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基仁领衔校园足球调研:请给孩子们一片绿草地

2015-01-03 07:41许基仁
校园足球 2015年6期
关键词:踢球教练足球

新华社记者 许基仁

许基仁领衔校园足球调研:请给孩子们一片绿草地

新华社记者 许基仁

编者按:新华社体育部主任许基仁是业内赫赫有名的高级媒体专家和不可多得的顶级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位复旦才子北上加入新华社体育部,业绩非凡。曾经在长安街电报大楼看世界杯直播的时代即准确预测了当届世界杯的夺冠战绩而名扬足坛,被评为新华社最年轻的高级记者。后来虽然长期从事新华社的报道指挥等工作,但足球却从来都是其最爱的领域。在其悉心系统调度和培养下,新华社足球报道人才层出不穷,形成了以许基仁为核心的老中青三代足球报道一流团队。今年中央发布的《中国足球改革总体发展方案》即是这个团队标志性成果。近期,许基仁又亲率报道团队深入到新疆、辽宁等多个省区一线进行校园足球的专题调研,成果丰硕,执笔的本篇稿件令业内赞叹!

新华社记者最近在新疆进行足球调研时,在喀什农村的英吾斯塘乡中学内看到了一片点缀着稀疏绿草的泥土球场。仔细一看,竟然还夹杂着野菜。但以维族少男少女为主的学生们依然在这片土场上欢腾地踢球。女校长布玛力亚木告诉记者:这片“草地”球场是她带领着孩子们自己种草整治出来的。学校有2007名学生,有男、女各13人组成学校足球队。学校还有足球预备队,但受场地所限,还有更多孩子想踢球却难以如愿。学校能上课的体育老师共有7人,其中能教足球的有3人。足球教师除了上体育课,有的还兼管库房,课余时间还要带孩子踢球训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其他老师多得多,但却没有额外补贴。布玛力亚木说:“足球教师爱孩子,爱足球,多付出一些是他们心甘情愿的。”

布玛力亚木还说:“学校去年申请建设、改造足球场的经费,但未能如愿,今年学校在继续申请。”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汉族还是维族,许多孩子天性喜欢足球,但缺少场地尤其是草场,也匮乏足球教师、教练和资金支持,这是英吾斯塘乡中学开展校园足球的现状,也是记者此次乌鲁木齐、喀什、武汉、大连之行看到的普遍现象。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可谓恰逢其时,深得人心,符合实际,犹如一阵春风拂过中国贫瘠的足球原野。但足球改革的雨露目前尚未滋润到最基层的校园,也许当务之急我们是要先做好一件事情——给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给孩子们一片绿草地!

为了踢球,不穿裙子,不留长发,认了!

武汉万松园路小学的李幼红老师给记者说了这样一件事:“我的女儿也在万松园路小学上学,我既是老师,也是家长。作为家长,我起先是不赞成女儿踢球的。女孩子踢什么球呢?也担心女儿受伤,怕影响学习。可女儿就是喜欢足球,别人踢球时她就站在一边看半天。我就琢磨出一招,想让她自己打退堂鼓。我对女儿说,踢球可以,但不能留长发了。女儿很喜欢自己的长发,不料孩子犹豫了一下说:好吧!那我留短发。我又说,也不能穿裙子。女儿再次犹豫了一会,说那就不穿裙子了。没办法,我只好让女儿试试踢足球。”

李幼红说,改变她观念的有这么一件事:“有一次校园比赛,女儿上场踢球,我到场边看球。女儿很兴奋,满场飞奔,始终在追对方带球的球员,但我发现,女儿始终不敢贴身去抢球。教练也发现了,他不断喊着我女儿的名字,让她去抢球。女儿终于上前抢球了。我意识到女儿以前缺乏自信和勇气,教练的鼓励比我平时的唠叨更管用。足球改变了女儿的性格,增强了她的自信和勇气。从那时起,我从一名校园足球的旁观者甚至反对者变成了支持者。”

足球有观赏的魅力,更有育人的功效。在记者的校园采访中,校长、教师、家长谈得更多的不是如何提高中国足球水平,而是要发挥足球独特的育人功效。

《方案》是中国足球改革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却少见时间表。这反映了国家对足球改革不愿确立具体的目标实现期限,以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这是方案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方案唯一有时间表的就是在论述校园足球那一块: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现有5000多所基础上,2020年达到2万所,2025年达到5万所。

中国足球水平逐年下滑,痛定思痛,是我们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出了大问题。没有前人栽树,何来后人乘凉!没有孩子踢球,哪来足球水平的提升!因此《方案》中明确提出校园足球普及推广的时间表,用倒逼机制来普及校园足球,扩大足球人口,这是一项“栽树”工程。耕耘在今日,收获在明天。

记者在采访中,深深地被孩子们以及足球教师们对足球的喜爱所感染。但孩子们长期苦于没有场地、没有装备、没有足球教师,此时国家发力推动校园足球的普及,偿还旧债,雪中送炭,对国家、对学校、对孩子都是大好事。

当然,足球不是体育的全部,更不是生活的全部。有一些人对校园足球的强势推进有一些忧虑,甚至担心出现“大跃进”似可理解。但从记者采访的情况看,这种担心似无必要。

乌鲁木齐第五小学是4届全国校园足球比赛冠军。足球是学校的骄傲,也是学校的品牌。但学校并没有用足球来挤压其他项目。在五小操场的体育课上,记者看到不少孩子在踢足球,但也有孩子在练拳击和摔跤。校长介绍说,维族有下国际象棋的传统,学校还开展了国际象棋课程,让有兴趣的孩子下棋。武汉市则正在推进“游泳进学校”项目。

在英吾斯塘乡中学,布玛力亚木校长说,学校不光开展足球,篮球也吸引了很多孩子。等校园场地改建完成后,还会有排球场,还要推广校园排球。

从记者的采访情况看,目前校园足球的发展总体上是健康有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起点较低,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很多,急需全社会的观念认同和财力扶持。增加足球人口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其实,世界上足球振兴路径都大同小异,无论是足球强国巴西、德国,还是足球准强国澳大利亚,在制订本国足球振兴计划时,都毫不例外地把增加足球人口作为重点措施。相比他们,我们的足球人口实在少得可怜,采取一些措施抓足球普及乃天经地义。中国校园足球还根本谈不上“一枝独秀”,与“大跃进”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不过,社会上的担忧也提醒我们,校园足球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方式,一种育人载体。谈教育,就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文化教育是如此,足球普及也是如此,不可走偏。丁俊晖也许永远也成不了足球明星,梅西大概也难成拳击冠军。但中国有那么多怀揣“梅西梦”的孩子,那就给他们一片绿草地吧!也许,十几年、几十年后,中国的梅西真的会站出来!

建一片绿草地。奔跑吧,孩子们!

在记者对东、中、西部4个城市近10个学校的实地探访中,发现各地学校场地条件也参差不齐。大连东北路小学是全国闻名的校园足球样板,培养了一批批足球名将,目前的国家队集训名单中5名大连籍球员于汉超、冯潇霆、王大雷、杨旭、金洋洋竟然都出自东北路小学。这所小学目前已有标准草地球场。喀什与援疆单位深圳市合办的深喀第二高级中学,有高质量的室内体育馆、塑胶跑道和草皮球场。一眼望去,草皮的质量似乎不比中超球场差多少。培养出蒿俊闵的万松园路小学处在寸土寸金的武汉市区,但也铺设了600平方米的草皮球场。乌鲁木齐五小的情形也差不离。但更多的学校孩子却如英吾斯塘乡中学那样在长着没几棵草的“草地”甚至土场上踢球。喀什十四中是开展校园足球较好的中学,比赛成绩也很棒。但记者看到,孩子们都在土场上踢球,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不少学校足球教师都说,在硬土地上踢球,有些技术动作没法做,孩子们也容易受伤。

记者这次探访的学校,大多数还是开展校园足球比较早也比较好的中小学,场地条件应该在平均水平以上。如果随机调查校园足球场地,缺乏场地或者场地条件极其简陋应该是大部分学校的现状。

在一个月前中央电视台《足球少年说》节目的录制现场,北京国安俱乐部副董事长、青少年足球专家张路曾向记者陈述他对解决校园场地和足球教师匮乏难题的看法。张路认为,学校开展校园足球主要是提高孩子们对足球的兴趣。相比于专业足球教练,懂得教育规律、熟悉孩子们心理特点的体育老师更能控制住场面,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开展校园足球没必要等大片球场都建立起来,在小场地上进行一些足球基本技能教学,如颠球、带球等,效果很好,也能避免孩子们受伤。

张路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破解难题的新思路:发展校园足球,固然要政府部门、社会资本加大球场建设力度,同时也不能观望等待,要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让孩子们先踢上球。方案里提出“建设一大批简易实用的非标准足球场。创造条件满足校园足球活动的场地要求”,也是一种立足客观实际破解难题的有效思路和路径。

校园养成兴趣 校外培育人才

目前开展校园足球已明确划归教育系统牵头,从而排除了长期困扰校园足球的体制障碍。但足球教练、裁判等核心资源依然掌握在各地足协手中。发展校园足球,光靠一家之力难担大任。在乌鲁木齐、喀什、武汉、大连采访,无论是当地教育厅还是体育局、足协,都谈到彼此间的合作顺畅,希望能保持下去。

各地体育界、教育界官员在谈到校园足球定位时几乎有一个共识:学校推广校园足球,目的是培养孩子兴趣,增加足球人口,锻炼身体,锻造人格。踢足球的孩子多了,自然会涌现足球人才。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功利性太强。而要培养足球专业人才,还需要借助校外体育系统的资源优势尤其是专业教练优势,进行青少年梯队建设,形成源源不断的人才库。他们强调的还有一点:无论是哪家部门抓足球,再也不能延续过去那种“脱离学校、脱离家庭、脱离社会”的“三集中”模式,而是要在学校的教育中,家庭的亲情中,社会的磨练中让孩子们自然成长。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同样是教孩子踢球,在学校叫足球教师,在校外则叫足球教练。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校园足球和青训足球的定位差异。目前一些学校也试图打通两者间的壁垒,如东北路小学一直坚持聘请专业教练进校园给孩子们上足球课,进行足球训练,否则难以解释该校何以能培养出这么多的足球名将。但东北路小学的做法也许还难以复制,大多数学校还难以承担培养高水平足球人才的重任。

在武汉采访目前打进足协杯32强的新纪元业余俱乐部时,一名业余球员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他叫李方青,有教师资格证,是新城小学的足球教师。他在学校上足球课,带女孩子踢球,同时也在考B级教练证书。李方青既是足球教师,也是足球教练,这种“二合一”的教师(教练)正是目前发展校园足球最急需的人才。虽然目前国内奇缺既懂教育规律、又懂足球规律的教学人才,但毕竟我们欣慰地看到了有李方青。等更多的李方青们涌现出来,我们的学校就能更好地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助推中国足球的腾飞。

给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给孩子们一片绿草地!栽一棵棵树苗,会屹立起一片森林。这是价值无限的投资回报,是我们的希望工程和良心工程!

猜你喜欢
踢球教练足球
踢球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贪玩教练
《水天一色》《踢球的女孩》《傍晚》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睡着了
加油
认识足球(一)
像梅西那样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