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孝道思想浅析

2014-12-31 17:23王文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墨家孝道墨子

王文

[摘 要]墨家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代表下层民众利益的学派,也是论“孝”最多的学派。但是墨家的孝道与儒家的孝道截然不同,这是因为,墨家学派的指导思想是“兼爱”。

[关键词]墨家;孝道;墨子

墨子,名翟,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墨子生于鲁国,曾经学习儒家思想,但是不满意儒家“礼”的繁琐,于是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家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代表下层民众利益的学派,也是论“孝”最多的学派。但是墨家的孝道与儒家的孝道截然不同,这是因为,墨家学派的指导思想是“兼爱”。

体现墨家“兼爱”思想的事例莫过于墨子与公输班“九攻九守”的辩论,最终迫使楚王放弃攻打宋国。墨子作为鲁国人,用自己的机智勇敢帮宋国解除了一场大灾难,这正是墨家所一贯推崇的“兼爱”思,即对人的爱,不分远近亲疏、不分贵贱等级、不分地域国家,真正是一种无差别的爱。《墨子·兼爱中》里记载,墨子说:“看待别人的国家,要像看待自己的国家一样;看待别人的家族,像看待自己的家族一样;看待别人的身体,像看待自身一样。这样,诸侯相爱,就不会开战;家与家相爱,就不会互相争夺;人与人相爱,就不会互相残害;君臣相爱,就有惠爱、忠诚;父子相爱,就有慈爱、孝顺;兄弟相爱,就会相互和睦;天下的人们都能相亲相爱,强者不会欺凌弱者,人多的不会强迫人少的,富人不会侮辱穷人,高贵的不会看不起卑贱的,聪明的不会欺骗憨厚的。凡是天下的祸乱、争夺、怨愤、仇恨,都不会出现,就是人们相亲相爱的缘故,所以,仁义的人都赞美它。”因为“兼爱”不分远近亲疏,所以对父母的爱与对别人的爱没有什么不同,爱别人的父母跟爱自己的父母一样,无形中就把对父母的爱降低了。这在儒家眼里看来是绝对不能理解的。儒家所讲的孝,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等级关系之上的孝道,然后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爱别人,孝别人。而墨家却打破血缘亲疏和等级差别,主张爱无差等,不避亲疏,爱别人与爱自己是一样的,“孝”也不仅仅是爱自己的双亲,对别人的双亲也一样的爱。孟子认为,墨家的“兼爱”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差别,将别人的父亲等同于自己的父亲,那就等于没有自己的父亲。孟子甚至将墨家骂做心里没有父母的“禽兽”。

然而,墨家并不是不爱自己的父母,而是爱的方式与儒家不同而已。《墨子·兼爱下》记载,墨子说:“我不知道孝子为双亲考虑,是希望别人爱他的双亲呢,还是希望别人憎恶他的双亲呢?按照常理来看,当然希望别人爱他的双亲。那么,我先要怎样做,才能得到这种结果呢?如果我先爱别人的双亲,然后别人回报我,也爱我的双亲。如果我先憎恶别人的双亲,别人还会爱我的双亲吗?爱人的必然也会被别人爱,而憎恶别人的必然也会被别人憎恶。”墨家认为,我爱天下所有的父母,天下所有的儿子也会爱我的父母。这是一种投桃报李的带有功利性质的孝,与儒家只强调本人对父母的爱有本质上的不同。

孔子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孝思想,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意思是,养生虽然很重要,但还不如送死那么重要。与孔子相比,孟子更加强调对父母死后的“厚葬”。

《孟子·公孙丑下》记载了孟子葬母的故事。孟子在齐国做官,母亲去世后,孟子回家乡鲁国安葬母亲。安葬完母亲,返回齐国的路上,在一个叫赢的地方停歇。负责置办孟母棺木的弟子充虞问孟子,孟母的棺木是不是过于华美了?孟子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给父母办丧主要看两点:一是规格合不合于礼数,二是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财力。只要条件允许,就应尽力往好处办,这才算是尽了人子的孝心。

除了厚葬外,孟子还强调“三年之丧”。《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滕文公的父亲滕定公去世后,派人去邹城请问孟子如何办丧事。孟子引用孔子的三年之丧来教育滕文公,滕文公于是决定按照儒家的厚葬和久丧原则来操办父亲的葬礼。但是文武百官听说后都不同意,理由是,前代君主谁也没有推行过这样的办法,到你身上却要违反传统,那可不行。滕文公没了主意,又派人去请教孟子,孟子坚决地说,这种事情不能求助于别人,关键还是在于太子你自己的决定。上级爱好什么,下级必然对此更加爱好。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风;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这件事就看太子你的了。来人回国后,禀告了滕文公,滕文公认为孟子说的对。于是在父亲的坟前搭了一个小棚子,滕文公在小棚子里一住就是五个月。他每日以泪洗面,衣食从简,也不理朝政,来吊丧的文武百官看到太子面容悲戚,哭声哀伤,纷纷受到感动,于是不再反对太子的决定,反而夸赞他是一个孝子。

在父母的丧葬礼仪上,墨家强烈反对儒家的“厚葬”思想。前面讲到,儒家十分重视父母去世之后的厚葬和久丧,于此相反,墨家主张“节葬”。墨家列举了儒家厚葬的很多坏处,如,儒家提倡的丧葬礼仪,棺材需要很多层,葬埋要很深,随葬的衣服要多,棺材的纹饰还要讲究,坟堆还要高大,对于贫穷的人家来说,办一场这样的丧礼几乎要倾家荡产了。对于诸侯天子来说,随葬的东西就更多了,要用金玉珠宝缀满死者全身,要车马入墓随葬,还要钟鼎、刀剑、象牙、兽皮,把墓室装得满满的,就像搬家一样。甚至还要杀人殉葬,多的几百,少的几十,减少国家人口。守丧的孝子不分昼夜的哭泣,故意不吃东西挨饿,少穿衣服受冻,面黄肌瘦,手脚无力。国君、父亲、母亲、妻子、长子这五种人死了都得服丧三年。伯父、叔父、兄弟、庶子死了,服丧一年。还有很多其他的亲戚死后都要服丧。皇帝守丧不理朝政,大臣守丧不能保卫国家,农民守丧不能耕作,这样下去,财富日益减少,身体素质下降,人口不能增加,国家越来越贫弱。在墨子看来,儒家的厚葬久丧制度有百害而无一利。

墨子还指出,丧葬只是一个风俗习惯而已,并不是古代圣王制定的不可改变的规则。他举例子说,楚国南面有个国家,父母死了,子女把肉剐下来丢掉,然后把骨头埋到土里,这样做才被称为孝子。秦国西面有个国家,那里的人们在父母死后,就架起柴火焚烧尸体,烟雾上腾,就以为死者升天了,这样做的子女才被称作是孝子。这些习惯被君主拿来教化百姓,被臣民视为理所当然的风俗,一直延续下来。墨子思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不受制于权威的压迫,从理性的角度自主思考社会问题。

既然墨子反对儒家的丧葬方法,那究竟怎样做才对呢?墨子说:“三寸厚的棺材,足以使尸骨腐朽;三件随葬的衣物足以使尸身腐烂;挖掘墓穴的深度,最底部不至于潮湿漏水就可以;坟堆的高度,臭气不至于泄露到上面来就可以了。出完丧,哭完回来,接着从事生产劳动,赚钱养家。祭祀的时候把孝心呈现给父母就可以了。”墨子制定的丧葬办法,是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考虑的,这样做既不会对不起死去的父母,也不会对活着的人造成什么损失。

儒家和墨家在孝道思想上是完全对立的,这与二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地位是分不开的。儒家弟子大多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子弟,受过正规的贵族教育,熟悉各种典章制度、礼仪技能,却又不甘心败落。他们站在贵族的立场上说话,企图恢复周朝时期的社会秩序。孔子即是这样的代表。墨家学者大多出身于农民、技工、商人等当时社会的下层,他们了解下层,同情下层,为平民说话,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所以,我们了解了墨家的出身后,墨家的“兼爱”和“节葬”的孝道思想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文献:

[1]王学典编译:《墨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

[2]孙中原:《墨子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

[3]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刘永祥:《近代中国孝道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5年。

[6]胡忠均:《儒家墨家孝观念的对比分析及其当代意义》,《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0期。

[7]曾振宇、齐金江:《中华伦理范畴·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8]杨武金、刘婷婷:《墨家兼爱思想及其可行性的逻辑分析》,《职大学报》2012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墨家孝道墨子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墨子破云梯
墨子训徒
墨子教诲青年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浅谈先秦墨家哲学观念
论墨子“兼爱”思想作为通识教育之核心理念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