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自然,托物言志

2014-12-27 07:46吴欢
江苏陶瓷 2014年1期
关键词:托物言志寓意

吴欢

(宜兴 214221)

“托物言志”是一种独有的艺术特征,通过描写、雕塑客观事物,寄托某种情感、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艺术创作重要美学思想之一。纵观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古代画论中有大量托物言志的论述:南朝时代,宗炳的山水画论显露出托物言志的艺术形式;唐代王维注重发挥绘画与诗歌等同的价值,用诗歌表达情感;宋代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题材的文人画鲜明地体现了托物言志的艺术特征;至元朝汉人画竹,明、清时期的大写意,更显示了中国文人托物言志的表现风格。明末清初时期的八大山人朱耷一生怀着愤懑的遗民情绪,把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推到高峰,将画中物象人格化、符号化,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孤傲情怀。吴门画派则饱蘸笔墨、尽情挥洒、酣畅淋漓、纵恣豪放,将中国文人画的抒情言志发展到极致。作为传统艺术综合表现体的紫砂艺术,在创作中也经常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审美情趣,表现创作者的志向和意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和美好的祝福。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在紫砂艺人手中都有可能演绎为灵动的作品。一把壶就犹如一个人:高洁、端庄,而且还有情感、故事,那些情感和故事都浓缩在手中的砂土里。

宜兴盛产竹子,在南部山区的竹海由漫无边际的竹林组成,四周青山环抱,湖水常年清澈如镜,水在峦间绕,竹海茫茫,无边无际,重重叠叠的翠竹依山就坡,形成一层层铺景叠翠的波浪。春风徐来,自然成画;夏日当空,绿影铺地;秋雨飘洒,冬雪初萁;浓装淡抹,分外俏丽。竹,劲节清高,洒风弄月,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它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静而怡然,“未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竹以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的品格、禀赋和美德精神的象征。竹,与“祝”谐音。祝福、祝愿、祝贺,表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寓意。以竹为题材的紫砂壶也不计其数,比如“八卦龙头一捆竹”、“四方竹鼓”、“竹简壶”等,或飘逸灵巧、或大气端庄、或简洁明了,都托物言志地表达着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一把“知足长乐提梁壶”(见图1)创意无限,观赏性和文学性兼具。

图1 知足长乐提梁壶

1 文学性

竹,谐音“祝”,寓意祝福。知了和竹邂逅,就有了“知足常乐”的美好寓意。古人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按照现代白话文的理解,这个世上永远存在着一些无奈和幸福。而这些无奈需要我们以平和的心境去化解,这些幸福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去珍惜。于是,人生才会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2 观赏性

“知足长乐提梁壶”壶身扁圆,似大度的胸怀,包容顺境,也坦然面对逆境;壶嘴肥沃,表现了竹子的健硕和生命的力度;一根竹枝做成的提梁横空而过,大气地挺立在壶肩上方,竹节清晰匀称,带着整齐的美感扑面而来,也从侧面展示着竹子的坚忍不拔。与之对称的是,壶底用一圈竹枝条围绕,使大气的壶身和提梁更加稳健。而和壶底同样大小的竹枝,也围绕在壶肩处,上、中、下都有了呼应和巧妙的衔接,使整体作品的寓意更加完美。在壶身的装饰上,宜简洁不宜繁琐,着重表现出竹的高雅和清秀:飘逸的竹叶从壶肩部胥出,浑然天成,竹叶贴得俊秀干净,竹节的嫩芽上长出了新芽,人生的快乐有时就是如此简单——有希望就有未来。壶钮的创意是一个亮点,非常自然地把知了设计于壶中:壶盖与壶身自然过渡、紧密连接,一只雕琢得自然形象的知了横卧壶盖上,自然成为壶钮,憨态可掬。在一把壶上,知了和竹相遇,不仅充满了大自然的闲适,更表达着创作者的心愿:看淡尘世的物欲、烦恼,不慕荣利,懂得满足人生才会快乐。

通过此壶的完美寓意和演绎,我们可以体会到:在紫砂创作中,托物言志绝不是将自然对象人为的复制,而应该是创作者心灵的情感在作品中自由自在地凝固,让这些写意的作品天真浪漫、飘逸脱俗,在看似随意中显示出作者的艺术敏锐性及丰富的创造力,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无尽的想象。

猜你喜欢
托物言志寓意
言志为本
美好寓意品芝麻
盛放的寓意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追根溯源写生活 托物言志抒情怀——王桂臻老师小写意花鸟画欣赏
模仿老鹰的乌鸦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