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浅见

2014-12-20 19:04黄达绥
群文天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海沧村落服务体系

黄达绥

城镇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既是人类进步的必要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只有经历了城镇化才能真正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都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沿海发达地方的城市现代化水平确实已经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但同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还没有完整的建构,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许多人的价值观出现了混乱。对金钱、地位、权力的追逐远远超过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迷失现象在得到大量土地拆迁款的群体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没有精神层面上的追求,物质再丰富也不能给人带来满足,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是非常危险的,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不利。再者,没有核心的价值体系,缺乏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又拿什么去加强城镇化建设呢?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正确意识形态的引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笔者以福建厦门海沧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例,提出粗浅的建议和看法。

一、实施“三个一”行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就农村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如厦门海沧许多村落每年都举行的蜈蚣阁、送王船龙舟、祭祖等民俗活动,成了凝聚、整合村民的力量。

城市化进程必然伴随着这些村落的搬迁和消失,许多村民离开了滋养他们成长的土壤,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群体和生活环境,变成了社区居民,他们居住到统一规划、环境优美的社区,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着优质的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怀里还揣着政府发放的拆迁补偿款,从表面看,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由于这些居民原有的知识程度和阅历,使他们无法马上接受城市文化,融入城市生活中。一个村庄搬迁和消逝带走的不仅是古老的村落,还会带走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与沉重的记忆。伴随着大量村落的消失,他们所寄托的“根”文化也随之消失殆尽,他们变得茫然、无所适从,这种社区所居住的群体徘徊在城市社区边缘地带,造成了村不村、城不城的“伪城区”现象,“六合彩”、“赌博”等不良的黑色文化趁机而入。对传统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实施“三个一”行动有助于“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本“书”。开展拆迁村落民俗文化调查、搜集,为每个拆迁村落编辑一本书。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民俗志资料都不够详尽,有些地区还缺乏一般性民俗调查,对拆迁村落进行民俗文化普查是保护工程不可缺少的基础。只有开展普查,我们才能对村落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给予全局和整体的把握,才能比较、鉴别来认清保护的重点,制定出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普查的重点要放在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事象上,主要是指在基层民众生产生活中现时传承、演变、遗留或尚为老人们清楚记忆的各种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具体可以参照非遗普查的线索,如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等类,但在调查中应避免对民俗做机械的分类,要从实际出发重点选择代表地方特点的事象。要注意发现民俗事象之间的实际关联,同时注意了解当地历史和典型传人的生活经历,构成内容比较完整的调查个案。

调查结束后,编撰拆迁村落民俗志丛书,这不仅为即将消失的村落留下可供追忆的材料,也将为今后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雄厚的资料宝库,其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难以估价。厦门海沧区选派文化馆非遗工作者为拆迁村落编辑“风土海沧”系列丛书,拆一个村,出一本书,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和高度的赞赏。

一座“民俗博物馆”。因地制宜,建立村落博物馆,每个自然形成的村落都会有自己的故事和文化,有不少值得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在拆迁重建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针对性鼓励方案,动员村民把自己家里具有历史意义的东西捐献出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代储存记录手段等方法保留下来,实现“一村一馆”,至少是文化遗产丰富的村庄建立一个博物馆或纪念馆,让子孙后代可以通过这些浓缩的精品穿越时光,了解祖先的发展足迹。厦门海沧就建立了“海沧区非遗展厅”、“海沧区生态展览馆”等等,其中海沧非遗展厅就按照海沧原居民居住的红砖古厝形状来设计,展示海沧人家农耕渔猎的生活状态,展物大多是居民自愿捐出的珍藏多年的传统的生产工具以及生活用具,村民到了非遗展厅,就能找寻祖先的足迹。

一座宗祠。宗祠和家庙是村民缅怀祖先的场所,也是他们举办民俗活动不可缺少的平台,政府部门要尊重民情及地方民俗文化。在拆迁旧的村落和建设新社区之前,要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征求被安置居民对新小区的建设要求,充分考虑和尊重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乡土乡情及传统的民俗活动,对于传统姓氏比较集中的村落,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安置村民祭祖的宗祠、家庙,为村民寻根谒祖和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

这种做法一举多得,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体现政府对村民的一种人性的关怀,让村民有强烈的文化归属感。

二、加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制度建设健全完善

政府各部门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高度重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维护居民利益,保障居民文化权利来抓。要明确体系建设责任,分解工作任务,形成各级政府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工作格局。制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方案》、《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评价办法》、《重大文化项目工作目标考核办法》等工作制度,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经费投入长效保障

建立公共文化投入长效保障机制,将公共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设立公共文化建设专项经费,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投入不低于财政的增长幅度,有力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

(三)设施建设便民利民

坚持以人为本、文化惠民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要布局合理,在居民居住的集中区建设服务网络,让居民在10分钟的生活圈里能有合适的场所可以活动。如厦门海沧,在区行政中心建有全省最大的文化中心,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镇(街)综合文化站均达到建设面积500平方米以上,正在建设的东孚镇和新阳街道文化中心面积均在6000平方米以上。全区村(居、场)文化室均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其中海发社区、洪塘村等文化活动室近2000平方米。

(四)服务供给不断提升

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重心向下、资源下移、服务下移,让城镇新居民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如厦门海沧,“美在海沧”系列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在新社区持续深入开展,全年下乡文艺演出近百场、送各种流动展览几十场。区图书馆在基层建立图书分馆和流动服务点,每到周末,海沧区居民都可以在离家门口不远的文化中心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精品,为他们演出的都是来自厦门歌舞剧院、专业歌仔戏剧团等的“大腕”。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面落实免费开放,常年面向社会组织开展各类文艺辅导培训。实行“五步曲”形式,送服务到基层,为市民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组建更多的特色文化队伍。(五步曲:第一步,深入了解基层文化站的工作现状及计划,了解基层文化站对师资的培训需求;第二步,针对需求开展文艺骨干培训;第三步,文艺骨干推广;第四步,文化馆专业教师下乡指导;第五步,举办赛事,以奖代补。)

(五)人才队伍持续加强

加大公共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公共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设立“文化志愿者之家”,举办文化志愿者专题培训。每个社区文化活动室配备1名以上专职文化协管员,并结合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在全省首推并实施专职文化协管员网格化管理。同时培植民间文艺队伍,挖掘新社区民间艺人,加强对民间艺人的关心、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创新新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鼓励居民挖掘和传承原有的乡村民俗文化,扶持民俗文化的开展,做好原社区与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构建公共文化事业、文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创新文化活动内容,改进和提高文化活动形式。促进新居民从农村到社区文化活动的过渡,逐步培养新社区自身文化的造血功能。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积极研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和方式方法,引导社会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合理流动,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并形成可持续、有实效的社会参与机制。如厦门海沧,一是与厦门歌舞剧院合作打造“美在海沧”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与厦门海投集团合作打造广场文化演出活动,与海沧旅游投资集团合作打造青礁慈济宫民俗阵头表演;二是联手厦门书香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行图书统一配送流动服务模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常态化,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总之,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社区建设的“硬实力”,文化则是社区建设的“软实力”。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这些功能是经济类项目所不可代替的,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施文化战略是新社区建设的强本固基之举。在城镇化进程中,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的是需要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居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社区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猜你喜欢
海沧村落服务体系
多元协同视角下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精致城市”涌起“雷锋潮”
油画《村落》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到“公共心理服务体系”
别出“新”裁跨到海去旅行
引发海啸(下)
快递企业在高校快递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连成为首批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