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牛顿苹果树”不如培育科学土壤

2015-01-04 11:36杨兴东
发明与创新 2015年45期
关键词:会堂牛顿苹果树

文/杨兴东

嫁接“牛顿苹果树”不如培育科学土壤

文/杨兴东

▲10月21日,牛顿基金(上海)颁证暨“牛顿苹果树”揭幕仪式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杨浦东摄)

树上的苹果砸了牛顿的脑袋,让科学巨匠产生万有引力灵感,这株苹果树也被称为“牛顿苹果树”,被视为科学探索精神的象征。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上海科协曾赴英国剪下了“牛顿苹果树”的枝条带回国内,如今经嫁接后的“牛顿苹果树”落户上海科学会堂。

实际上,这几年搞嫁接“牛顿苹果树”的不只上海科学会堂。早在2007年,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就带了代表团到英国,取回“牛顿苹果树”枝条,植入天大校园。2010年,汕头大学耗资10万,征求活植方案,将这株传说中的“神树之子”栽进了校园。而实际上,不只中国大学这么干,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拿大约克大学等校也曾将此树枝条“请”进自家校园。这不由得让人好奇“牛顿苹果树”的神秘,嫁接它真能传承牛顿的科学精神?

从科学角度来说,“牛顿苹果树”于科学界的作用肯定微乎其微。这一次,热衷搞嫁接的上海科协,也不可能真的是拿该树来提升科学气。移植它,更多的是对牛顿的推崇,对这种科学精神的推崇。换言之,“牛顿苹果树”起到的是一个图腾作用,搞嫁接的科学机构,正是希望通过这种仪式感,强化专业人员对科学的追求,用理想和信念鼓舞人。

但实际上,真实的牛顿苹果树早在1820年就被暴风雨刮倒。现在人们谈论的所谓“牛顿苹果树”的枝条,其实是1998年,英国约克大学的基辛博士的研究成果。他曾在一份杂志发表文章声称苹果树仍然存活,并且已持续生长350多年。此后,很多名校才竞相来找他提到的这棵“牛顿苹果树”,可以说,对“牛顿苹果树”的追捧,其实只是对那个时代重大科学发现频出的一种怀念。

然而,放眼国内学术实情,在学术环境仍不够理想,抄袭频出,学术腐败的情况下,与其鹦鹉学舌,学人家嫁接“牛顿苹果树”,不如善待我们的“牛顿苹果树”,培育科学土壤。比如推动科幻文学发展,推动科普教育发展,让更多青年人喜欢科学、热爱科学;比如提高科学家待遇,让诸如屠呦呦一类有真才实干的科学家,在没有拿下大奖之前,就得到应有的尊重。凡此种种,比一棵几百年前的树,更能凝聚普通人对科学的信念,也才是一个科协应该干的事儿。※

猜你喜欢
会堂牛顿苹果树
做一颗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走向未来的学校”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校长论坛在福建会堂举行
牛顿忘食
开启振兴发展新征程
——辽宁两会速读
古代希伯来人的学校教育
风中的牛顿
失信的牛顿
苹果树
来老会堂听场音乐会
“苹果树”大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