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破冰之解

2014-12-17 18:33刘云
中国报道 2014年10期
关键词:政经中日关系对华

刘云

9月11日,中日韩首尔副外长级磋商未就三方首脑会谈做出定论,中日关系未来走向依然扑朔迷离。而在两年前的同一天,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致使中日关系骤冷,背离了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和原则。关系恶化导致两国民众敌对态度攀升,按前日本公使宫家邦彦的说法,“中日既不在和平状态,也不在战争状态;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此为1972年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关系的最低谷。

日本首相安倍的战略短视,直接造成了中日关系恶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倍并非深谋远虑的政治家,甚至“出尔反尔”、“飘忽不定”,摒弃了2006年访华时所作出的承诺——“从战略高度为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做出贡献”,既不“以史为鉴”,参拜靖国神社伤害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更未“深化互利合作”,抛出“价值观外交”,妨害了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

为追求战略目标,安倍借助于“安倍经济学”、“美国重返亚太”和“中国崛起”三个工具,虚增国内物价,全面向美国靠拢,鼓吹“中国威胁论”,构成了对华政策的基本格局。安倍对华政策造成“政经双冷”的局面,日本在中国对外经贸关系中的地位持续下降,在中国贸易总额的占比由2001年的17%跌至7.5%。2014年上半年,日本实际对华直接投资额为24亿美元,同比减少48.8%。

如今,安倍依仗的三个工具面临失效,短视战略前途渺茫。从经济看,日本深陷经济结构困境,老龄化、少子化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第二季度的GDP下滑7.1%,未解决财政困境,第三支箭效果难以预测;从美日看,日美围绕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进行的谈判陷入僵局,9月10日事务级关税磋商未能消除在牛肉、猪肉及乳制品关税问题上的分歧,给重返亚太构建贸易新秩序泼了冷水;从中国看,习近平主席周边外交硕果累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削弱了“中国威胁论”的生存空间。

日本经济最终还需依赖改善对华关系。民调显示,安倍内阁的支持率源自日本人民对经济改革的期待,而不是参拜靖国神社或者解禁集体自卫权。与日本对华投资下降相反,上半年全球对华投资同比增长2.2%,显然中日关系恶化影响到了日企对华投资信心。

中日两国都处于经济改革期,只是改革条件完全不同。日本是“供给”和“需求”双瓶颈,量宽资金徒增物价,正效果不抵消费增税副作用,改来改去毫无效果;中国则“需求”旺盛,据麦肯锡预计,2022年中国超过75%的城市消费者将迈入中产阶级行列。日本对华经济依赖,已经由“低劳动成本”的制造业转向“市场导向、创新导向”的服务业。阿里巴巴每个季度利润增速超过40%,上市后市值上千亿美元,让世界看到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也让日本软银集团的孙正义赚得“盆满钵满”。

在中日两国2000多年的交往中,和平友好是历史主流。保持中日长期和平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稳定的需要。中日“政经”长期背离是掣肘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安倍应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以慎重态度严肃对待和妥善处理历史问题”,构建“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承认中国作为大国的核心利益,承认中国作为经济中心的重要地位,改变长期以来“政经”不均衡发展的局面。

猜你喜欢
政经中日关系对华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政经资讯
2017十大政经展望
2016十大政经大事
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原因及我国对策
“政经分开”的“枫桥探索”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