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位反义聚合的民族性——以汉、英语为例

2014-12-31 09:16王宴婷沙文杰
关键词:义位反义汉英

王宴婷,沙文杰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730030

义位的聚合关系有多种,各种语言都有同义、近义、反义、上下义等多种关系,本文以汉英两种语言为例初步探讨义位反义聚合的民族性。阐述了汉英两种语言在义位反义聚合方面的异同以及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们明确两个概念。“义位”是由瑞典语言学家诺伦在1908年提出的,之后由布龙菲尔德引入到语义学研究中的语义单位。义位这一术语在我国最早是由高明凯在其所著的《语言论》(1963)中首先使用。一般地说,一个能够独立运用的意义所形成的语义单位,叫做义位。义位是词的语义存在的基本形式,是语义系统中基本的、现成的单位。“义丛”是大于“义位”的高一级语义单位,指词组(或叫短语)的意义内容,它是由义位构成的。本文所提到的反义聚合主要是指反义语素义的组合。

一、汉、英语中义位反义聚合的民族性表现

张志毅、张庆云在《词汇语义学》一书中谈到义位反义聚合的民族个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下面笔者就依据这五个方面对汉、英语中义位反义聚合的民族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第一,汉语中由反义语素义组成的义位,对应的是英语中的反义义丛。

例词列表如下:

汉语上下生死断续兴亡多少成败英语Up and down Life and death Off and on Rise and fall More or less Success or failure

这类义位的反义聚合是比较常见的,数量也比较多,汉语中由反义语素组成的义位跟英语中的反义义丛是对应的。具体分析,表现出以下特点。

(1)这种反义聚合有时一个多义的汉语反义词可能对应多个英语反义成对词,例如“上下”表示“从上到下”时与“up and down”同义,如:“A little bird was bobbing its head up and down”,一只小鸟把头上下快速摆动着。表示“职位、辈分上较高和较低的人”时与“high and low”同义;如:“her manners recommend her to high and low alike”她的态度使上上下下的人都喜欢她。表示“大致数量”时又与“more or less”近义,如“I've more or less finished reading the book”,我差不多已经把这本书全看完了。

(2)有时一方为多义,一方为单义。例如:“多少—more or less”,“more or less”在英语中仅表示或多或少的意思,而汉语中的“多少”还有其他多个义项。例如:表示“稍微”的义项,“一立秋,天气多少有点凉意了”;作为疑问代词,表示“问数量”,“这个村子有多少人家?”等等。又如:“断续/断断续续—off and on”,汉语中仅表示时断时续,而英语中除此之外,还可以表示“偶尔”的意思,“Uncle John tippled off and on.”约翰叔叔偶尔喜欢喝一杯。

(3)有时,两者都是多义词语,它们只是部分义项具有同义关系,一般是基本意义相同或相近,引申义或比喻义不同。例如:“上下—up and down”均可以表示“从上到下”,但汉语中还可以表示职位、辈分上较高和较低的人,如“机关里上下都很忙”、“孩子考上大学,全家上上下下都很高兴”。还可以表示大致数量,如“这里一亩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等,而英语中还可以表示来回地、前前后后地、到处,如:“she was pacing up and down in front of her desk”她在办公桌前踱来踱去。

包含反义语素的汉语短语和包含英语反义义丛的短语,有时语义也相同,如“绑住/束缚了手脚—bind sb.hand and foot”,都可以表示“用绳等捆住了手和脚”,也可以引申为“限制了行动、作为”;又如“白纸黑字”—in black and white”,都可以由“白纸上写的黑字”比喻为“书面的确凿的证据”。

第二,汉语中的一个义位是反义语素的组合,英语中的对应义位则不是反义语素的组合。

例词列表如下:

汉语东西长短尊卑难易方圆忘记英语Thing Length Hierarchy Difficulty Circumference Forget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中的“长短”在英语中用表示有“长”的意思的“length”表示。汉语中的“难易”在英语中用表示有“难”的意思的“difficulty”表示。可见,在汉语中这一类义位的反义聚合在英语中一般只用一个语素表示,并不是由两个反义语素的组合,两种语言不是一一对应的。语言学习者要对这类词汇的学习引起重视,保证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第三,汉、英语反义组合的习惯次序不同。

例词列表如下:

汉语贫富新旧南北老少输赢英语Rich and poor Old and new North and south Old and young/young and old Win or lose

这一类义位的反义聚合比较少见,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反义组合的次序不同,在由反义语素构成的汉语词汇中,相应的一对反义语素孰先孰后是有序的,而且这种先后顺序是有意义的,一般是固定的,不能颠倒。反义语素在词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大多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是以尊卑、上下、时间等为序的,如:长幼、天地、兴亡等,决定这种排序的首先是事物内在的逻辑事理顺序。这种顺序深藏于汉族人民的心理和意识当中,也必然表现在语言习惯上。其次,汉民族的伦理等级观念对汉语的词序结构也有影响,如并列排列的语素是表示长者的在前,表示幼者的在后;表示尊义的在前,表示卑义的在后;表示男性的在前,表示女性的在后等等。如汉语中“老少”是不可以倒序说成“少老”的,而英语中“old and young”是可以逆序的,反映了不同社会的伦理认识,中国人自古以来以尊老爱幼为传统美德,老年人在中国是非常受尊重的,所以一般把“老”放在前面,而英国人则讲究平等,不管old and young 还是young and old 都可以,这就反映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对语言的使用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再次,汉民族有趋吉避凶、一心向善的心理,所以当意义上有正反、吉凶、好坏之别的反义语素并列出现时,一般是把表示正、吉、好之义的语素放在前面。最后,汉民族有着强烈的方位观念,崇尚南方,所以在“南北”一词中,“南”在前,“北”在后,而英语中则是表示“北”的“north”在前,表示“南”的“south”在后。这是因为中国人以山之南为阳、为尊,而英国是北国,习惯以北为首。所以两种语言在使用次序上是不同的。

反义语素的排序问题颇为复杂,除了要考虑意义上的因素外,还可能受语音的影响。调序在古代汉语语音中表现为平、上、去、入;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分为阴、阳、上、去。声调的次序影响语素顺序也符合发音由易到难的生理要求。这样,在意义上分不出次序的反义语素就按照调序来分析。如:“行列、方圆”等一些违背正常义序的语素排列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而“安危、深浅、本末”等词从义序原则、声调原则上来考察都符合要求。“死活”在义序上说不通,但按中古声调“上·入”,是符合调序的。这说明调序的制约力有时强于意义上的制约力。

第四,在汉语中一些反义义位可以重复成AABB 式,而英语中的反义义位是不可以这样重复的。

例词列表如下:

汉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高高低低老老少少多多少少英语Up and down the ins and outs High and low Young and old/old and young More or less

这些短语大部分属于较为严谨的对称形式。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模式。短语中的音节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并且语音和谐、铿锵悦耳,富于韵律美与匀称美。反义语素的并行出现,显得寓意深长、含蓄精警,话语少而语义丰,使语言具有更加鲜明的色彩和更加强烈的说服力。在这一类义位的反义聚合中我们要注意英语中没有像汉语中所表达的AABB 式,比如英语中的“men and women”已经有表示“男男女女”的意思,绝对不能说“men men women women”,又如英语中的“the ins and outs”已经有表示“里里外外”的意思,也绝对不可以说“ins ins outs outs”。

第五,汉语的一个重复义位可以把另一个反义组合间隔开,说成:XAXB 或AXBX,而英语中则很少有这类组合。

例词列表如下:

汉语飞来飞去没大没小谢天谢地讨价还价出尔反尔英语fly back and forth impolite impertinent Thank heavens bargain with sb.for a supply of sth.be inconsistent in one's words

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以及中庸含蓄的处事态度,这就养成了汉民族喜欢成双成对,重视均衡和谐的心理特点。汉民族讲究并追求对称美,汉代气势磅礴、华美壮丽的骈体大赋,朗朗上口、格律工整的唐诗以及言语简洁、寓意深厚的对联都是汉民族追求和谐对称之美的体现。汉语中大量成语的出现可以看出汉民族对这种语言形式的喜爱,这种构词方式言简意赅、形式工整、内涵丰富。而在英语中我们发现对这类词的表述是比较随意的,并没有严格工整的对称形式,英语在一般情况下要尽量避免使用重复,汉英表达方式不同体现出汉、英两个民族在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二、义位反义聚合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启示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文化背景不同也会影响语言在使用上的差异。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与民族文化是一个整体。吕必松先生也曾指出: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

根据对以上五类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得到如下启示。

从第一类的汉英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汉语跟英语在使用这类词时对应关系相同,前后顺序一致,所以在学习中可以受到母语正迁移的影响,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也有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注意连词的使用方法。如:“上下”在英语中使用了表示“和”的连词“and”,而“多少”在英语中则使用了表示“或者”的连词“or”,还有许多词与他们的情况类似,他们在连词的使用方法上是不一致的,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引起语言学习者的注意。其次,还要注意汉、英语的义项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可能有多个义项,所以我们既要学会汉、英语词语中义项相同的部分,也要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别。

从第二类的汉英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由两个语素组成的反义义位,在英语中多数只用一个语素来表示,我们知道英语中有表示“忘”的意思的“forget”,也有表示“记”的意思的remember,但说“忘记”时候绝对不可以用汉族人民的思维方式把英语说成“forget remember”。

从第三类的汉英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汉英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族性在语言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可以看出汉英两个民族在对待方位观念上的不同,中国人崇尚南方,面南象征着王位与尊者。如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所以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而作为臣下、僚属对待尊者,则要“北面而事之”。由此均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南方的崇拜。而英语中的方位词以自然地理空间为主,客观性比较强,人文性非空间义引申很弱。其次,汉民族对等级观念是非常重视的,主张长幼有序、尊卑有序,一般要把长者、尊者放在前面,这与西方人主张人人平等的观念有所差别,反映在词汇上也就有了差异。又因为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所以,语音对词语的排序也有一定的影响,而英语没有声调,这是由语言本身所造成的词语排序不同。所以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这类词语时要多加注意,不能受到自己母语使用习惯的影响,要善于发现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同时也要注意掌握两个不同民族在文化上,思维上的差异。

从第四类的汉英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汉语中有AABB式,而在英语中则没有这样的格式,一般只是用and连接两个相反的语素就可以表示汉语中的AABB 式,这就体现出汉民族对称和谐的审美观以及好事成双的思维方式。

从第五类的汉英对比分析中,我们发现在汉语中,一个重复的义位与反义词交叉使用的现象很多,可是英语中几乎没有类似的表达形式。与汉语的这类词组相对应的英语的表达形式,有些是“动词的省略式+反义词”,如“fly back and forth”,有的则只是意译,如“impolite impertinent”。汉语的反义词与叠用的连词交叉构成的词组一般与英语的“either…or…”的意思相当,如:或大或小either large or small,或早或晚sooner or later。学习这类词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所以学习者要善于发现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

三、结论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过:“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帕默(L.R.Palmer)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角度来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词汇是一门语言的奠基石,要想掌握好一门语言必须学好词汇。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导致了词汇在构词方法上的差异,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深挖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内容,不能只注重对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还应该主动去学习了解所学语言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民情以及在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同时也要多进行阅读,善于发现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对两种语言中出现的不同情况,要重点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说出来的话得体,传递的信息更加有效。

[1]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第三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陈晓燕.现代汉语词汇中反义语素并行构词现象说略[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4.

[3] 胡晓研.“义位组合”论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

[4] 韩汉雄.汉英反义词的成对使用比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

[5] 廖暑业.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及其习得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 张谦.现代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 王冠.反义语素合成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 高更生,谭德姿,王立廷.现代汉语知识大词典[Z].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义位反义汉英
汉语义位历时衍生次序判定方法综观
认识反义词
反义疑问句小练
汉语义位“宽”“窄”历史演变比较研究
这山望着那山高
浅析英汉词语搭配研究现状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义位函数理论的共时与历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