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了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2015-01-05 11:24
军事文摘 2015年11期
关键词:战场日军抗战

徐 焰 郑 蔚

觉醒了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徐 焰 郑 蔚

中国人民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中国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仗,也是在我国黑龙江虎林要塞打的。因此,中国的抗战有着“开始的时间最早、持续的时间最长、各方面条件最艰苦”这三大特点,可谓艰苦卓绝。中国抗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主战场之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改变了二战的进程和格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是交战国,德国是战败国,日本是战胜国。一战后,日本乘机攫取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利益。虽然日德分处亚洲和欧洲,他们的国家体制和战略目标也并不相同,但他们都有通过侵略战争来实现疯狂扩张的野心。德国要实现领土扩张,必须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制定的凡尔赛体系;日本要实现领土扩张,则必须突破美英主导的华盛顿体系。共同的侵略扩张冲动,将分别地处西欧和远东的两个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1936年11月,德国、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这宣告法西斯轴心国的成立。其共同目标就是要联手瓜分世界,轴心国因此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敌人。

1940年,德军横扫欧洲,法国投降后,德国曾一再敦促日本法西斯“南进”,但日军南进的计划一再被拖延,直到1941年12月才偷袭珍珠港,这正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抵抗下,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实力已经与它的侵略野心不相符了。到1939年,日军已经深陷中国大陆战场不能自拔。日军面前有3个对手:中国、苏联和美国。日本需要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等战争资源,但日军南进,就要与美英的利益发生冲突。1940年6月法国战败后,日军立即南进占领了法国的殖民地越南。但因为日军90%的陆军师团在中国战场上无法脱身,仍无力向英美宣战。日本访德特使寺内寿一向德方解释说:“中日战争不结束,南进是办不到的。”直到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日本确信苏联不会在东北进攻它的关东军,才与美国摊牌,于当年的12月7日袭击珍珠港,正式实施“南进战略”。太平洋战争推迟一年多爆发,有利于美国进行必要的战争准备。中国的抗战,为美国赢得了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

日本参谋本部早在1933年就制定了对苏作战计划,苏联可以说是它的“世仇”。德国入侵苏联前夕,希特勒曾在接见日本上将山下奉文时明确提出:“请日本从满洲里打进西伯利亚。”为配合德军,日本组织了“特别大演习”,关东军从原来的30万人增加到85万人,打算从东面夹击苏联。但直到日本战败前,日军也没敢主动越境向苏联进攻。日本陆相东条英机和“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等认为,日军正与中国激战,没有足够的兵力进攻苏联。苏联元帅扎哈罗夫就说过:“日本之所以未立即对苏开战,是因为它的大量兵力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对日军的牵制,为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拉入二战

中国力量在二战中贡献巨大

有人说,日本战败,是输给了美国的原子弹,不是输给中国军民的。事实上,美国的原子弹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早在1939年10月,日本参谋次长泽田茂就提出:“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陆相也是这么判断的。依靠武力决战解决中国事变的做法,是没有出路的。”1943年,日本外相重光葵也和冈村宁次对侵华战争达成共识:只有让步妥协,除此别无良策。到了1944年,尽管侵华日军取得了豫湘桂会战的胜利,但日本天皇已经明白日本在战略上必然失败,因此“定下决心,除要求媾和以外,别无他法”。

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举行日军投降仪式

在日本投降前,其陆军已经在中国消耗大量有生力量,仅在中国战死的将军,就有海军大将大角岑生等96人。据统计,共有185万日本军人直接死在战场上:在关内八年抗战中日军战死40万(宣布投降后又死亡了5万),在满洲被苏军等消灭9万,在缅甸被英军和中国远征军共打死16万,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军击毙120万。就连日本人自己也感叹:“1937年夏,日中全面战争爆发时,有谁能预料到羸弱的中国竟能以帝国主义的日本为敌,将抗战坚持到底呢?”尽管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歼灭了日本大部分海空军和100多万陆军,苏军对日宣战和美国的原子弹缩短了战争的进程,但是,中国的抗战将日本引向泥潭,继而又引发日美、日英战争,最后成为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决定性力量。

美国名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爆炸

正确看待抗日战争

正视国家病弱才能客观看待历史,振奋民族精神要靠科学理念。客观地回顾抗战,首先要看到当时的中国是四分五裂且非常落后的农业国。1936年国民政府财政收入仅为可怜的11.9亿元法币(折合4亿美元),同年日本财政收入则超过100亿日元(折合30亿美元)。

中国面对工业强国日本的大举入侵,能够坚持八年全面抗战,最后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一起将日本打败,众多志士仁人的英勇奋斗确实值得后人大力颂扬。但讲抗战史又不能避开当时中国的病弱,这不仅体现为经济和科技水平落后,也表现为当政的国民政府的腐朽。而在八年抗战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未发生一起整连、整营成建制的投敌行为。

同正面战场相比,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装备最落后、条件最艰苦的情况下却能发展壮大,主要是依靠人民拥护和官兵英勇的奋斗精神。从1937~1940年,国民党当局每年只发给八路军、新四军几十万发子弹,解放区的枪支弹药来源主要靠战场缴获,名副其实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靠人民支援和战场缴获,至1945年夏,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了93万人,有37万支枪,在解放区还有装备简陋武器的220万民兵。

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的艰难,尤其表现为弹药奇缺。全民族抗战八年间,八路军、新四军每毙伤一名敌军平均消耗30发子弹、7枚手榴弹,比例之低在世界上罕见。根据世界战场的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毙伤一名敌军平均需消耗子弹2000发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上毙伤一名敌军平均需耗子弹5000发。在八年全面抗战中,据国民党军统计,抗战期间共耗用子弹17.09亿发、炮弹959万发、手榴弹和枪榴弹2359万枚。按蒋纬国在《抗日御侮》一书中统计,国民党战场共毙伤日军85万人(国民党军基本不同伪军作战),计算起来平均消耗子弹2010.6发、炮弹11.3发、手榴弹27.8枚才能毙伤一名日军。

国共两党部队在抗战中的表现如此不同,连美国派到中国战区的参谋长史迪威中将都盛赞共产党。1944年,美军派到延安的观察组也预言中国的未来将属于共产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表明:觉醒了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刘靖鑫根据《文汇报》采访稿整理

责任编辑:刘靖鑫

猜你喜欢
战场日军抗战
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拯救生命的“华小姐”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