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与读

2015-01-04 08:55
新民周刊 2014年50期
关键词:草庐松江消费税

海派商道今何在?

(2014年第49期)

接到杂志社采写“上海商业文化”的任务后,我就一头扎进故纸堆里,发现学界的研究主要针对1843年开埠到1949年解放这100多年。当问及“当代上海的商业文化”时,无论是上海史专家还是经济专家,都以“不太了解”为由婉拒采访。我还有些纳闷,虽然这个话题有些跨学科,但不至于在全上海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学者。直到一位老专家私底下告诉我,1956年公私合营后,上海的商业环境就不一样了,国企为主的市场活力可想而知,即便改革开放30多年,这座城市的商业繁荣也难以回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顶峰。

老专家的话让我想到了我的爷爷,他也算是个“沪商”了。70多年前,爷爷以银洋250元在松江创立了“草庐”,以“四鳃鲈八生火锅”和“红烧四鳃鲈鱼”等名菜享誉沪上。“草庐”当时也是松江点心界的第一块招牌,他家的松江“三球”(八宝球、地梨球、椒盐虾球)最出名,1955年宋庆龄视察松江时也对招牌点心合子酥赞不绝口。1956年后,爷爷就和这家饭店没了关系。爷爷的子女中没有一人涉足餐饮界,只有一个孙女当了中式点心师傅,但结婚后也转行了。如今的“草庐酒家”仍然以点心为卖点,但辉煌不再。

老专家说,商业文化的根子在于人,人没了,剩下的只是空壳罢了。上海以前是“冒险家的乐园”,这不仅是对老外,对中国人也是如此。为什么那么多人来上海“淘金”?就是因为这里充满机会,而当时的经济政策对企业“管束”很少,使得市场经济发挥着最大的自由度。改革开放后,商业先起来的反而是比邻香港的广东,老专家感叹,而今日呢,商业是打了折扣的。沪商受到的限制多,好的品牌都收归国有了,给民营资本家留下的空间有限,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上海诞生不了马云、马化腾等人物。                         (本刊记者 金 姬)

《油品消费税怎样调》

(2014年第49期)

有种油价降一次税就增一次呗!来个油价几连跌,税费几连涨!多带劲儿啊!

@遥遥有期0620

财政部专家苏明说,增加后的税收完全用于当前的环境,目前用于环境上的支出远远不止增加的税收,资源环境压力比较大,今后很多税收都将围绕环境进行调整。好吧,为治理环境增加税收,应该能够理解,建议煤炭的税也往上提一提,煤的污染大得多啊。

@小小确幸082

加一元汽油,差不多要交0.34元的税,官方的说法是发达国家油价税费比更高,欧盟等要达到50%以上。看看许多吐槽的人,也许对这个数据未必了解吧。

@山泉有点悬

社科院专家说了,应该尽快将消费税暂行条例上升至法律。

@高帝线是巧克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草庐松江消费税
《中华文苑》作品小辑
LCO也征消费税?
听 秋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浅议高校文学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以湖北文理学院校园草庐文学社为例
骑马到松江
淄师学人
———王松江
人字门在松江银河泵闸工程中的应用
变压器油、导热油等产品可免征消费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