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尖山油田胡154 区块提高单井产量措施效果评价

2014-12-24 03:36陈世栋卢丽娟
石油化工应用 2014年3期
关键词:液量单井水压

陈世栋,惠 芳,卢丽娟,杨 堃,陈 博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陕西西安 710200)

胡154 区块于2008 年开始大规模滚动开发,井网形式为520×130 m 菱形反九点井网,动用含油面积65.5 km2,动用地质储量3 113×104t。该区长4+5 层根据k5 标志层可分为长4+51、长4+52层,k5 标志层全区定,表现为高电阻,低感应,大井径,尖刀状高声波时差,高自然伽玛。长4+52层可细分为长4+、长4+、长4+三个小层,均有含油砂体,隔夹层发育相对稳定。长4+5 平均地层厚度100~110 m。其中长4+51层平均地层厚度为50 m,长4+层23 m,长4+层16 m,长4+层17 m。该区长4+5 顶面构造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与区域上西倾单斜的构造背景相符,且各小层的顶面构造具有很强的继承性。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区块多处可见东西向或近东西向的鼻状隆起构造带。油藏属湖泊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该区长4+5 油层具有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储层物性差的特点(平均视渗透率1.1 mD,视孔隙度11.0 %,电阻率18.4 Ω·m)。层间发育钙质夹层和隔层,非均质性比较强。长4+5 油层为弱亲油性油层,无因次吸水量为0.14 %,无因次吸油量为2.86 %。

1 区块开发现状

目前该区块共有油井总数552 口,油井开井481口,日产油水平780 t,平均单井产能1.70 t/d,综合含水41.9 %,动液面1 776 m,采油速度:0.95 %,采出程度:3.01 %;该区块共有注水井总数186 口,注水井开井179 口,日注水平4 560 m3,单井日注25 m3,月注采比:2.99,累注采比:2.10,存水率:0.866。

1.1 地层能量状况

2012 年该区测压66 口,地层压力15.1 MPa,保持水平97.4 %。2013 年测压17 口中:6 口井异常低压;8口同井压力12.1→12.2 MPa,其中4 口井压力上升,4口井下降。

1.2 水驱状况

从剖面上水驱控制程度93.9 %,2013 年测试17口注水井吸水剖面,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为73.6 %。但测试的32 个层段中有5 个层段不吸水。平面上该区整体水驱均匀,油井存在多方向见水。 通过注水调整可以判断出4 条NE85°、3 条NE50°两种优势见水方向。

1.3 见效状况

通过精细分层注水、精细注水调整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该区油井见效明显,目前共有见效井426 口,见效比77.7 %。其中2011-2013 年新增152 口。统计该区71 口见水井,平均见水周期616 天,见水周期较长,反应该区整体水驱效果较好;但油井见水后产能损失严重。从分布区域来看,整体分布较分散,但边部、东南部分布较集中(见表1)。

表1 胡154 区块油井见效情况统计表

2 近年改造工艺及措施效果分析

胡154 区块近年来以精细分层注水为中心,重点开展油井措施提高单井产量,改善致密油藏开发效果。近年来通过应用多种酸化、压裂工艺技术,提高单井产量,改善区块整体开发效果,同时也为提高致密油藏开发效益,通过优化施工参数,进行缝内转向压裂、混合水压裂等扩大缝网体积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 近三年酸化类工艺应用效果及评价

胡154 区块酸化类改造工艺近三年整体来看,增油效果稳定,但措施后含水上升幅度较大,2011 年平均单井含水上升超过20 %,单井提液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低含水采油期,对整体区块开发不利,近三年该区块整体酸化类增产技术应用比例逐年下降(见表2)。

2.2 近三年重复压裂应用效果及评价

鉴于酸化类措施不能有效的疏通地层,提高单井产量,控制含水上升,措施方向逐步转向压裂类技术工艺,胡154 区块由于油层埋深大,储层致密,重复压裂技术不能有效延伸扩展原有裂缝,实施措施后提液能力较其他油藏仍显不足,含水控制较稳定,平均单井累计增油200 t,投入产出比1:1.1,经济效益偏低。针对特殊的地层结构,常规的压裂技术已不能满足要求,寻求新的技术体系近一步提高改造效果(见表3)。

2.3 近三年前置酸压裂应用效果及评价

通过认识该区块地质特征,结合施工加砂量及井筒结垢情况,选用了前置酸压裂工艺体系,该技术体系能对地层预处理,提高后续压裂效果,并且具备一定的破胶性,提高措施后破胶返排,显著提高措施后日产液量,平均单井日增油大于1.1 t,措施效果明显提高,今年该技术作为一种成熟工艺在该区域推广应用(见表4)。

表2 近三年胡154 区块酸化类效果对比表

表3 近三年胡154 区块重复压裂效果对比表

表4 近三年胡154 区块前置酸压裂效果对比表

2.4 暂堵转向压裂应用效果及评价

针对该区块多方向见水,油井受效无规律的现状,压裂选井难度大,为有效扩大储层泄油面积,提高单井产量,2013 年在该区块实施了暂堵转向压裂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增加油层高渗带流动阻力,先向地层内挤注暂堵剂,对高渗带进行封堵,使后续的压裂能量能够在低渗含油区改造形成新的裂缝,提高低渗区的泄油面积,同时避免沟通主向方向的注水井,提高单井产能(见图1)。

图1 暂堵转向压裂原理示意图

实施7 口,措施后含水由39.6 %下降到30.8 %,日产液量由0.96 上升到5.16 m3,平均单井日增油1.5 t,平均单井累计增油323 t,措施效果效益较常规压裂措施显著,下步可扩大范围应用(见表5)。

表5 胡154 区块暂堵转向压裂效果对比表

2.5 混合水压裂应用效果及评价

胡154 区块大部分开发单元(西北部、东南部除外),油层物性相对较好,油层厚度,岩石脆性高,无明显底水,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较高,为最大限度提高储层动用程度,获得最大单井产能,引入“体积压裂”理念,即采用大排量(大于6 m3/min)、大液量(大于400 m3)、低砂比(20 %)的混合水压裂方式,迫使储层岩石破碎,形成立体式缝网系统,扩大了储层泄油面积,最大限度提高超低渗致密油藏储层的动用程度,达到提高单产的目的,同时结合应用分层压裂、暂堵转向等配套技术,提高混合水压裂技术在不同区块不同油藏的工艺适应性(见图2)。

2013 年在该区域实施了15 口,单井日产液由1.74 上升到8.53 m3,含水由23.1 %上升到31 %,平均单井日增油3.0 t,平均单井累计增油457.2 t,是常规措施的4.3 倍,提单产效果显著(见表6,图3)。

图2 混合水压裂“立体改造”示意图

表6 胡154 区块混合水压裂效果对比表

图3 措施施工参数与措施产液量散点图

从措施效果与措施施工参数绘制散点图可以看出,随着措施排量的增加,措施后产液量整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增长趋势缓慢,表明措施排量结合油井具体情况控制在6~8 m3;伴随着入地液量的增加,改造体积逐步增大,但措施后日产液量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建议措施入地液应控制在400 m3附近;随着加砂强度的逐步增大,日产液量增长趋势明显,建议在砂比适宜的范围内,尽量提高加砂强度,提高措施后产液量。

为进一步评价体积压裂效果,加强裂缝形态认识,指导后期措施选井和参数优化,优选3 口井开展了井下微地震测试和DSI 测试。通过人工裂缝监测得出混合水压裂能够形成复杂的缝网系统,裂缝延伸高度40 m、裂缝长度300 m,裂缝延伸方位较为理想,有效的扩大泄油面积。但安162-30 和安154-50 开采层位相同,相距仅4.1 km,人工裂缝方位相差较大,说明长期注水开发改变了胡154 区最大主应力方向,致使人工裂缝方位更为复杂,下步仍需扩大监测范围,加强认识。

3 结论

(1)由于暂堵转向压裂开启了新缝而不是对原有裂缝的再充填和延伸,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油层渗流驱替规律,增加了新的泄油面积,提高储层动用程度,取得了较好的压裂增产效果。

(2)胡154 区块通过近几年分层精细注水,地层能量得到补充,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较高,在该区试验的混合水体积压裂提高单产效果显著,工艺适应性强,找到了致密油开发的金钥匙,下步将扩大应用范围,大力推广暂堵转向+混合水压裂技术。

(3)为提高体积压裂技术适应性,完善应用分层压裂工艺、支撑剂防回流工艺等配套技术,建议延用大排量(6~8 m3/min)、大液量(400 m3)、低砂比(20 %)的施工参数,在后续不断施工过程中继续总结,强化认识,不断优化。

[1] 崔迎春.裂缝性储层屏蔽暂堵分形理论的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2,(2):22-27.

[2] 李民河,等.水力压裂裂缝延伸方向分析及其应用[J].新疆地质,2003,21(4):33-39.

[3] 曾雨辰.转向重复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D].四川南充:西南石油学院,2005.

猜你喜欢
液量单井水压
水压的杰作
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预测石油单井产量
TAP阀压开地层解决方案及其在苏南的应用
工程因素对页岩气井产水的影响分析
适用于厚度在线测量的水压闭环控制系统
底水稠油油藏单井条件下隔夹层参数研究
CO2 驱低液量高气液比井下气锚模拟与优化
论当前地热单井勘查报告编制格式要求及技术要点
水压预裂技术在低透气性煤层中的应用研究
临床问题 如何记录出入液量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