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保护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2015-01-01 06:39蔡志红
大陆桥视野 2015年12期
关键词:版权保护出版业数字化

蔡志红

(新疆和硕县委党校 新疆和硕 841200)

版权保护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蔡志红

(新疆和硕县委党校新疆和硕841200)

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重大历史变革过程中,内容出版始终是核心竞争力,通过版权流通不断创造经济价值。在数字环境下,版权保护的有效实施,决定了版权价值的流向,因此版权保护的作用日益凸显。必须直面版权保护现状,分析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提出有效的技术、法律、行政等应对措施,尤其是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手段,使数字出版产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数字出版版权数字化转型技术法律机制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全球新闻出版产业的总体格局发生了改变,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数字化变革,数字出版已成为世界出版强国的战略选择。在我国,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区。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传统出版单位到2020年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把数字出版产业打造成新闻出版支柱产业。

在这场出版业的重大历史变革中,侵权和盗版成为一大制约因素。越来越多的侵权案件发生,越来越多的盗版产品出现在出版消费市场,著作者的权利及相应经济利益未得到充分保障,损害了内容创作的源动力,破坏了产业链的正常发展。版权的有效保护在这一新时期作用凸显,它直接决定了版权价值的流向。除了盗版侵权者利益的掠夺,由于数字出版产业链环节的变化,有很大一部分版权价值流向了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也对版权所有人造成了一定的侵害。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出版业版权价值的正确流向,也严重打击了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使数字出版业遭受了巨大损伤,阻碍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内容创作者的版权得到有效充分的保护,合理的经济利益得到充分保障,才能使传统出版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

如何实施有效的版权保护,在数字环境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是数字出版产业的关键性问题,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一、版权保护是数字出版发展的基石

数字出版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为人们传递、获取、掌握信息提供了便利,它与传统出版有所不同。但从其产业链来看,其源头仍然是著作权人——内容提供商,末端仍然是读者,只是中间环节及传播、获取方式发生了改变。其本质属性仍然是对内容的编辑加工活动,以实现传播科学文化、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功能。

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内容出版始终是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版权流通可以创造经济价值。由此可见,版权是数字出版业的核心资源,只有有效地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创作内容者能够获得与其创作相对应的报酬,才能有效激励更多更好的创作,而这也就是版权保护的根本所在。因此说,版权保护是数字出版发展的根本基石。

二、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现状及面临的巨大挑战

数字出版所带来的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2]使得信息共享日益广泛与深入。与此同时,其潜在的负面效应也随即产生,使得信息安全问题日渐突出,而且情况愈加复杂。版权所有者权益未得到有效的保护,阻碍了产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如何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环境中实施有效的版权保护,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要解决此问题必须深入了解数字出版所处的背景环境,全面分析数字版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数字出版发展背景环境。(1)数字传播环境较差,侵权盗版成本低,而打击侵权难度大且成本高昂。(2)出版单位行使的是“著作权的邻接权”,这种权利的行使范围极其有限,使得出版单位在对传播内容进行再加工、再集成、再整合过程中受到制约,无法最大限度地对出版资源再利用。(3)由于产业链的变化,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包括了两方面权利人的保护:一方面是文字数据的作者队伍,另一方面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作者队伍。

2.数字版权保护面临的挑战。只有直面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期在版权保护问题上所面临的困难及挑战,才能有效采取措施,保障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版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全社会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数字出版物知识产权保护的大气候。而且,受到维权成本高的影响,版权权利人自身也缺乏应有的自我维权意识。(2)版权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受到侵害的方式也同样多种多样,极其隐蔽。(3)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包括技术、授权模式和保护体系等)建立尚不完善。(4)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内容提供商与数字出版商之间的专业分工,致使双方在信息占有上不对等。大部分版权收益被中间运营传播渠道强制拿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作者的权益未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使产业链断裂,使得优质内容缺乏,同质化现象严重。(5)法律保护体系滞后,对数字出版物的合理使用范围界定模糊。(6)人才培养与数字出版发展不同步,缺乏既了解出版,又懂技术研发的人才。

三、数字版权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由于版权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它涉及到防止侵权,发现侵权后的维权等行为,因此要解决版权保护问题并不是单纯依靠某一方面力量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技术、法律、行政等多方面手段不断完善,相互协作,按照既要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又要支持产业发展的原则。针对数字版权环境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鼓励以技术保护、授权许可为主,法律手段、政府监督为辅,[3]共同攻克这一难题。积极有效地采取以下有效措施,而这些措施中版权保护技术的作用尤其重要。

1.增强全民版权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数字出版发展环境。

目前,部分网民缺乏尊重权利人劳动成果、自觉抵制盗版的意识。同时,版权权利人自身也缺乏应有的自我维权意识。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侵权案件面临取证难、认定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权利人往往对侵权行为采取放任或无可奈何的态度。部分权利人甚至默许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网站盗版使用自己的作品,以此提高自身知名度,助长了网络侵权行为。[6]因此要营造良好的数字出版发展环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1)严厉打击盗版侵权。加大打击盗版侵权的执法力度,加强网络传播管理。一是盗版电子内容都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并下载的,国家可以像网络扫黄一样要求搜索引擎接到举报就屏蔽盗版网址和链接;二是关闭提供盗版数字出版物内容的网站,并处以刑罚。相比光盘时代个人用电脑刻录搞盗版难以追踪,网络盗版有其防治的便易性。(2)降低维权成本。减少维权繁琐程序,开通绿色通道,鼓励合法维权者的行为并予以支持。(3)通过加强版权宣传,增强全民版权保护意识。只有上述两个措施得到有效执行,才能通过宣传,快速加强维权意识,否则只是空口指引,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与支持。只有全社会懂得版权保护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出版发展环境,才能充分发挥版权保护的作用,使版权保护真正具有价值和社会意义。

2.研究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构建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系统。版权保护技术是一种通过技术限制非法行为的有效有段,也是版权保护中的核心手段。不随主体的主观意识而改变,使主体没有可能逃避和违规,因此建立合理严格的授权许可机制,依靠技术手段实施版权保护是最有效,也是最可靠的。当然与此同时,还需法律手段与政府行政监督的支持。

数字出版自身具有内容与技术结合的特质,决定了数字版权保护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在众多版权保护技术中,数字水印技术在数字版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将具有不可见性、可证明性、不可感知性及鲁棒性特征的秘密信息(数字水印)嵌入到数字图书、音频、视频、图像、文档中,使盗版者无法完整复制信息,防止盗版。同时,在发生盗版侵权案件时,也可通过水印提取探测和分析,验证产品的真伪。

3.加快数字版权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数字版权认证和鉴定制度。我国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建立尚不完善,缺乏完整的技术体系、授权体系以及维权保护体系。面对这样的问题,必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通过政策优惠、人才、技术等支持,推动版权服务平台建设。

虽然目前已有许多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但在国内并未真正付诸于实践,还没转化为可用平台,而究其原因又极其复杂。

涉及到技术服务商、出版企业、政府行政机构等各方面的因素。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已对此问题极其重视,部署了数字版权保护重大工程项目,加快版权服务平台建设,向社会提供版权孵化、登记注册、展示推介、交易营销、信息服务、技术支持、法律保护等多种服务。建立健全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在此基础上还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并完善数字版权认证和鉴定制度。(2)建立版权保护壁垒、封堵不良有害内容,依托国家基础版权数据中心,建立开放共享的版权信息数据库、不良及有害数字出版物发布者黑名单库,为著作权人,平台运营商、行业用户、社会公众提供权威的版权基础信息公共服务。(3)深化出版体制改革,适应新型出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实现版权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即行政监督。

4.建立版权集体管理机构。为了合理有效地解决由于内容创作者与技术提供商之间的专业分工,而造成的利益分配问题,应建立版权集体管理机构,或者综合的版权集体管理机构。既保证作者的合法权利受到尊重,同时又为大量使用他人作品的电子出版者能获得作者的授权。

加快集体管理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建立正常的作品授权通道,由这个机构将其成员的作品编号归类,列出目录,提供给电子出版者,并与之签订一系列的使用许可合同,集体授权,统一收费。然后,再将使用费按一定的分配规则与标准分配给作品的版权所有者。

5.建立健全版权保护法律法规。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健全版权保护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予以明确保护内容创作者以及数字出版者的合法权益。

6.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除了采取在高校中开展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还必须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根据数字出版人才的特殊要求,将现有的出版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培训的方式,交叉培养,使数字出版人才快速成长,摆脱单纯依靠高校培养周期过长、成长速度过慢的困境,以适应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要求。

当然,在数字出版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应对对策手段解决已遇到以及将要面临的各种挑战。国内已有大批的学者开展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研究,各高校先后开展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建设。国家从技术、法律、行政监督等各个方面不断努力,建立出版基地和数字版权研究基地,加快版权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出版体制改革,适应新型出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陈邦武.政府与市场在数字出版中的为与不为——试论数字出版产业链建设.出版发行研究[J].2010(4):[2]郝振省.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数字出版在. http://industry.epuber.com/2011/0711/1208.shtml.

16~18.

[3]沈刚.国家数字版权保护体系亟待完善——访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监测中心副主任刘成勇博士.经济[J].2011(5):6~9.

[4]郝振省.数字出版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版权周刊[J]. 2010(28):33.

[5]张博,张卫,杨立东,陈敬良.浅析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0(4):58~60.

[6]方卿,许洁.数字出版盈利模式设计的五要素.出版发行研究[J].2009(11):16~19.

猜你喜欢
版权保护出版业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应对方法
图书出版版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思考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文科技期刊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应用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