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纳交响曲宗教性之特征探析

2014-12-31 00:17刘毅云
艺术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交响曲

刘毅云

摘 要:安东·布鲁克纳是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的作曲家。他的交响乐风格迥异于同期注重主观体验和情感表达的浪漫主义风格特点,作品中透发着圣洁、质朴且静穆的宗教气息,让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宗教带给人的无限的安宁、快乐与祥和。在本文中试图通过音乐本体的分析来研究布鲁克纳交响曲中宗教元素以及宗教神秘的音乐体现。

关键词:布鲁克纳 交响曲 宗教性

提起音乐之都奥地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贝多芬、马勒、莫扎特等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的作品,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歌剧《唐璜》、马勒的《大地之歌》等,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然而,在奥地利还有这么一位作曲家,他的交响乐风格迥异于同期注重主观体验和情感表达的浪漫主义风格特点,作品中透发着圣洁、质朴且静穆的宗教气息,让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宗教带给人的无限的安宁、快乐与祥和。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些年来他的交响曲越来越被世界知名乐队所推广、演奏,他的作品逐渐走向世界舞台、被人们所重新认识,时至今日,人们在其作品中还能感受到那一颗虔诚的朝圣者般纯净的内心,他就是安东·布鲁克纳。

一、交响曲中宗教元素的体现

在他流传于世的11首交响乐曲,无一例外饱含浓重且庄严的宗教色彩,最明显的作品是《第三号交响曲》中的波尔卡舞曲和终曲中的圣咏、《第八号交响曲》第一乐章“丧钟”的结尾,以及未完成的《第九号交响曲》,献给上帝的交响曲,结尾对自己作品的引用,让人听到一种在恢弘雄伟教堂和声响所营造出的空间中,放飞心灵,触动灵魂的旋律,这也是布鲁克纳用音乐表达宗教神韵的悸动。

1.教会音乐曲调素材的运用

布鲁克纳在交响曲的创作过程中,结合了自身成长的教会环境,领悟教会诗歌所体现的情感,在他的交响乐曲中充分表现出对宗教性的感慨与赞美,尤其是通过富于凝聚力和展现力的中古调式与众赞歌的应用,表达出他对宗教执着的追求。其中,古老的教会调式和圣咏的曲调皆可以在布鲁克纳作品中找到影子。

(1) 教会调式

弗利几亚调式是布鲁克纳交响曲中最常运用的教会调式,这种教会调式的特点是主音与第二级构成小二度,称“弗利几亚二度”。

在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乐曲巧妙的运用了中古调式,并结合到旋律中。乐曲刚开始是B大调,在一小节琶音之后的旋律发展后,第七小节与第八小节的还原C与还原D,并没有落在B大调的调式音上,而且B与乐曲中的还原C构成了小二度,笔者认为此处为弗利几亚二度,即布鲁克纳运用了弗利几亚调式,宗教性特征在这里与他的交响曲融合在一起,使交响曲给听众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听觉盛宴,也让人们在他的交响曲中充满了对上帝的无限向往。

(2) 圣咏曲调

由于成长历程中浓厚的宗教氛围,布鲁克纳整个作品创作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对教会音调的偏好,教会性质的曲调取材调式是其作品材料的主要来源。在《第七交响曲》第四乐章的第二主题中,第一小提琴声部(C到D之间)引用了圣咏的旋律。旋律没有很大的跳进,平缓进行,音阶的走向和平稳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教会圣咏的音调形态,而这些正如布鲁克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观。稍加变化的半音,构成稳定范围内的些微游离感为乐曲增加了浪漫主义音乐的表现特征。布鲁克纳在圣咏的基调上加入自己的作曲技法,有着宗教圣咏的影子却又与传统的圣咏特征相区别。连音线的加入,使得音乐表情生动富有情感,气息深远并有着空间上的广阔延伸,使得整个乐曲流露出作曲家天才的创作力和敏捷多思的艺术造诣;将浪漫主义音乐语言与传统宗教曲调完美结合,也使得宗教的庄重和世俗情感的宣泄这看似矛盾的两种事物的结合成为一种可能,带给人神秘的宗教体验和审美愉悦。布鲁克纳坚持音乐与宗教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音乐是为宗教而服务的。

2.对教会音乐仪式、体裁、器乐的借鉴

交响曲虽不属于教会体裁,但在布鲁克纳交响曲的文本中,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来自教会调式曲调和圣咏性格的短小动机或是音乐语言之外,教会仪式的体裁也是其首先考虑和进行尝试性创作的。弥撒音乐、众赞歌体裁都在其作品中有一定篇幅的体现和偏爱。

(1)弥撒

弥撒是西方教会尤其是天主教会作为礼仪中心的圣体圣事,是天主教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布鲁克纳共创作了五部弥撒曲:d、e、f小调弥撒曲,C大调弥撒曲以及F大调庄严弥撒,其中最著名的是f小调弥撒曲。

布鲁克纳在第二交响曲慢板处和末章都分别引用了f小调弥撒曲“怜悯”的音乐。布鲁克纳对慢板乐章应该有什么样的音响这一点的理解,显然受到《f小调弥撒曲》中降福经的很大影响,弥撒曲的精神和圣弗洛里安教堂管风琴的音栓配置法渗透在布氏音乐风格的某些方面。

(2)众赞歌

16世纪德国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在马丁路德的改革下,废除了原先只允许唱诗班而不允许会众唱诗歌的惯例,倡导会众与唱诗班人员共唱赞美诗的形式。马丁路德的基本思想是把音乐改编成适合“普通老百姓”的歌曲,经过革新的赞美诗即众赞歌。布鲁克纳在他的交响曲中也运用了众赞歌这一教会音乐体裁,这是他《第七交响曲》的最大特色之一,世人之所以在这首交响曲中感受到浓厚的宗教色彩,跟众赞歌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在《第七交响曲》开始的第13小节至17小节,连续出现了3次下行减五度即增四度的音型,体现出了弗里吉亚调式的特征,使我们把这个特征与无歌词的众赞歌联系在一起。

《第七交响曲》慢板引用了感恩赞中的一个重要乐章“Non confundar in aeternum”,在这一主题的反复吟唱下,有一个明显的高潮。传统的交响乐技法与众赞歌的结合即众赞歌交响乐化,布鲁克纳将众赞歌的曲调运用到他的交响乐创作中,再一次将宗教与自己的创作融为一体,从而使众赞歌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形式,增添了布鲁克纳交响曲的色彩。

(3)谙熟管风琴,兼容并蓄

一直以来,管风琴是教会进行宗教音乐活动时最常用的乐器。以其硕大的回声效果,雄浑的气势成为教会进行音乐敬拜活动的主要工具。正是布鲁克纳对管风琴的了解学习和深入研究,而使得在他后期创作的音乐中总能体现出他幼年早先接触管风琴这一乐器的深刻影响。《四首降E大调管风琴前奏曲》是布鲁克纳12岁时在赫尔兴创作的他人生的第一批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是一种介于作曲联系以及和声尝试的混合物,虽不被视为天才之作,但也可以从中看出后期旋律结构的雏形。

布鲁克纳在两个乐章之间通常以终止的形式来分开。这是布鲁克纳独特的终止方式。如《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交响曲第一乐章结束在最强力度fff上,而第二乐章开头是短时间的休止的开始,只有弦乐器以极弱的音量出场,这休止的空间正如布鲁克纳在教堂中弹奏的管风琴琴声,经历了一段辉煌的音响之后,空灵的近乎召唤的声音在教堂穹顶的空间里的回荡,一定程度上,布鲁克纳交响作品中所组织的音响织体与管风琴声音极为接近。在乐队编制上,布鲁克纳使用了三管编制,同时还有四个法国号和次中音大号,大大增强了交响曲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布鲁克纳死后按照自己的遗愿安葬在大管风琴下,与修道院的管风琴一起长眠。这足以说明管风琴贯穿着作曲家整个创作活动,或多或少在作曲家的音乐生活中扮演角色。

由此可见,在探讨宗教因素的同时不能不提作为后期教会传达音乐表现音乐最器重的乐器之一——管风琴。管风琴形制音色和对音乐超强恢弘表现力的音乐形象对布鲁克纳后期的音乐创作生涯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和决定意义。

3.交响作品中宗教神秘性的音乐体现

聆听布鲁克纳的交响曲,给人们听觉上带来的不仅仅是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色彩缤纷,更多的是,建立在这种音响之上的同时具有的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这种特征尤其明显地体现在布鲁克纳的后几部交响曲创作中。

布鲁克纳的第四、七、八以及第九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都是以弦乐器的颤音开始,音乐的开场安静平和,像是在积蓄某种力量,又像是从远处传来的一阵似有似无的呼唤,朦胧的音响氛围给人们听觉上造成一种宗教性格的情景感,而主旋律总是在朦胧中呼之欲出,满足人们的情感诉求带给人们希望,呈现出神秘与期待,终于等到音响全力以赴的爆发,表情力度突强,带有戏剧感和感染力,管乐与弦乐齐奏出最强的力度,象征历经种种磨难,苦难的个体终于冲破困难,到达胜利的彼岸,得到灵魂的安放和救赎。旋律总是与开场的音乐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也是布鲁克纳交响曲的独特性,人们称之为布式的开始。乐曲开始的“云状音群”,颤音由弱渐强,从朦胧到坚定,仿佛象征布鲁克纳冲过迷雾,越来越清晰的人生执着的追求,即使一直遭到音乐界专业人士以及评论家的批判,曾经一度不自信,但他仍然凭借着对上帝的信仰和依靠,对自己专业孜孜不倦地求知探索,最终走向成功,获得世人的认可。

此外,这种显性的神秘性表现经常体现在布鲁克纳在晚期创作的各部作品中,例如在《第七号交响曲》的开始部分持续3个章节的音乐手法和音响表现都体现出了作曲家在作品中宗教神秘性的表现特色。在音乐创作出的宗教灵感与元素共振的同时,在中部和后期做平缓的乐章来展现出在圣佛洛里安平静的生活和惬意的和谐。

在环境的影响下,布鲁克纳个人的生活观念极大地改善了他本人的创作方式,也是他坚持的方式之一。他生平无数次的坎坷与磨难都告诉了我们要坚持与不放弃信念的重要性,布鲁克纳的倔强性格,也是他在当时环境下打破常规思想创作这种交响曲的关键原因,也为听众带来一曲曲蕴含无穷宗教文化气息的经典乐章。

参考文献:

[1]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中国人视野中的欧洲音乐[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2]【奥】瓦格纳,周惠译.安东·布鲁克纳——生平和作品[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3]【德】卡尔·格雷贝.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安东·布鲁克纳[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5.

[4]Philip Barford,蒲实译.布鲁克纳:交响曲[M].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

[5]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陈小鲁.基督宗教音乐史[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2.

[7]Lesure Francois‘Debussy Claude《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isic and musicians》3 ,Stanley sadie,USA:Oxford University,1980.

[8] Hans Hubert Schonzeler,《Bruckner》,Grossman,1970.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交响曲
村庄交响曲
交响曲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厨房交响曲
从冼星海两部交响曲的创作看中国早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
厨房交响曲
周末交响曲
色彩交响曲
关于这个秋天的美味“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