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生产劳动与市场化

2014-12-24 18:22宋浩
北方经贸 2014年10期
关键词:市场化

宋浩

摘要:纵观经济发展历程,生产劳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其原因在于市场在非生产劳动向生产性劳动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0-0018-02

一、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认知,而且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改变。那么到底该如何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最根本的界定标准是什么?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不同学者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定义以及范围的划分。

在经济史上,古典经济学家从财富来源的角度提出了生产劳动的概念,较早的当属重农学派。在重农学派那里,土地被称为“财富之母”。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农业劳动者才是生产阶级,而工匠、制造者和商人都是不生产阶级。也就是说,只有农业劳动是生产劳动,而其他劳动则属于非生产劳动。

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有一个普适定义,即“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在理论界,也称之为一般生产劳动,以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马克思认为,“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劳动”,通过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是人类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从单纯的劳动过程分析,凡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而普适定义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来说是不够的,因此马克思又提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劳动是能创造剩余价值并同资本直接交换的劳动。因此,工人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而艺术家、科学家的艺术创作、科学研究和发明都不能算作生产劳动;同样,如果将工人一天的24个小时分为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则非工作时间的劳动也不算生产劳动,例如工人业余时间的创作和学习。不与资本交换的劳动也不能算做生产劳动,如自给自足的家庭劳动等。

第三种关于生产劳动的划分是以GDP的统计口径作为标准。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在于区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因为国民经济核算必须研究各种活动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联系,而这一切都与这些活动是否具有生产性有关。从GDP构成的角度看,凡是贡献GDP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其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其次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

生产劳动的划分是服从于各自的研究目的的。古典学者是为了探讨国家致富的原因;马克思是为了研究资本主义剩余的分配和积累;而从GDP的角度来划分,主要是考察不同劳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笔者主要从市场的角度考察,因此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倾向于作第三种解释。

二、生产劳动范围的扩大

从社会形态的发展历程看,我们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从经济形式看,则是从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游牧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信息经济。如果从构成经济的主体看,最初只有农业、畜牧业,然后又加进了手工业,最后区别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工业部门发展了,而且可以预见的是,服务业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就是第三产业。可以看到我国经济主体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同样也可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从事劳动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了。如果把这些贡献于经济的劳动统一看作生产劳动的话,生产劳动的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

关于生产劳动范围扩大的争论一直集中在其范畴的划分上,其实无论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生产劳动认识的深化上,还是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比率上来说生产劳动的范围都是扩大的。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劳动参与率。以二十世纪的美国为例,二战后随着资本的大量积累,“美国已经完成了对农业人口的吞灭,把这只人口大规模地变为一支城市劳动力。这支劳动力又由于大规模的输入拉丁美洲的工人而得到补充……统计数字表明,存在着一支比官方计算的失业人数多一倍的人口……但是,这是关于产业后备军增长率最不重要的指标。更为重要的,是被称为‘加入劳动力的比率的这一系列统计数字。”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瓦解了小农生产,把农民转移到城市的工业生产中,同时又输入拉丁美洲的劳动力。随着美国的资本积累和工业化进程,失业率是增加了的,但是同时劳动参与率更在大大地提高;这可以从女性人口中得到体现,“对于女性人口来说,加入劳动力的趋势十分强大,数字表明:加入率从1947年的31.8%增为1971年的43.4%。”加入生产劳动范畴的劳动力数量和比率不断增大。

三、市场化推动非生产劳动向生产性劳动转化

在哈里·布雷弗曼所著的《劳动与垄断资本》的第十三章《无所不在的市场》里,对非生产劳动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劳动的作了详细的分析。布雷弗曼认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把个人的、家庭的,和社会的需要全部接管起来,而且在使这些需要从属于市场时,还赋予他们新的形式,以适应资本的需要。”这一市场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劳动被市场所同化。在工业资本主义的最初阶段,家庭的作用在社会生产中仍然非常重要,“一位研究美国工业史的学者把它叫做‘家庭阶段。”在这一阶段,实际上家庭的全部需求,是由家庭成员自己供应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实为一体,当市场出现时,这种一体化才逐渐分离。以美国为例,在市场化的最初阶段家庭买来的大多数食品,是原始的、未经加工的(农村的食品完全自给自足)。“1889至1892年间,美国劳工局调查了七千户工人家庭,其中购买面包的不到半数,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购买大量的面粉。”但随着市场的深化,“面包房消耗的面粉的比例在迅速增长,从1899年的七分之一增长为1939年的五分之二,服装、住房、一切家用物品和食品的情况相同,商品生产的范围不断扩大。”市场的深化使产业资本挤进了家庭,夺走了家庭的所有职务,扩大了生产劳动的范围。

其次,市场的作用还体现在对家庭劳动力的征服上。随着市场的深化,家庭主妇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逐渐变成了工厂工人。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内在原因无外乎工业对家庭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替代。由于工业品的价格较低,与工资劳动相比,家庭劳动就很不经济,因此工作就成了购买生活资料的有效手段;“这其中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广告宣传和教育等等都在贬低家庭做的东西,吹嘘工厂造的东西和买来的东西,这些对年轻的一代不断地造成压力,因此年轻的一代都极力主张独立的收入。”当市场给人们一种强大的购买情绪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成员想从家庭劳动中独立出来从事生产劳动了,因为此时取得社会地位已经不再靠制造物品的能力,而是依靠购买商品的能力。

最后,市场对非生产劳动的同化还体现在人的精神层面上。资本的剥削使工人特别珍惜业余时间,然而当业余时间到来时市场的作用使工人没有家庭劳动可做,由于同自然的分离,工人会发现“填满工作以外的时间也得依靠市场”,这就使得娱乐业在很大程度上发展起来了,甚至体育锻炼都得依靠市场来实现,此时这些原本属于非生产劳动的领域迅速的产业化了,成为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手段。其次,市场的同化还体现在养老事业的发展承担了家庭的养老责任。

不仅从资本主义的角度来说,市场在推动着非生产劳动向生产劳动转化,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例如,从我们衣食住行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衣服都是父母的纯手工劳动,大多数家庭都有缝纫机,这是当时的“三大件”之一,而随着市场的深化,现在的衣服都是通过市场购买的;当时农村居民吃的蔬菜是自己种的,家禽也多是自己养的,现在大棚蔬菜和大规模的农场养殖使这些生活资料越来越市场化;以前农村的房屋,都是通过互助劳动的形式盖起来的,而现在居住的都是商品房;而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现在人们的出行也依托于市场提供的各种交通工具。因此,从国民经济的角度看,随着市场的深化,越来越多的非生产劳动转化为生产性的劳动。

关于市场是如何吸收非生产劳动的,布雷弗曼认为,“创造无所不在的市场的第一步是使一切物品的生产都具有商品的形式;第二步,就是掌握越来越多的服务业,并且把服务变为商品;第三步,就是发明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生产循环。”而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最初人们的需求是以非生产劳动来满足,当一定的市场条件成就时,这些靠非生产劳动来满足的需求会随着市场的作用而靠生产劳动来满足;在人们的生活中会不断地出现新的需求,这不仅是需求的量的增加,而且需求的形式也可能完全不同,这些需求的满足也会在市场的作用下由非生产性劳动转化为生产性劳动。国民经济就在新需求不断地被市场同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而且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这一市场条件的成就会变得更加迅速。

四、 市场化与非生产劳动的发展

那么随着市场机制的发展,我们的社会生产最后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是不是说在市场化的作用下,最后生产劳动的范围会不断的扩大,不断贡献于经济的发展,而非生产劳动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呢?

如果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看,其不断市场化的过程就是资本控制国民生产的过程,由于重要的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所以其市场化最后的结果是带来了相对过剩人口和经济危机,因为人们需要通过为资本工作挣取工资来购买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因此即使社会化大生产不需要那么多生产性的劳动力,人们仍然需要想办法参与生产劳动过程来养家糊口,即使处于失业状态,成为劳动后备军,事实上人们仍然愿意竟可能的参与生产劳动,此时人们的闲暇是一种被迫的失业,而不是一种选择的自由。

那么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这一机制最终所带来的社会状态是什么样的呢?非生产劳动是不是也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而趋于消亡呢?事实上,结果可能刚好相反;无论从“边际需求递减规律”还是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看,人类对于物质财富的需求总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将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因此生产劳动的范围的扩大会在某一水平上停滞下来,此时人们的物质需求会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而变为一种基本的需求,而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此时,生产物质财富作为一种基本需求就会弱化市场机制的作用,也许我们可以把这一状况类比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例如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等等,基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一种基本的服务由政府提供,此时商品经济也许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消亡,迎来一种新的经济体制。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对生产性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此时劳动已经不是一种被迫的选择,而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人们会转而从事非生产性的劳动,这种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诉求从一些劳工组织与企业的谈判中可以看到雏形,例如有些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工会的谈判目标应该是尽量的缩短劳动时间而不是增长工资。这样,非生产劳动会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蓬勃发展起来,人们劳动不再是为了创造物质财富和满足社会的价值需求,而是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这也就是马克思所形容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以及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富胜.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J].经济评论,2003(2).

[2] 谭华辙.有关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6(3).

[3] 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责任编辑:金永红]

猜你喜欢
市场化
坚持市场化办学 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兴安岭地区碳汇量市场经济化机制初探
“经营人才、推进快速成才”模式探索实践
文学网络时代的狂欢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