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

2015-01-02 17:04王媛媛
当代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传统

○王媛媛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

○王媛媛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互联网金融自诞生之日起不断发展壮大,其对银行业的冲击也开始逐步显现出来,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甚至会改变当今的金融格局,因此传统商业银行有必要积极改变其经营模式与运营格局,积极应对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文章以盈利为基本切入点,分析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盈利模式,探讨其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同时站在商业银行角度探讨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盈利 应对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的资金转移与融通行为,主要表现为新兴的小型贷款公司、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金融中介等三种基本的企业组成形式。互联网金融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足不出户进行划款、理财及借贷等各项金融行为。

2、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具有鲜红生命力的金融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企业并没有将发展的目光停留在基本的业务及技术层面,而是将长期积累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同时应用到金融业务中来,从而建立了互联网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新途径,而传统金融模式在客户资料整理、客户信息维护上存在很大问题。另外,互联网金融的融资突破传统银行的间接融资及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形式,以互联网直接融资为主,同时依托网络支持,有着信息量大、交易成本低、利润高等特征。再次,互联网金融依靠一种滚雪球效应,其当今吸纳的还是以小额资本为主、其贷款与支付也是以小额资金为主,因此互联网金融在短时间内不会彻底摧毁传统金融,而成为传统金融的一种有效补充。最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赖于互联网技术,因此其金融特征有着典型的互联网特征,比如公益性与公立性等,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信息的匹配,风险控制能力更强,且中介性与平台性特征明显。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及业务模式

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极短,其源于金融业运用互联网工具,正是因为金融业与互联网的这种高度融合,促使金融业成为应用互联网最早的少数产业之一。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迄今为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期间互联网诞生,金融业服务人员希望借助互联网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可以通过MSN、E-mail的方式给客户提供资料;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融合阶段,一些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开始出现,比如阿里巴巴、E-bay等;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加上受众的普遍接受,在2010年后,互联网金融进入了井喷阶段,一大批企业涌入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也日益呈现出来。

2、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

根据业态不同,互联网金融可分为以下三种:以传统金融为基础的业务网络化、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金融及电子商务金融生态圈。

(1)传统金融为基础的业务网络化

借助互联网,各行各业都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率,降低运营成本等,因此在互联网诞生不久,传统金融行业便开始学习利用互联网技术,各银行开始陆续引入网上银行,网上银行就是借助互联网实现基本业务的办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还能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同时银行还可以借助客户的个人信息、交易记录等进行针对性的交叉营销。手机银行是以网络银行模式为基础,借助当今手机智能化的前提,通过APP建立手机营业厅,同时客户自助完成一些基本的存款、转账等操作的业务,手机银行相比网上银行客户定位更为准确,而且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大趋势。

(2)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金融

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金融形式多样,其中以P2P借贷较为典型,其在中文官方的翻译为人人贷,这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建立起的一种特定的借贷关系,互联网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发起,而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具有足够公信力的机构进行集中约束,从而保证其合法权益。当今的P2P借贷主要由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担保机构担保交易模式,这种模式相对较为安全,因为有小贷公司和担保机构的双重保护,采用的一对多的方式,多个出资人共同满足一个借款者的需求;第二种是债券合同转让模式,这种方式优化了第一种人难凑齐、借贷种类匮乏的缺点,是先利用资金形成债券合同,在通过互联网转让给其他人;第三种是第三方担保的P2P借贷模式,这是建立在第三方担保平台或者实力型实体企业担保为基础的借贷模式。

(3)众筹模式

众筹是采用大众筹资的方式,然后借贷者会议实物、作品、服务等方式进行回报,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特定公

众进行项目资金筹款的行为。这种方式类似于实体经济的集资,但是比集资的受众面广,成效好。

三、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更加充分的利用起社会小额闲散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行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时也会对传统的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1、交易成本不断降低

互联网金融可以依靠一台可上网电话,让客户自助完成诸多业务办理,相比传统商业银行有着极强的成本优势。首先,互联网金融机构不需要像银行那样支付大额店铺租赁费用,减少网店开支;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台网络终端的价格不断降低,一台几百块钱的手机就能进行大部分银行基本操作;再次,银行排队问题一直是个公众关系的焦点问题,而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缓解这种压力,降低隐性成本。互联网金融交易成本的降低,必然会带动其价格的下调,这就会给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困扰,传统商业银行也不得不推出同样等值产品与之抗衡。

2、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

金融离不开数据的支撑,传统数据统计一般采用抽样调查、汇总分析、地区试点、修整优化,最后才能推出市场,当今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已经不再适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正在被互联网科技逐步取代。大数据时代,金融机构可以汇总来自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数据,然后进行分析,对其消费水平、资金储备、家庭情况等一清二楚,从而量身定制相适应的整套服务方案,同时这套方案的制定主要借助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分析,并不会浪费太大的人力成本及资金成本。显然,这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压力,比如余额宝的出现,虽然看似仅仅是吸纳了一小部分小额款项,但是这也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些许吃紧,而且这仅仅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瓜分市场的宣战而已。

四、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分析

在计算机发明之初,没有人想到互联网会覆盖这么全面,20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仅仅是为了增加劳动效率,但是无足轻重;21世纪初,互联网金融初见雏形,而很多大型商业银行仍不以为然,十几年过去了,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已经波及到各行各业,各大商业银行不得不苏醒过来,探寻自身发展策略。

1、高管要全面认识到技术变革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虽然迄今还不足以撼动传统银行的领导地位,但是不居安思危、深化改革,必然会遭到淘汰,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由国企转型而来,高层还是维持着转型之前的领导班子,虽然很多高管也应开始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但是并没有因此采取太多实质性的改革,因此有必要从高管入手,加强他们对互联网科技变革的认知,从而在高管层面重视互联网金融冲击。

2、高管要正视冲击、从容应对

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商业银行的事实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并非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隔缘,银行高管不仅需要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还能大力发展本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体系,将其从增值业务逐步转化为核心竞争力。银行应当积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增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实现无缝对接。

3、商业银行应积极调整战略部署

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当积极调整战略部署,不可一味回避,而应当在互联网中寻找适合自我的发展模式,借助互联网思维及经营模式改变自身的传统经营方式。首先,可以进行战略规划分析,采用STOW分析法,找出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其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调整战略定位,互联网金融已经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操作模式,因此不可因循守旧,应当积极进取,做好用户体验;再次,建立适合的战略联盟体系,企业的发展不再是靠一己之力,而需要联盟的构建,联盟各方取其所长、补己之短,这才是行业发展之道,也是为了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4、积极搭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金融涉及到各行各业,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未来社会金融业不再仅仅是负责资金管理,而应当成为一种全方位的服务业,传统银行主要依靠提高客户难度,创新业务模式留住老客户,开发新客户,这种基本方法不变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充足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色,为客户创造更加完善的,个性化、一站式服务。比如脸谱网与花旗银行的合作,双方各取所长,花旗银行会因此获得更多客户数据信息,而脸谱网也会借此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互联网时代,金融市场的争夺存在于有人存在的所有角落,未来的金融机构做的不是金融服务,而是人生服务。

5、积极加强互联网的风险控制

作为金融行业永恒的主题,风险控制是必须的,只有更好的控制风险,才能获得长远发展,尽管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机遇,但是其中也隐含着很大的挑战,特别是互联网更新太快,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首先,商业银行涉足互联网的前期规模不宜过大,而应当稳扎稳打;其次,要特别注意网络安全。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不同银行也应当以自身条件为基础,积极控制网络风险,实现企业的长足、良性发展。

[1]杨新求:我国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简析[J].知识经济,2012(5).

[2]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2(10).

[3]官建文: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胡世良、钮钢、谷海颖: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谌盼)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金融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