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失业分析监测 促进稳定就业——对成都市武侯区领取失保金人员构成情况分析及对策

2014-12-31 11:19余剑波
四川劳动保障 2014年8期
关键词:农转非武侯区保险金

余剑波

失业保险金,是指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支付给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用,是对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失去工资收入的一种临时补偿,目的是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构成是对一定时期内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的人数、性别、年龄、领取期限、技术等级等情况的统计。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对辖区内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构成情况进行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基本情况

武侯区是成都市五个中心城区之一。全区辖13 个街道办事处、1 个管委会,实有人口总数92.07万人,其中,常住人口61.36万人,流动人口30.71万人。2013年,武侯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94.02 亿元,财政总收入实现156.32 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地方税收收入总量等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五城区第一。全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25.15万人,2013年扩面新增2.55万人,全年征收失业保险基金1.71 亿元。

通过对成都市五个主城区的失业保险和失业人群进行横向比较分析,2013年度,武侯区的失业保险费征缴人数排名第二;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为6045人,排名第三,指标良性。且实际领取失保金总月数为31029 个月,在全市排名第五,说明该区虽然失业的人数在全市排名靠前,但实际(征缴/领取)比例不高,在短暂失业后,多数重新就业,就业成长率较高。

通过对成都市五个主城区农转非人群进行横向比较分析,2012年末,武侯区失地无业农民规模偏小,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在全市排名第五;2013年度,武侯区失地无业农民领取失保金人数为1814人,比2012年末增加了79%,在全市仍排名第五,实际领取失保金总月数为11132 个月,在全市排名第五。由此可见,武侯区城镇化的力度虽在加大,但和中心城区相比,失地无业农民的规模仍然较小,领取失保金人数也较少。

通过对武侯区2011年-2013年领取失业保险金人群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发现这一时期,该区领取失保金的失业人员数量呈现逐年减少、停止领取人员逐年增多的趋势。其原因在于,新增的失业人数低于当年停止领取失业金人数,说明目前就业形势在良性发展。在新增领取失业保险金人群中,企业失业人员占大部分,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事业单位人员保持稳定状态,其他呈逐年减少状况。在重新就业人员里,只有不到10%的人在未到期满时,主动选择了就业;被动性的待遇期满停止享受的人员占绝大多数,约70—80% 。

通过对武侯区2011年-2013年的失地无业农民人群进行纵向比较分析,该区失地无业农民领取失保金的人数呈现逐年减少的良性趋势,但该趋势主要受国家征地政策的影响,可能突增突减。其中女性领取的人数多于男性,大部分人群领取的时间均为24 个月。2011年-2013年,全区共有农转非人员2193 名,但实际领取失业金人数仅为1081人,比例为49.3%。

通过对各街道武侯籍失业人员(企业减员,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合同到期以及武侯籍农转非等各类人员)进行分析,截至2014年3月,共有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2982人,其中失业人员中涉农街道多于非涉农街道,女性多于男性,40 周岁以上大龄人员多于非大龄人员,90%的人群领取失业金在1年以上,说明武侯区企业稳定就业时间相对较长。同时,通过对农转非人员领取失保金情况分析,40 周岁以上大龄人员的比重为81.29%,40 周岁以下的比重仅为18.71%,提示政府要关注大龄人员的就业问题。

存在问题

农转非后就业难,生活缺乏有力保障。土地被征用后,大部分农民因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受文化程度、职业技能、择业观念、市场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就业竞争能力较弱,又很少接受非农领域的就业咨询和培训,不能很好实现转移就业。尤其是“4050”人员,多数只能从事脏、累、苦、险和低收入的劳动密集型、体力型工作,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尤其是领取失保金比例占70%的40 周岁以上农转非人员,就业压力更大,在失去土地这一基本经济来源后,多数失地农民只能依赖征地补偿金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待遇维持生计。

培训制度和创业发展还有待提高。针对目前失地农民实际情况,相关业务部门通过开展职业介绍、多种类型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扶持微型企业等拓宽就业渠道,但受培训范围、培训形式的限制,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小和开办小微企业风险大,调动不了失地农民创业就业的积极性,培训和创业效果不太明显,目前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还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对策建议

加大失业动态监测范围,提高失业预警能力。为更好地把握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失业的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调控失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和稳定就业,武侯区自2012年开始对部分企业实施失业动态监测。目前,失业动态监测企业达30 家,涉及14 个行业,建档监测在岗职工6781人,监测企业样本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通过开展失业动态监测培训,保证了监测的质量和效果,提高了经办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对失业动态监测系统的操作水平,为今后经济和就业形势预测、政策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一是从满足基础就业、个人职业能力提升和产业行业用工需求入手,分层次多渠道进行培训。二是推进技能培训以用人企业为主的模式,改善劳动者技能与企业技能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状况,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由用人企业为主导,实现培训、就业企业全程介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率。三是开设武侯区劳动技能培训夜校,有效缓解学员培训愿望与工作时间冲突的矛盾。四是实施“武侯区金蓝领培训工程”,围绕“5+1”产业中的电子信息、物流等重点企业,开展企业在岗职工的中高级技能提升培训,促进培训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五是在强化培训监督的基础上,探索引进技能、创业培训绩效第三方考评机制,确保技能培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多渠道收集就业岗位(公益性岗位),增加失业人员的上岗机率。依托武侯区诚信人力资源市场,广泛收集就业岗位,解决区内各类型人才就业需求;依托街道、社区收集零散岗位,解决本辖区居民就近就业岗位需求;依托武侯区机关、事业单位后勤岗位需求,解决困难大学生和部分大龄就业人群的需求;依托区就业援助基地,解决有就业愿望,但就业能力较为弱的就业困难人群的需求。通过多渠道收集岗位,定期在诚信人力网、武侯区劳动保障群、武侯区社保大厅电子幕墙以及成都市劳动就业岗位招聘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尽可能让失业人员了解就业岗位,成功就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托底安置大龄就业困难人员。截至2014年3月,在武侯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中,武侯籍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为693人,征地农转非人员465人,男女比例约为4:6;其中40 岁以上大龄人员为775人,40 岁以下383人,占比接近为7:3。大龄失业人员偏多,主要是征地农转非原因所致。针对这一特殊现象,区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引导一部分人员从事灵活就业、居家就业等,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吸纳部分人员,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及区域差别补贴;街道社区也要积极吸纳本辖区大龄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少部分就业特别困难群体通过该区的援助基地进行解决。

猜你喜欢
农转非武侯区保险金
巨额保险金归属引纠纷
成都市武侯区:解锁招聘新模式 聚力赋能促就业
成都市武侯区:开启招聘新模式 聚力赋能促就业
武侯区:“线上+线下”双渠道 精准送岗促就业
成都市新都区老年农转非居民参与社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城市社区实践
——以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长寿苑社区为例
众说纷纭的农转非
南郑工会 “四个强化”助职工互助保险金破百万
北京市农转非人群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