和满语教材之外,还先后在北京东城政协满文班、北京满文书院、承德民族师专满语班等处授课,传薪播火,培养了满语学生三百余人。还为美国哈佛大学满语博士研究生辅导满语学习。有清一代,留下了大量满文书写的档案,多达两百多万件(册),是研究清史、东北地方史、沙俄侵华史等绝好的资料,如用现有满语专家翻译,至少需要两百年!满语人才奇缺,可见一斑。有感于此,瀛生对培育满语人才不遗余力,暮景已臻仍执著于满语口语后继有人的精神令人赞叹。他还参与满族古籍整理和《北京满族志》的撰写工作,并对照满、汉文对《八旗通志》进行校订,其老而弥勤、老当益壮的工作态度值得称扬。

瀛生对北京由衷热爱,他的“老北京”情结可谓沦肌浃髓。每当提起北京文化,他都会论议风生,激情难抑。从历史上看,京畿一带自古是多民族交往活动的场所,年淹代远。自周秦以还,中经匈奴、东胡和后来的鲜卑、契丹,以至女真、蒙古,众多民族杂居共处,习俗相融,形成了幽燕文化。满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先世生息繁衍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一带,历史悠邈,这一地区主要是古肃慎之裔,即阿尔泰语系各民族之间活动而产生的文化,古称东北方为艮,因此称其为艮方文化。明清鼎革,江山易主,定都北京二百余年间,满族把东北少数民族的艮文化带到北京,与原有的幽燕文化相激相融,满、汉民族长期错居杂处,互通姻娅,生活与共,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民族关系。直到道、咸以后,终于完整地形成了传统的北京文化。正因为对北京文化爱之弥深,情真意切,瀛生因而以笔抒怀,追述旧闻,捃摭逸事,写下了一篇篇京味十足的文章。瀛生与著名的“北京通”金受申有同门之雅,先后亲承罗常培先生謦欬,又同是满族。金受申擅写北京民俗,堪称独步,结集成《老北京的生活》,还有《北京的传说》、《北京话语汇》等书传世。瀛生的京味文章包罗丰富,说饮食、谈习俗、讲方言、忆名人、记述京华掌故轶闻,涉笔不苟,娓娓而谈,津津有味,勾勒出一幅幅栩栩传神、缤纷万象的老北京风情画卷。他在论述北京话时提到,“怹”是对长辈的敬称,至今流播人口。这种以复数第三人称的“他们”拼合而成的“怹”是对单数第三人称的敬称,早年北京人的老北京话——旗人话,即以“怹”为他的敬称。而人们常认为北京话中的“您”源于满语实为误解,其实是来自蒙古语。北京话里的满语词汇颇多,只不过人们习以为常,不察其源罢了。如满语词ten,是副词“很”、“甚”、“极”、“非常”之义,《新华字典》中“挺”字也有个释义为“很”。北京人说“很好”为“挺好”,“很高兴”为“挺高兴”,“挺”字仍作副词用,与ten原在满语中为副词并无二致。关于北京话的儿化韵更是所在多是,缕举难穷,以《红楼梦》为例,人名中有平儿、金钏儿、凤姐儿等,“儿”字都是单成音节的。书中有“前日”、“昨日”、“今日”,也有“昨儿”、“今儿”的提法,是把“日”呼为“儿”,然后再儿化的。还有许多歇后语反映出浓郁的北京世俗风情,如“兔儿爷打架——散摊子”,说的是旧时农历八月中秋节前,京城大街小巷摆出“兔儿爷摊子”,供人选购,是燕都岁时的一景。数量众多的泥兔儿爷们聚在一起,如果打起架来,岂不一哄而散,最后只有拆散摊子。“兔儿爷打架”,隐含了下文的“散摊子”。北京话所说的“散摊子”用处颇广,如许多人合办一事,众论纷纷,无法合拢,结果事办不成,哄然散伙,就说散摊子。集合办事或集体出发,因意见不合而解散,也说散摊子,常以“兔儿爷打架——散摊子”喻之。

老北京婚丧嫁娶的习俗丰富多彩,也是满、汉两个民族习俗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同时仍各自保持本民族特色。有关老北京习俗的著述传世颇多,红、白二事均是重头戏,为读者喜闻乐见。连域外之人也技痒凑趣,如清末民初在燕京大学留学的日本人武田昌雄撰有《满汉礼俗》,对京中人士通庆吊的习俗加以记载。由于仅是旁观者而非亲历,少有民族自豪感和认同,写来终觉隔了一层。瀛生以官宦大户的亲身经历,加以细心观察,考以文献,撰写的老北京婚丧中满、汉礼俗的文章生动翔实。以婚礼的轿子为例,北京汉族人娶亲用三顶轿,一顶是新娘乘用的花轿,缎制轿围子绣大朵牡丹花和彩凤;另外两顶,一绿一红,是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乘坐的。而北京满族人结婚只用一顶轿,轿围子是一色大红喀喇呢的,称为“官轿”。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不乘轿而是坐骡拉的轿车(不用马拉)。有此显著特征,老北京人一眼就知道办喜事的人家是汉人还是旗人。endprint

瀛生对老北京的衣食住行尤为了然,以饮食而言,各色美味、家厨奇珍无不熟稔,下笔琳琅,如数家珍。说起满族的食品炒肝儿、灌肠、萨琪玛、水乌他,有的传承至今,有的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串胡同叫卖的吃食,熏鱼儿、甑儿糕、烫面饺儿、杏仁儿茶、半空儿、糖葫芦……悦耳悠扬的吆喝声令人美味记忆犹新,绝迹于市廛的美味吃食叫人怀想不已,勾引起老北京的集体记忆。老北京的满族风味菜馆砂锅居享有盛名,其烧燎白煮烹制的菜肴源于祭供胙肉。后在白煮猪肉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衍变,创制出百余种风格独特的菜品。有关砂锅居的创办和发展兴旺过程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北京西四牌楼缸瓦市街一带有礼王府、定王府和满汉官僚府第,其各种祭祀所用整猪、整羊作为“神余”赏给该地界看街人。最初看街人以砂锅煮熟分给穷人享用,后开办了砂锅居,做起生意。道、咸年间,砂锅居与刘姓“和顺居”白肉馆合并,聘用厨师吴某,制作出二十四碟烧燎白煮,生意日益兴隆。瀛生所记的砂锅居说法有异:同治年间,西城汉族人刘某与礼王府管事人松七有旧,王府朝夕祭祀等祭典频频举行,祭肉不许出门,松七将余肉及下水、猪血等廉价卖给刘某,刘某遂在缸瓦市搭了一间棚,煮肉出售,仅卖上午半天,下午关门,时人称之为“下水棚子”。他后于光绪年间请旗人柏松年题写了“砂锅居”匾额,才有正式字号。后延清礼亲王府祭肉厨师恩禧把祭肉肴馔的烹调法,即满族传统煮肉法——烧燎白煮传授给店内年轻伙计方顺子,恩禧又在下水棚子炸下水的基础上创新改进,创制出烧碟,成为砂锅居独特的风味菜。其中炸鹿尾和炸卷肝是两味名肴,十分叫座。这个创制新菜品的过程,颇有遍尝王侯膳脍,方可自创家肴的遗意。

瀛生一生换世阅变,风涛饱历。早年父丧异邦,返国后求学多处。后入北京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学专业学习,在校期间,师从留美博士、我国近代生物学主要奠基人秉志(满族),现代畜牧学家、畜牧兽医史学家张仲葛,留英博士、著名动物遗传学家吴仲贤等名师学习,并从现代家畜内科和诊断学奠基人崔步瀛问难请益。1945年毕业后,曾一度任教高等学府,还做过编辑、翻译等工作谋生,其间饱受失业之苦。中年罹“文革”之祸,爱妻叶玉嘉出身满族世家,为金石学家容庚入室弟子,不堪迫害而仰药自尽,留下乏嗣承欢膝下的瀛生孑然一身,晚景凄凉。1978年平反以后,重获新生,他悉心毕力,笔耕舌薅,先后在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编辑,参与修订郑易里编著的《英华大辞典》,参与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参与编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由于对百科全书事业做出贡献,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表彰,还撰成近四十部各类著述。直至寿登大耄,满语研究的夙愿仍不或忘,未敢稍懈。他曾写诗抒情,见贤思齐,以赵明诚、李清照倾心竭力校订《金石录》的故事自励,剖明心迹:“云烟过目亦前缘,为追遗烈爱残篇。求迹遍踏隆福巷,访录奔回桂肆间。得失苦患争先后,几度嗟惜几度欢。莫叹今朝空如是,且序金石效易安。”瀛生一生襟期磊落,虚怀澄明,忘怀荣辱,参透生死。生前立有遗愿,为了能对生命科学有绵薄贡献,他沥情陈恳,与母校北京大学达成捐献遗体的协议,大德曰生的博大情怀令人感佩。玉润含贞德,松坚有本心。先生的道德文章,至今让人追怀。endprint

猜你喜欢
满语满族北京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北京,北京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