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病大医”误区

2014-12-14 01:52堂吉伟德
检察风云 2014年5期
关键词:小病大病挂号

文/堂吉伟德

今年的海南“两会”上,“加快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的呼声引起代表委员的热议和省卫生厅的高度重视。有专家建议,三甲医院应该全面取消门诊,各级医院的专家逐级下沉至下一级基层医院。

合理而科学的医疗秩序应当是分级诊疗,避免过度医疗带来的医疗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失衡。从国际惯例来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管理办法,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正是因为如此,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满足患者就医的不同需求,也成为医疗改革的优先方向。而要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既要避免基础资源被闲置,又要防止优质资源被浪费,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需要发挥体制导向作用。

时下之所以看病难和看病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结构性不合理。比如感冒发烧等小病,一般的社区医院或门诊就可以诊断治疗,如果非要去三甲医院找专家看,既导致看病的成本增加,又造成优质资源的浪费,无形中剥夺了真正需要者的机会。在供需互为关联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小病大医”的盲目性,从而使非理性的看病需求得到矫正,“取消三甲医院的门诊”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之前,江苏省两所大医院开展了“病人选医生”的活动,结果造成门诊量大增,两家医院的不少专家发现,许多病人患的是小病。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两位专家看门诊,一上午有37人挂号,其中约三分之一只是拉肚子,这些人实际到消化科挂个普通号,由主治医师做一些常规治疗即可。一般来说,专家除了坐诊之外,还要进行手术、学习和科研,让稀缺的专家资源处于“杀鸡用牛刀”的境地,既导致其过度使用降低其效率,又无助于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专家的真正作用在什么地方,在于“看大病”和发挥“指导作用”,而三甲医院的作用同样如此。时下大医院人满为患,无论其如何扩张都难以实现根本改善,关键在于其功能定位出现了问题,大包大揽无法让自身优势和作用得到发挥。取消门诊其实是对三甲医院的解放,有助于其集中精力解决大病和难疾,同时集中精力发挥其指导和技术支撑作用。

为了合理配置资源,各地进行了体制性探索,尤以北京和深圳模式最为显著。北京属于改良之法,即市属三级医院将全部取消点名挂号,推行专家层级接诊,患者就诊挂号时,只能选择科室和医生职称,相当于医院的内部分级诊疗。而深圳做法是,将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分成13个组团联网运营,每个组团的大医院将花费三到五年时间取消普通门诊,以达到引导患者小病到基层医院就医。这实则以地域为界,对医疗资源重新进行功能分配和布局,属于整个行业的调整。可以说,深圳做法是“取消三甲医院门诊”较好的例证,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鉴与学习。

取消三甲医院门诊之后,从制度上把初诊和筛选的程序下放到社区医院,有助于改变时下的就医习惯,并从根本上解决分级诊疗始终无以破题,医疗行业马太效应突出的顽疾。

猜你喜欢
小病大病挂号
别把胃病当小病!
分析探讨自助挂号系统在门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爱眼有道系列之九 麦粒肿不是小病
大病预防先调湿热
咳嗽感冒,很多小病都吃错药!收藏这张对照表,终生受益!
我会独自挂号
煮饭时加了点它 就能防治5大病
大病医保 重细节保落实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挂号中介服务“赔本赚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