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业的避风港已是惊涛骇浪

2015-01-01 18:11刘春雄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终端渠道电商

文/刘春雄

本土企业的避风港已是惊涛骇浪

文/刘春雄

避风港陷落渠道红利时代正在终结

前不久,娃哈哈集团2015年销售工作会议召开。据悉,宗庆后提出2014年是娃哈哈近几年整体销售最差的一年,整体销售额下滑幅度在7%左右。

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在会上列举的下滑原因,几乎是全行业的企业总结大会上的最佳模板:

★市场环境发生大变化,主流消费群体发生变化,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提升,面对众多选择,更倾向于消费时尚、上档次的产品。

★公司运营成本上涨,产品价格却涨不上去,价差不够层级分配。

★媒体投放成本日渐增高,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媒体投放,不但对于销量增长毫无帮助,反而增加了成本。

★渠道发生变化。在渠道的细分化时代,企业不能再用单一的思维来看待渠道的拓展。尤其是互联网与电商的发展,逼迫食品企业顺应互联网的思维潮流。

★业务人员要求多地经销商全品项销售,降低了经销商的有效销售能力,致使其精力分散,从而影响了市场主流产品的形成与销售。

……

宗庆后开出的药方是:

★开发出真正差异化的产品,尤其是能够撑起销量的大单品;

★完善经销商网络,继续扶持上规模、有销量、有能力的大经销商,要求销售人员开辟经销商的规模都要在500万元以上!

★加大终端投入,加强促销管理。

★优化自媒体平台,提高新媒体投放。

……

事实上,曾经崛起于渠道优势的娃哈哈等传统企业,正在面临着传统渠道增长乏力的巨大问题。

一些行业大佬,近几年销量的徘徊或下滑,其实是渠道响起了警钟。

渠道曾经是中国企业的避风港,正是渠道与终端市场的区隔,让弱小的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不同的平台上成长。那么,现在这个避风港可能不再是避风港,这里也已经波涛汹涌了。

以渠道为主的一些行业大佬,如娃哈哈、华龙、白象,近几年销量的徘徊或下滑,已经给占有渠道优势的企业响起了警钟,甚至可以说,渠道已经出现了危机。

两种逻辑,两个市场

渠道作为本土企业成长阶段的避风港,很多人至今仍然没有搞清楚它的运行机理。

企业对渠道最大的误解在于:认为渠道是低端产品的市场,只适用于低端、低价产品。然而,不少品牌力不错的企业也做过低端、低价产品,但在渠道卖得并不好。

宝洁三次下乡,但都不成功。三次下乡,产品档次降低,渠道配送,农村连锁都曾经参与,营销的4P要素都做到位了,但就是不成功。可以说,渠道是跨国公司天然的屏障,跨国公司似乎不明其理。

康师傅曾经几度做渠道产品。康师傅旗下的子品牌“福满多”就是渠道品牌,尽管挟康师傅之威,价格也不高,但仍然没做好。康师傅为了做渠道,曾经收购“中旺”方便面,把原来做渠道很成功的一个品牌做砸了。

渠道市场不同于终端市场之处在于:终端市场是“首选品牌”在起作用,渠道产品是“首推品牌”在起作用。

“首选品牌”是消费者的首选,“首推品牌”是渠道商、终端老板的“首推”。终端的关键是消费者“怎么买”,渠道的关键是店老板“怎么卖”。终端营销要关注消费者的“心理溢价”,渠道营销要关注终端老板的“毛利溢价”。

上述差异的形成,在于现代终端基本上是“开架自选”,而渠道存在着“三尺柜台”,店家的推荐发挥了作用。这就是渠道“避风港”作用的本质。

终端营销认为,产品销售有问题是因为品牌或促销有问题。渠道营销认为,产品销售有问题可能恰恰因为品牌知名度太高。

因为品牌知名度太高,所以价格透明度太高,价格上限被压缩,毛利空间降低。所以,渠道经常上演“越是名牌越卖不动”的现象,甚至上演“名牌藏着卖”的现象。

渠道上畅销的品牌通常是二、三线品牌,它们既有一定的知名度,又有较强的新品开发能力和新品推广能力,达成品牌与毛利之间的均衡。

正因为如此,渠道形成了跨国公司的屏障。跨国公司的大单品、知名品牌、长销产品等在终端市场畅销无阻的做法,在渠道市场却步步难行。因此,渠道市场似乎是本土企业的专销市场,不少本土品牌就是在渠道市场上发展壮大起来的。

1998年之前,中国市场基本上是渠道市场,终端市场只局限在北、上、广、深等少数一线城市。此后,终端市场持续向低线市场延伸,从而形成了两类规模等量。

两类市场在并行中有交融,但由于遵循不同的营销逻辑,两类市场的区隔也泾渭分明。

渠道红利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宏观上经常讲“人口红利”,微观上则存在着“渠道红利”。

渠道经常被人看低,以为它是二、三线品牌聚集的市场,甚至一些品牌在渠道市场的销量远远高于终端市场,仍然不愿承认以渠道市场为主,但是,尝了渠道市场甜头的企业是不愿意放弃渠道市场的。

70%的人员、政策和销量来源于终端,但70%的利润来源于渠道。在电商成气候之前,很多企业是这样说的。很多企业正是在渠道完成了原始积累。

终端是现代零售商主导的市场,它的游戏规则比较清晰,除了产品和品牌外,销量来源主要在于对终端的投入,加上终端实行末位淘汰,导致终端竞争异常激烈,促销和扣点严重侵蚀利润,终端成为赚吆喝(品牌)的地方。

渠道由于高度分散,大品牌很难聚焦,加上渠道二批对品牌的“天然敌视”,渠道并不适用力量原则,大品牌采取终端高投入策略并不奏效,一度认为渠道的技术含量比终端高得多。

因此,渠道利润远远高于终端利润,这就是渠道红利。

渠道在萎缩

渠道市场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市场,在城市的小终端,如城乡结合处、都市村庄的杂货店等,也属于渠道市场。

渠道市场在萎缩,这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以前,渠道市场的份额占比虽然一直在下滑,但总量却是增长的。现在,渠道市场的总量也进入了下滑的临界点。渠道市场看来真有点不妙。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3年城镇人口占53.73%,人口总数7.25亿;农村人口占46.27%,人口总数6.25亿。城镇人口绝对量已经比农村人口多了1亿。

上述人口统计数据还只是居住6个月以上的常住人口,如果考虑一些临时在城市居住和工作的流动人口,城镇人口的数量更多。

除了人口数量减少外,农村人口结构也在变化。

农村留守人员中,老人、儿童数量庞大,而这些人口的消费能力有限。事实上,劳动力和消费能力向城镇转移,比人口转移速度更快。

城市里也有渠道市场,但城市的商业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如都市村庄原来属于渠道市场,但城市大规模的拆迁,都市村庄减少,传统商业形态数量减少,也压缩了渠道空间。

可能有人会问,农村人口自1995年达到历史最高峰8.5亿,然后开始下降,那么,为什么直到现在渠道市场才开始萎缩呢?

虽然农村人口每年都在下降,但消费能力的增长速度却超过了人口下降速度,渠道市场总体仍然是增长的。但是,当农村人口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会带来市场总量的下降。

渠道终端化

城镇化建设,即使农民没有进城,也会带来人口的聚集,形成集镇。

过去的集镇,一般是指乡镇,乡镇除了指行政区划外,农民聚集到数千人,仍然会形成集镇,集镇的商业功能较强。

人口的聚集,把农民从自给自足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形成交换,交换产生商业。如果聚集人口较少,商业表现为传统商业,即渠道形态。如果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表现为现代商业,比如大卖场、商超。

美国乡村小镇一般有数千人至几万人,过去是传统商业,但沃尔玛就是从美国乡村小镇起家的。由于初期从乡村小镇起家,以至于当它发展成美国最大的零售商业时,多数都市人竟然对沃尔玛一无所知。沃尔玛的总部现在仍然位于它当初起家的乡村小镇,居民只有3万人左右。

由于南方诸多省份经济比较发达,大约在2000年左右,就出现了超市下乡进村的现象。北方省份在2010年左右也出现了大面积的超市下乡进村。这种现象我称之为“渠道终端化”。

如果说以前超市以下乡为主的话,随着城镇化建设、农村人口的聚集,现在更多地表现为超市进村。

最初的超市终端化,表现为传统杂货店和批零店的自我改造,即把柜台经营改为开架经营。后期的变化主要是规范化经营的商超下乡,或者农村连锁经营的出现。

渠道终端化,商业逻辑发生改变,从“首推品牌”向“首选品牌”过渡,渠道市场严重萎缩。

渠道终端化,谁是受益者?

如果渠道企业及时调整,从渠道操作转向终端操作,是可以从中受益的。然而,多数渠道企业做不到,把这种转化视为重大威胁,并不认为是转型的时机。

终端企业初期并不会特别重视渠道终端化,毕竟这些终端仍然是小终端。如果多数企业都不重视,最后一定是终端企业的自然延伸,覆盖渠道终端化的市场。

农村电商挤压渠道

中国电商已经超越美国,规模全球最大。但过去电商主要服务于城镇市场(县城及以上),农村市场的障碍在于配送、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没能到位。

2014年,马云提出了“农村电商”的概念,马云斥资百亿元做电商平台建设,喊出了通过农村电商“再造一个淘宝”的口号。京东商城最近也决心把农村市场作为2015年的拓展重心。

淘宝针对农村电商存在的问题,在一些区域试点时提出了“五个一工程”:一个中心站(配送、服务一体化)、一条宽带、一台电脑、一个超大屏幕(针对农村电商特设)、一些技术人员。

有了“五个一工程”平台,电商就能够迅速做起来。特别是农民对价格更敏感,而电商最醒目的标签就是打折。

农村电商的出现,名牌商品也能便宜买到,传统商业的生存空间一定会受到压缩,服务于渠道的企业将更加困难。

渠道受压

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渠道市场。

跨国公司在中国和欠发达国家的发展以终端市场为主,即使针对渠道市场,仍然拿终端产品做渠道市场。事实上,中国企业做渠道市场的做法,在欠发达国家非常有效。

渠道市场在中国的萎缩是大势,不可逆转。

若干年后,渠道市场将不再是一个与终端市场等量并列的市场。10多年甚至是几年之后,渠道市场或许将萎缩成一个边缘化的市场。虽然它可能还会长期存在,但体量不断缩小,将很难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性市场。

按照中国远期人口规划,农业人口将占20%,这部分农村人口不再主要以分散居住的方式存在,所以,未来的农村市场未必一定是渠道市场。

全员转型与产品换挡

渠道危机之下,纯粹的渠道企业必须迅速做出调整,转向终端市场和电商市场。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方向调整的问题,而是要从产品、人员和市场策略方面做出全方位的调整。

比如,让原有的渠道队伍做终端或电商,个别人员可能会做出调整,但整支队伍几乎不可能做出调整。

既做渠道又做终端的企业,原来用渠道利润支持终端竞争,这种策略可能也必须做出调整。渠道利润在下降,终端受到电商影响,销量和利润都受到影响。

此时,原来以冲销量为主的终端市场,可能必须转变为利润市场。主要原因在于:当电商吸引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后,终端留下来的消费者成了高价值消费者。终端市场的销量虽然受到影响,但消费者价值却提升了,企业完全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分流,重新调整终端产品结构,把终端变成利润来源的主要市场。

无论是渠道依赖型企业进入终端市场,还是终端依赖型企业提升价值,都面临着产品调整问题。

鉴于原有的产品体系是“双低”产品(品质到底线,价格到底),主要是解决消费者“消费饥渴”与“购买力不足”的矛盾。现在的营销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购买力充足”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矛盾,所以,都要以“主流产品换挡”的思路做终端市场。

原有的渠道型企业做终端市场,并且以“主流产品换挡”的思路做终端了,是否能够获得消费者的品牌认同呢?

我们认为,以往的品牌,无论是渠道品牌还是终端品牌,其品牌价值不外乎是:同样的价格,比对手卖得多。

主流产品换挡,其产品有三个典型标志:

1.口碑型产品:

这是品质的变化,即消费者由衷地喜爱,不由自主地赞叹。一次尝试,连续购买,并且真诚地向其他人推荐。

2.魅力型产品:

这是感觉的变化,即一见就喜爱,发自内心的喜爱。

3.价值型产品:

这是价值的变化,即附加值更高,毛利更高。

在主流产品换挡面前,渠道企业与终端企业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渠道企业完全可以借此机会,一步跨越,成为终端的新主流产品。

猜你喜欢
终端渠道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基于声波检测的地下防盗终端
创举措 拓渠道 提质量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吃人不吐骨头”的终端为王
农资电商逃得过地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