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我们的钱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如何选择银行服务

2014-12-14 01:42虞瑾中国建设银行博士后
检察风云 2014年4期
关键词:保险制度人情存款

文/虞瑾 中国建设银行博士后

管好我们的钱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如何选择银行服务

文/虞瑾 中国建设银行博士后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并明确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那么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老百姓应当如何选择银行以及相应服务呢?

怎样选择银行

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结束了老百姓闭着眼睛存钱的年代,国家在喊话:“存款有风险,国家不买单!”既然如此,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好自己的存款,怎样选择合适的银行呢?

笔者认为人民银行对于银行业的分类过于专业,不利于普通老百姓识别,尤其当前各类银行层出不穷,人们很难去按照官方的标准对银行分门别类对号入座。为了便于识别,我们可以将银行分为大、中、小型银行和外资银行四类。

大型银行一般资本雄厚,主要是指“四加一”,即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加上交通银行,这些银行有国家资本背景,往往被称为“大而不能倒”的银行,是老百姓最放心的一类银行。

中型银行主要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譬如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广发银行等。这些银行虽然成立时间比较晚,但由于有地方政府或者资金雄厚的股东支持,这几年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网点分布较多,存贷款规模较理想的银行业中坚力量。

小型银行往往是指地方性银行,或者在地方上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等。这些银行的股东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相当的资金实力,在当地也有较强的知名度,与地方经济休戚相关,是银行业的新兴力量。

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外资银行也纷纷将市场开拓到中国,其金融服务相比国内银行,几乎都要更胜一筹。

面对这些大大小小的银行,我们除了看银行的网点规模、产品收益等外部特征,还应该关注些什么?特别是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制度出台后,我们该怎样擦亮眼睛,拨开云雾一睹银行的真容呢?

笔者结合多年银行工作经验,摒弃官方对银行业的各类评估标准,以亲身感受,畅谈储户选择银行的几个看点,简而言之:“一看员工、二看存款、三看贷款”,也就是看员工来源、看存款成本、看贷款去向。这三个要素其实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银行的员工来源往往折射出这个银行在当地社会的人情关系网,银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金饭碗”,能否捧到“金饭碗”往往是人情关系较量的结果,而这样无形的人情关系网又关系到这个银行的存款来自于何方,贷款流向何处。存款的成本和贷款的用途直接关系到了这家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所以,我们不能仅仅靠简单地数数银行的网点、看看银行的广告,而要更深层次地了解银行,从而才能合理评估银行的风险因素。

首先,我们必须确立一个观点,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因素中,最大的风险是人的风险,没有一个行业像银行一样更需要关注人的安全问题。银行员工因违法行为而危害到整个机构并造成巨大损失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其他行业的员工,这种现象与金融机构本身的属性有必然的联系,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大银行的存款规模巨大,这种巨大效应不是依靠高息揽存实现的,而是依靠其与国家天然渊源上取得的。所以这些银行虽然参与市场竞争,但花同样力量得到的回报往往要高于其他中小银行。这些银行的人才结构很特殊,由于行领导一般采取总行派驻制,使得裙带关系基本无用武之地。

中小银行的人员层次和大银行相比差异比较大,用人机制带有很大的地域性,往往本地的银行选用本地的人员为常态,并且人情裙带关系比较明显,“任人唯亲”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人情关系在员工选择上占主要因素,导致教育背景和良好的家庭背景不再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样的群体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领导层比较开明且善于经营、严加管理,整个银行会良性发展,如果管理层出现问题,在人员个人的自律缺失的情况下,无法形成自觉的他律机制,银行面临问题的风险比较大。

其次,我们要关注不同银行的存款结构和贷款去向。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行”多是从原来的政府部门或者政策性机构转变而来,与生俱来带有国资的背景,它们和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财政资金支持的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争取国家大型项目的存款上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积累了很多优质的客户,它们已经成为所谓“大到不能倒的银行”。这些大银行以及这几年发展较快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网点铺设、业务范围等方面都较为全面,个人存款面广量大,关联存款较少。在无需增长成本的前提下,自然增长的存款客户仍然占一定的比重,存款成本比较低。这些大型银行的贷款有一定的选择性,即便出于支持政府地方建设的需要而作出的贷款安排,因为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一般也不存在较大的风险。

城商行和农信社等中小银行的存款结构和其人员结构有密切关系,由于其从业人员的亲缘性特征,关联客户存款、人情亲情存款占较大比重,并且这种人情存款往往与贷款直接相连,或者更直白的讲,很多存款是为了获得贷款,存款只是取得贷款的某种“担保”。银行为了吸收大量存款往往不会花大力气去做好贷前贷后的监督和管理,这样的结构导致存款不可靠、贷款也不安全。中小型银行无法享受太多的政策倾斜,也没有很多政府背景,争取人情存款之外的自然增长存款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高息揽存成为必然的手段,这直接导致了这些银行的存款成本较高。对银行来说这样做会直接导致负债成本增加,而为了维系高成本的负债,银行只能将资金投放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领域,甚至将贷款放入高风险行业。这几年上海发生的钢贸业融资链断裂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贷款投放的功利性直接导致这些银行的风险增大。

如何合理安排存款

既然我们已经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银行的“秘密”,那我们是否就可以放心将自己的资金都投入银行了呢?显然不是。首先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观点,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假设我们的货币资金是一篮子的鸡蛋的话,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将这些货币资金进行分类,比如根据距离资金使用的时间可以将资金分为长、中、短三类。长期资金用于较长期的资金用途,比如青年人的买房资金、中年人的养老资金和子女教育资金等,这些资金距离使用往往有十年以上,我们一般对这样资金的保值需求大于增值需求,稳定性强的存放途径更吸引我们;中期资金一般为了一年以上的资金积累之用,比如买车、高档消费品、出国旅行、积累一定的资金用于较高门槛的理财投资等,人们对这些资金的增值需求比较高,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稳定性和增值性不相上下,或者更偏好增值性;短期资金是平时周转使用的资金,或者日常生活中结余的资金,这些资金一般要求灵活性强的存放渠道,最好随存随取,资金只要略有回报即可。

如果我们按照三四十岁的普通工薪阶层来讨论资金存放的话,假设长、中、短资金占比为5:4:1的比例分配。建议将长期资金存放于大型银行,如上所述,大银行的普通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的收益一般不会太高,但安全高风险小,存放长期资金不但有所增值,更符合对长期资金稳定性的需求,另外较长时期的国债也是很好的选择。大银行参加存款保险制度后,投保比例较高,出现风险后赔付数额较大,且有国家做股东,“大而不能倒”的情况仍会保留,可以有效地降低储户损失长期资金的风险。

中期资金可以选择的方向很多,在高回报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金产品等之间进行合理配比都是比较好的选择。但大家必须清醒的认识一点,当前在银行柜台购买的产品未必都是银行自己的产品,所谓银行自己的产品主要是那些用银行资产作为担保,或者银行自行成立资金池并以自己的名义对外投资而推出的银行理财产品。那些通过银行柜面销售的保险产品、基金产品、证券产品都不是银行自己的金融产品,一旦产品出现问题,银行不对客户负责。

短期资金量少而分散,很多人都是扔在活期存款里,精明的投资者会选择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比如开放式每日可以赎回的理财产品或证券类的国债逆回购、货币型基金等。

猜你喜欢
保险制度人情存款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追回挪走的存款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不要透支人情
人情之美
生命的存款
探索建立中国式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尽快建立
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