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火邪热结证)辨证规律的研究*

2015-01-05 03:17么传为李晓王翠娟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8期
关键词:胸痹心血管病病机

么传为李 晓王翠娟

(1.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山东 聊城252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250014)

·研究报告·

冠心病(火邪热结证)辨证规律的研究*

么传为1李 晓2王翠娟1

(1.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山东 聊城252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250014)

目的探求冠心病火邪热结证候的辨证特点。方法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冠状动脉(CAG)造影确诊的256例冠心病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进行分析。结果最终进入辨证方程有苔黄、心烦、怕热、心中灼热、舌红、口干、口苦、心悸等8个主要症状。结论热邪已成为冠心病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舌诊在火邪热结证辨证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冠心病 火邪热结证 证候 分布规律 探讨

冠状动脉性硬化心脏病(CHD)多由冠状动脉硬化所致。中医学理论认为,冠心病患者寒证多,热证少,对冠心病热证的研究较少。近年来,由于受气候环境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等的影响,疾病的发病特点亦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为了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仍然必须探求冠心病新的病机变化和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实用中医内科学》[2]制定。冠心病心绞痛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医师学院及美国内科学会ACP-ASIM联合议定的[3]“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疗指南(2005年)”,以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制定的[4]“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制定。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7月至2010年4月期间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病房住院患者286例,其中男性234例,女性52例;年龄35~80岁,平均(57.48±10.38)岁。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256例,非冠心病胸痹心痛30例,对25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火邪热结证的证候特点研究,包括火邪热结证106例,非火邪热结证150例。

1.3 研究方法 制定火邪热结证临床症状统计表。首先对106例经CAG确诊为“冠心病火邪热结证”的患者的中医症状进行统计;然后,对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胸痛”“胸闷”“心悸”“苔黄”等27个冠心病中医症状回归学研究,并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的《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胸痛、胸闷、心悸、苔黄等症状进行多级量化,对其他症状进行作出二类判别:有= 1,无=0。

1.4 统计学处理 按照中医辨证标准,由3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中医专家对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辨证归类,将数据输入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校验。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P= 0.05标准。2)对冠心病是否符合火邪热结证辨证症状进行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forward wald法),选入与剔除值为系统默认的0.05与0.1。

2 结 果

2.1 中医证侯构成情况的比较 见表1。在冠心病(火邪热结证)患者与非火邪热结证患者证候构成中痰浊内阻证、心气虚弱证、心气阴虚证、心肾阴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1 火邪热结证与非火邪热结型冠心病证候构成情况n(%)

2.2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 见表2。在256例冠心病患者中,火邪热结证组与非火邪热结组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当(P>0.05)。

表2 两组动脉病变支数比较n(%)

2.3 火邪热结证症状分布情况 见表3。logistic回归分析(forward wald法)显示,共有苔黄、心烦、怕热、心中灼热、舌红、口干、口苦、心悸等8个主要症状进入最终辨证方程。

表3 Step Summary(a,b)

2.4 回归方程的建立

注:x1=为苔黄,x2为心烦;x3为怕热;x4为心中灼热;x5为舌红;x6口干;x7为心悸;x8为口苦。

心烦、心悸的量化标准由重到轻为3,2,1,0;苔黄的量化标准由重到轻为2,1,0;其他各症状的量化方法为:有=1,无=0;在本方程中,P=0,则判断患者属非火邪热结证;P=1判断患者属火邪热结证。以上公式的判别能力为 89.5%,模型有效性为 χ2=211.645,P= 0.000。

根据回归分析,可将上式中的各症状分为两类。苔黄为较为重要的症状;心烦、怕热、心中灼热、舌红、口干、口苦、心悸是次要的一类。

3 讨 论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此开宗明义,提出“阳微阴弦”是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的高度慨括,使其几乎成为后世论述冠心病的主要病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冠心病基本病机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认为“本虚标实”为冠心病发病的基本病机。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气候的改变,人们的生活、饮食方式的变化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冠心病的发病率亦逐渐上升,其发病证候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火热邪气已成为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的常见致病因素之一。丁书文等[5]通过对其近10年来治疗的14040例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提出了心系疾病的热毒说,并提出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冠心病的新观点。吕同杰[6]认为心绞痛发病多与火邪相关,提出从火邪论治心绞痛,采用清心降火、泻南补北、化瘀逐痰、凉血清火、补气益源、升阳降火以及温肾敛阳、引火归源四法治疗本病均。吴圣贤等[7]认为,阴血不足、热毒瘀血、痰浊结聚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基本病机。徐浩等[8]提出活血解毒作为冠心病稳定期“瘀毒内蕴”高危患者的治疗大法。洪永敦等[9]通过对524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与炎症因子的研究,提出邪毒(热)是引发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机制。郭来[10]通过研究认为,清热解毒药物有对抗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陈苍舒等[11]认为炎症反应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热毒痰瘀贯穿于冠心病证候始终。吴伟[12]结合现代医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炎症、温度、病理生理研究的新进展,认为热毒痹阻心脉、热壅血瘀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火邪热结证已成为冠心病发病中的常见中医证候之一,火邪热结损伤心络为其发病的关键病机之一,其病机特点呈现出本虚标实。其本在心之气血阴阳不足,尤以心气不足为主,热、痰、瘀互结为其标。由于心气的不足,致使热、痰、瘀、互结互促,火邪热结损伤心络,痹阻心脉,致使冠心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本病的发病特点。观舌质可验其正之阴阳虚实,审苔垢知邪之寒热深浅。研究发现,舌诊在冠心病辨证中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苔黄”在冠心病火邪热结的辨证中作用重大,可使方程分辨能力达86.7%,有利于提高冠心病中医临床辨证水平,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CAG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尚未成为胸痹心痛患者的常规检查方式之一。因此,研究的方法尚待进一步改进,有必要结合其他的诊疗技术对未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以进一步完善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体系。

[1] 中华人名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

[2] 王永炎,严世芸.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31.

[3] 廖晓星摘译.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疗指南[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0,6(3):215-216.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28(6):409-410.

[5] 丁书文,李晓,李运伦.热毒学说在心系疾病中的构建与应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6):413-416.

[6] 包培蓉.吕同杰从火邪论治心绞痛[J].中国中医急症,1994,3(3):120-121.

[7] 吴圣贤,吴雪莲,黄政鑫,等.解毒软脉方抗动脉粥样硬化17例初步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药,2000,31(5):8-10.

[8] 徐浩,史大卓,殷惠军,等.“瘀毒致变”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假说的提出与临床意义[C].第1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编:76-78.

[9] 洪永敦,黄衍寿,吴辉,等.冠心病中医证候与炎症因子关系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2):81-86.

[10]郭来,丁书文.复方莶草合剂抗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损伤实验研究[J].中医药刊,2001,19(2):105-106.

[11]陈苍舒.雷励冠心病炎症机理与热毒痰瘀相关性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3):311-322.

[12]吴伟,彭锐.冠心病热毒病机的探讨[J].新中医,2007,39(6):3-4.

The Discussion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AD Huoxie Rejie Syndromes

YAO Chuanwei,LI Xiao,WANG Cui-juan.Hospital of TCM of Liaocheng city,in Shandong province,Shandong Province,Liaocheng 252000,China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yndrom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Huoxie Rejie.Method:Two multi-logistics(forward wald method)regression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TCM clinical symptoms of 256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nfirmed by the CAG.Results:8 major dialectical syndromes such as yellowish fur,vexation,aversion to hot,calor,reddened tongue,bitter taste in the mouth,dry mouth,palpitation were included into the dialectical equation at last.Conclusion:Huoxie Reji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as become a common syndromes in Chinese medicine,and tongue diagnosis has an important meaning in the dialectic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ronary heart disease;Huoxie Rejie;syndromes;distribution;discussion.

R541.4

A

1004-745X(2015)08-1360-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8.017

2015-01-15)

山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

猜你喜欢
胸痹心血管病病机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胸痹便秘患者的中医辨证施膳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