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寒江待渡泥绘笔筒”看传统紫砂泥绘的写意风

2014-12-27 07:46宁丽娟
江苏陶瓷 2014年1期
关键词:泥绘寒江笔筒

宁丽娟

(宜兴 214221)

紫砂的装饰语言如此丰富,博涉多种材料,不仅可与陶瓷色料以及釉彩催生灿烂喧哗,更可与金属镶嵌形成新的作品情态。而紫砂泥绘装饰则是利用紫砂五色土的自然属性塑造更多可感、可知的多重意境。也正是由于紫砂泥绘装饰运用自身泥色、泥性表现平面或三维空间,因此,相比其他紫砂彩绘、彩釉装饰,紫砂泥绘在创作中拥有更多的表现维度,或厚或薄、或堆或拉,透薄厚重皆可为之,这为表现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世界,表现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提供了极大的材料技术基础。现以清代雍正时期的“寒江待渡紫砂泥绘笔筒”为例(见图1),探讨泥绘世界里笔轻意远的写意风。

图1 寒江待渡紫砂泥绘笔筒

1 笔简意赅求神似

清代雍正时期的“寒江待渡紫砂泥绘笔筒”呈圆筒形,深褐色、平口直腹、假圈足。该器的直形身筒结构,如中国画中长卷表现形式,因此,装饰取山水题材极佳,有绵远深长之感。厚重色器以及简约的造型语言,避免绝少的人为故意,体表间透着古朴的拙意与憨实。选用段泥浆贴绘结合,达到多一不可、少一不足的作品制作状态。比较现今一些满山满水的装饰作品,它的简约让人读来轻松愉悦。作品虽只有两个空间层次,但却在构图的一左一右、一上一下间拉伸了画面的空间深度。前置数株老树用泥浆层层堆绘,柳枝枯茧,参差有姿。深浅浮雕作树干以强调其层次感,如中国画中苍劲老辣的线条用笔,在形象交待季节的同时给人无限向往的生命张力。树石之后有茅亭,亭后树影幢幢,使画面更多了些许人情味。近景中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人持伞停立于岸边微微折腰前望,情态捕捉生动自然。风拂衣摆,挽腿束衣,似正待渡,性灵闲逸却又极富动感,虽是点点泥色,却成为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他等待的步态似乎终止了时间,定格了大山大水,江中一叶小舟迎面划来,船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与岸上之人形成故事情节的交流,生动中透着生活的真实与素朴,真实、简洁、生动地再现了一种画外之境,再次印证艺术在生活中升华的感动。

泥绘装饰不比纸上的多种挥洒,他不仅在材料与制作手段上有层层局限,更要经历火的重重考验。尺寸间熟练掌握泥质、泥性,在克服烧成的种种风险的同时,表现传统文人的写意精神,这种精妙的节选与简洁传神的概括取景堪称艺术写意世界的上乘,在承载多重文化信息的同时,带给我们无限广阔的视觉享受。

2 肌理的视触审美体验

相比陶瓷色料装饰的细腻与华丽,作品的泥浆塑造别有洞天。丰富的泥质视触肌理带来写意的直率与酣畅淋漓。紫砂泥绘装饰运用目数较大的泥浆进行制作堆绘,在堆绘中不仅可使制作者体会制作的情趣乐事,更因这种与装饰器皿的紫砂泥质的同源性使作品气韵贯通,在增加作品的整体感的同时,让我们也更多地感受到泥质的细微颗粒的丰富的视触审美体验。正是这种略微糙厚的附加装饰犹如中国画小写意的枯笔处理,是一种精妙的草率。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制作材料的自然肌理美,加之制作者处理手法的干净利落,使这种具有强烈质感的紫砂颗粒的肌理形态与作品整体在含蓄深沉的对比中再现出一种审美的理想境界,一种粗犷大气中的谨严,给人更多写意的轻松愉悦之感,使读者在这种素朴的工艺中体会到一种粗朴的写意之风。

3 浅浮雕的层叠与留白臆造无限的写意空间

“寒江待渡紫砂泥绘笔筒”有如寿山薄浮雕效果,通过泥浆的厚薄堆积表现中国画中墨色的深浅变化,远近分层,步步设景,在粗笔的表现中透出写意的宽广意境。作品运用堆绘手法制作,取景构图采用通景平远法,远山起伏、层峦叠嶂,其间有绘屋宇吊楼,在简约的物象中再现了一个无限广袤的空间世界。浅浮雕的层叠借鉴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泥色选取以及作品厚薄技法处理,采用前实后虚、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对于坚实物象处理采用较为厚重肯定的堆贴技法,而远景虚化,运用毛笔点图拉伸加强了空间表现。

在作品泥绘色彩选取上用浅色砂泥表现远树,以深色砂泥刻画近树,以此使空间在广阔中更见悠远。作品以山水为题材,却并不刻意追求孜孜毕现,中间部分大片留白,苍茫空阔、意味深远,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与中国画中山水写意精神相契合,犹如一种高明的舞台空间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共鸣。无即是有,有中还无,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给作品臆造无限的想象空间,达到无中写意传情的境界。

4 结语

写意既是一种具体笔法的简略,又是一种艺术的虚实相生,也可是一种略显粗糙狂野的萧疏气,亦可是一种精神指向的表达。它深植于我们民族传统审美的沃土之中,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所取、所向,更渗透在我们审美情结的点滴之中,影响了我们的艺术作品和生活,滋生诸多经典文艺作品,这种写意的文人写意风引导着、指引着我们创作更多高品质的优秀作品。

猜你喜欢
泥绘寒江笔筒
浅析紫砂泥绘作品“游鱼图”的工艺特色与文化内蕴
自制笔筒
范宽《寒江钓雪图》
浅析紫砂泥绘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
“鼠来宝”笔筒
论紫砂壶“德韵”的泥绘艺术造诣
做一只怪魚笔筒
浅谈作品“中国龙”壶上的泥绘装饰应用
妙境——《寒江独钓图》
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