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通气序贯治疗AECOPD并肺性脑病拔管患者的疗效分析

2014-12-16 08:12周敬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19期
关键词:肺性脑病插管

周敬奎

河南漯河市中心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 漯河 462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特别是急性加重期,易出现呼吸衰竭甚至肺性脑病,严重时需给予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是呼吸衰竭患者十分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但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基础肺功能差,极易出现撤机困难、拔管失败,我们采取有创-无创序贯方法防止拔管失败,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为2009-03—2014-03我院呼吸科收治的AECOPD合并肺性脑病行插管患者。男40例,女16例;年龄55~86岁,平均(71.84±4.98)岁。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因合并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需给予抗感染、平喘、祛痰治疗及有创通气治疗,拔管前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符合撤机指征时及时拔除气管插管,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治疗组给予无创通气序贯治疗。通气方法:(1)患者取半卧位,稍抬高床头20°左右,保持上呼吸道通畅。(2)选择合适面罩,固定带松紧要适度,尽量使患者舒适,避免漏气。(3)呼吸机治疗参数:通气模式为S/T模式,起始吸气压力(IPAP)从8~12 cmH2O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吸气压力,幅度为2~4cmH2O。最终达16~20cmH2O。呼气压力(EPAP)4~6cmH2O,呼吸频率12~16次/min,吸氧浓度35%,尽可能使血氧饱和度(SaO2)维持在90%以上。通气时间以患者的病情来定,最短2h/次、2~3次/d,最长5h/次、3~4次/d。间歇期持续低流量吸氧,雾化治疗,辅助翻身、拍背、排痰。

1.3 观察指标 监测血氧饱和度、观察神志、呼吸、心率、咳痰等情况,定期复查血气分析。通常第1次复查在无创通气治疗后2h,连续观察3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后血气分析 2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比较 (±s)

表1 2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pH PaO2(mmHg) SaO2 PaCO2(mmHg)治疗组 28 7.35±0.05 97.2±16.3*0.99 ±0.05*56.3 ±13.2 *对照组28 7.32±0.06 68.5±14.5 0.93±0.04 73.6±16.8

2.2 2组治疗后住院时间和GCS评分、再插管情况比较 2组治疗后住院时间和GCS评分、再插管率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后住院时间和GCS评分、再插管情况比较

3 讨论

肺性脑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常见并发症,合并意识障碍时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是肺性脑病患者十分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日益增多的撤机困难以及拔管失败的患者占据有限的资源,增加了医疗费用,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及时拔除气管插管脱离呼吸机显得尤其重要。机械通气的成功撤离也一直是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重点,是医师面临的巨大难题,准确把握撤机指征和采取周密的呼吸机撤离方案重要意义。

BiPAP无创通气主要根据患者吸气期间将吸气压作为压力促进患者通气,缓解气道阻力,降低呼吸机疲劳感,提高患者肺泡通气量。同时,呼气时给予患者呼气压,降低呼吸所消耗的能量,避免细支气管陷闭,可均匀分布肺泡内气体,改善通气与血流的不协调,对患者康复有积极促进作用[2-3]。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多中心研究协作组提出以“肺部感染控制窗(PIC窗)”为切换点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能显著缩短有创通气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并提高撤机成功率,该技术主要用于COPD患者撤机,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只是无创不能有效引流痰液且通气效果不确切,需严格把握切换点[4-5]。

本文治疗组采取BiPAP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采取中心管道鼻导管氧疗。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PaO2、SaO2明显增高,PaCO2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可见,BiPAP无创通气比传统气管通气氧疗疗效更显著。

综上所述,采用BiPAP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肺性脑病拔管患者,可取得显著疗效。可更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对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有积极促进作用。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临床呼吸生理及ICU学组.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中的几点建议[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3):136-137.

[3]潘丽娟,吉巧红,毛毅敏,等.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肺性脑病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7):54-55.

[4]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多中心研究协作组.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行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14-18.

[5]王蔚,童朝晖.呼吸机撤离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5):379-381.

猜你喜欢
肺性脑病插管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分析
关注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患者血清S100β和MBP水平测定
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防治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两种气管插管方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抢救中的比较
全面护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