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公”李演政

2014-12-29 18:26欣然杨舒霞
荣誉杂志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叔公长者义工

欣然+杨舒霞

李演政先生

淳朴善良,深切感受邻里之间的患难真情,故常怀感恩之心。他知福惜福,知恩报恩,12岁始成为佛教信徒,以帮助他人为乐,无私提携年轻人,是无数学生心中最可敬可亲的“叔公”。他认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必定幸福;更认为,做义工就像蜜蜂飞过,青春、阳光、不留痕跡。他以“十方来,十方去”的佛语鞭策自己,做任何事以善为始点。怀善念,持正信,在修行中得道,终修得澄明心境、如水善心。

【李演政先生,祖籍广东中山,佛教界活跃义工。现为锦华精舍义工组主席,属下设有:耆乐坊、心光盲人院、中港友声协会、颐同乐园四个义务服务机构,世贸联合基金总会副秘书长及社会服务委员会副主席。冠忠巴士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公共巴士同业联会幹事。全心全意从事慈善事业二十多年,坚持以善念善行回报社会。“择心善行,关爱社群”是他做义工的方向,他将关怀独居长者和学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心存感恩,无怨无悔。】

做义工,十方来十方去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卻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当耳畔响起这首歌的旋律,眼前总会浮现出李演政先生半世忙碌的身影。眉宇间,写尽了岁月的痕跡与沧桑,可在这沧桑背後,卻藏着他一颗永远快乐、向上的赤子之心。

李演政先生祖籍广东中山,这座富有历史底蕴的古城养育出了祖祖辈辈的淳朴乡亲。虽是生在香港,在他身上,卻有着家乡赋予的那份淳朴与善良。60年代,李演政先生早早地踏入社会,当时香港经济条件並不好,文革时期的记忆还深深地触动着他的心。可每次回老家探望祖母,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患难真情也让李演政先生生发由衷的感恩,他开始感受到人间原来有这麽多真善美的存在。

知福才能惜福,感恩才会报恩。小学之时,李演政先生就乐於帮助同学,他喜欢交朋友,更希望别人有需要帮忙的时候都来找他。长大後,心中的善根日渐增长,他总是把人生的点点滴滴分享给朋友,告诉他们,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对每一件事的发生都要珍惜、心存感恩,别人帮助了自己,也要以同样的爱去帮助别人。他渐渐发现,越感恩,越幸福,他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像他一样幸福的感觉,於是便走上了学佛从善、帮助他人的道路,将一己的感恩之心传递出去。

早在12岁那年,李演政先生就成为了一个佛教信徒。他曾经天真地问师父:“人世间什麽宗教最好?”师父告诉他,上天是五教合一的,信什麽宗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正信。“做人以心为本,一切唯心造”,师父的一句话,伴随着李演政先生走到今天,他时刻以师父的教诲提醒自己,做任何事情是否都以发善心为出发点。

70年代,李演政先生的师父带着一众佛家弟子积极参与慈善活动,並於1992年发起成立非牟利慈善组织机构,取名“锦华精舍”,以敬老扶弱为宗旨,致力推行关爱长者活动。於2006年正式成立“锦华精舍义工组”,並登记成为社会福利署“义工运动”众多义工团体之一。李演政先生亦参与其中,服务众多百姓,像一缕春风,吹拂着无数人的心。

1993年,师父心知自己不久於人世,嘱託他担起义工组的大樑,师父是李演政先生人生中最尊重的人,他生怕打理不好团队会影响师父的声誉,所以推辞了几次。可师父很慈悲地说了两句话,让他至今牢牢记住:“你来自十方,终归也是十方。做义工是简简单单的事,十方来,十方去。”李演政先生悟到了,所谓的做义工要用心,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把真心放在我们的对象上,用心去感受、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就足夠了。

泽心善行,关爱社群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係很简单,就是你帮我我帮你。这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卻是李演政先生多年义工生涯最大的感受。曾几何时,他告诉他的学生:遇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在心里想想自己能不能帮。如果能帮,要真心地、不求回报地帮。有条件的帮不是帮,是借。“做义工应该是青春的、阳光的,简简单单,清清楚楚,就像蜜蜂一样,飞过了什麽也不留下。”如果没有全心全意地付出,想必对义工就无法理解得如此透彻且澹然。

接管锦华精舍後,李演政先生在服务工作上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义工组下设“耆乐坊”,他常常带领里面的义工去探访一些独居长者,举办不同的户外活动使长者们每天都有着愉快的心情和好的期望,与他们作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他说:“当初起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给长者一个愉快的天地作为我们义工推动快乐的任务“。

一次,安老院的义工活动使得李演政先生的内心再次湧起浓浓的幸福感。一位95岁的老人问他:“你为什麽要浪费时间和金钱来帮助我?”李演政先生的感恩之情由内而发:“今天我所走的路、我的幸福生活都是你们这些前辈铺就的,如今你需要我,我当然要帮助你。”老人听了很感动,随即将自己珍藏多年的贴身锦囊送给了他:“年轻人,你要记住,各种各样的人你都要去结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选择。”李演政先生沉思了。眼前这位老人,经历过世界大战、日本入侵、国共战乱,一生都活在战乱中,道路何其坎坷。如今,他说的这句话,表面上是把人生看得很通透,可细细体会,它卻包含了无数的苦难与辛酸。彼情彼景,李演政先生一辈子都无法忘怀。

子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爱人敬人是人自性之德,但爱人敬人要从爱敬自己的父母开始,很早明白这个道理的李演政先生也是这麽教育他的学生的。他常常告诉学生要记住父母的生日,节假日之时给父母买个小礼物,提醒学生不要让e-mail取代了电话和书信,父母要的只是电话里报一声心安,真笔跡写出来的家书才有真感情……细微之至,让人动容。在他的生命中,义工服务早就浓缩成八个字:“泽心善行,关爱社群。”他认为,义工所到达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把自己当成义工,而把自己当成对方的左邻右里、膝下儿女,用真心去帮。

修善心,心念如水,心境澄明

文革的记忆,给了李演政先生一场可贵的人生教义。在他心中,文革时代很苦,有些群体甚至为了权利牺牲学生的青春、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许是深有感触的缘故,这些年来,李演政先生对学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的服务之心,有很大一部分奉献给了学生。

中国人不帮中国人,谁来帮中国人?这是李演政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无数次,他对初到香港的学生们说:“你从外地过来读书不容易,如果你相信我,我愿意做你读书期间的监护人,在你需要的时候来到你身边帮助你。”如话中所说,他的的确确把每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低矮的态度也博得了学生的信任,他们都亲切地唤他“叔公”。所有的付出,李演政先生不求他们的任何回报,只希望他们能夠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下一代,让这份温情代代相传。

除了生活,李演政先生亦十分重视学生的文化修养。2014年4月,他应邀到西安一所大学分享自己做义工的感受,与学生的又一次亲密交流让他明白了不一样的东西。他深刻反思,中国近几十年来改变很大,经济发展迅速,不足的是中国的教育和文化还没有赶上来。“经济、教育和文化是要同步发展的,如果不同步将会形成很大的落差,没有文化作支撑,经济的增长是不可能持久的。”正是因为自己受教育程度不高,李演政先生心中对教育界的文化人向来十分尊重,他也总在学生当中强调文化以及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在文化多元的当今时代,李演政先生尤为推崇百花齐放,教育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入世。他联合教育界推广“士农工商,各执一长”的理念,他说,“世界上什麽角色都有,就如每一朵花都拥有独特的美,我们理应尊重他们的存在。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分,那麽这个世界就能百花齐放,也会变得快乐、融洽。”与此同时,他更主张“工商於道”,教化他人无论做什麽生意都要依照道德伦理,其人之品性,着实令人钦佩。

常年与学生的接触,李演政先生悟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道理。他告诉身边人,人有两颗心,善心与恶心。当心中起了不好的念头,就要把善心升起来去泯灭它。李演政先生建议每个人每天花半个小时让心沉淀下来,检讨、反思一天的过失。当意识到自己某件事做错时,第二天马上去给对方道歉。他说,让自己说对不起的,不是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而是自己不尊重对方的表现,他不希望对方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让这颗不好的种子衍生下去。

义工,一个平凡的词眼,李演政先生卻用行动将它演绎得不平凡。也正是这段难忘的义工生涯,让他找準了人生方向,明白什麽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他认为,人生应该是有质素的,所谓修行,就是每天都在修进自己,都在行走当中,人生就是一路走一路修的过程。人也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提升健康、生活和工作的质素,人生才会充盈而美满。——就是这样一位可敬可亲的长者,一个为社会默默付出,始终心念如水、心境澄明的行道者,为人们诠释了人世间最不俗的真理:“幸福不是必然,但一个时刻心怀感恩的人,一定会幸福。”!

猜你喜欢
叔公长者义工
大象“长者”会把生态知识传给下一代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尊严
我要当义工
——长者的期盼">"老博会"剪影
——长者的期盼
爱心“义工”
完美义工进万家
“久久艳阳”长者福音
想起了那盒茉莉花
一代儒将的长者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