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理想与现实”观

2014-12-31 05:33范秀同高红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理想毛泽东现实

范秀同+高红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主要领导人的毛泽东,以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社会政治理想和毕生追求,并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张力甚至反差中推进政治理想的现实化和社会政治现实的改善,推进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实现了民族独立,社会进步。

[关键词]毛泽东;理想;现实

现实的政治离不开政治理想的价值导引,现实政治的改善和政治理想的现实化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以至不断的冲突中得以实现。毛泽东一生的政治探索留下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当今社会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中,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需要在正确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基础上,在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中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政治哲学,从而进一步彰显毛泽东政治哲学的当代意义。

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信念支柱

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毛泽东在实现唯物史观转变后,坚定地树立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宏伟夙愿,并将这一远大理想同革命与建设的现实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为推进崇高理想的实现即建设社会主义并实现共产主义奠定了基本的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以往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挫折,党的领导人一直明确并强调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理想和信念是将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第二次革命”的动力。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进一步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可见,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持和强调是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思想。事实证明,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确保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和性质的理想根基,只有以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信念支柱才能确保当代社会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科学地解读理想是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前提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是毛泽东和毛泽东之后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当代社会文明建设中的坚定信念。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毛泽东的晚年对共产主义政治理想的认识出现了某些道德化误读,进而造成了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和建设实践中的严重失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党的领导人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全面而清醒地认识未来共产主义,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并将其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关于共产主义的科学构想,江泽民高度概括为四点:其一,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其二,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三,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其四,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深刻多了。另外,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明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实现基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完善,以至成熟,是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进入新世纪后,处于新的历史发展起点的中国共产党相继提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把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提出和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核心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解读和认识,成为全面而顺利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三、明确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辩证法是实现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保证

理想高于现实,远大的理想更要远高于现实。因而理想能为改变现实提供目标和方向。但理想的实现又必须从现实起步,制定符合现实实际的方针政策是实现理想的前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会存在一条实现理想的笔直的路,也不会有跨越诸多发展阶段的捷径。这就是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辩证法。对于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曾经有着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在正确对待二者的关系的实践中毛泽东实现了正确地导引中国革命和建设;相反,在割裂二者关系的前提下,导致毛泽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严重挫折和失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方向的及时纠偏。同时,针对社会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理想信念淡化模糊的情况,江泽民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党是善于把远大理想和当前实际任务结合起来的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懂得事物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从成立以后就把当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的目标和未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目标结合起来,既有革命的远见卓识,又有严格求实的科学态度。在纪念党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进一步指出,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以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为党的最高纲领。离开了这一最高纲领,既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以,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另外,我们党对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具有更为清醒的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能达到社会主义的更高级阶段,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和社会制度。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可见,认清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并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是推进当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在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普遍意义上指明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目标,那么毛泽东则立足于中国国情,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在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并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最初的理论成果,从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先河。虽然在革命与建设中,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中,毛泽东在教条和片面理解理想并以其剪裁现实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但毛泽东基于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具体说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十分重视阶级斗争,并以其作为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工具。建国前夕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明确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但是,从50年代后期起,当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人民大众执掌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斗争基本结束,阶级矛盾不再是社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也不再在社会生活中占主要地位时,毛泽东重新以阶级斗争作为解放生产力,建设新世界的主要方式,仍然坚持用革命哲学的观点和思路来处理和平时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从而出现主观脱离客观、理论脱离实际,就要犯错误。在以革命方式推进生产力的时代,革命的哲学成为时代的需要,但倘若无视其社会历史性,将一切社会问题置于革命的哲学解决框架之内,则势必走入误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邓小平对工作重心的调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工作方针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重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思路和价值理念越来越明晰科学。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基于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中共四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在开创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推进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实现了民族独立,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理想毛泽东现实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理想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