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纪行

2015-01-06 22:58张石山
山西文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狼牙山林先生

张石山

一处好风水

去年秋季,为给林鹏先生拍摄专题片,我去林先生家乡河北易县狼牙山镇走了一趟。易县曾称易州,境内自然风光以狼牙山与易水河最为知名。狼牙山镇原名南管头,发生于抗战年代“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而易水本自易县,刺秦猛士易水壮别,高渐离击筑、荆轲踏节高歌,千古之下令人血脉贲张。古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然山水每每被赋予人文内涵,这样的山水或也往往会反转来塑造一地生民的精神品格吧。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信非偶然。

1968年,我应征入伍,在陆军第38军113师侦察连当兵。部队驻地是保定南来第一站于家庄,那时河北天空湛蓝,出操军训随意抬头,总能看到天际西北方狼牙山的雄姿。我自幼生在盂县大山里,对山的喜欢仿佛与生俱来。狼牙山崚嶒耸峙,望去令人神往,心底生一念头:何时能到那儿就近看看呢?“心向往之、而不能至”,人生经历这样的状况何其多,曾经涌动沸腾过的青春热血渐渐冷却,挤压到生命记忆的深处。过了四十多年,竟是果真来到了狼牙山下。我们自身生命游动的轨迹,谁个能够全然预先把控?

无论是从风水学的专业眼光,还是从普通游客的视角来看,南管头都堪称好风水。狼牙山诸峰插天,耸立正北,是这一带村庄共同的靠山;此处山大沟深,有常年不涸两道溪水曲折回环奔泻而出,在南管头镇子东西两侧绕村而过,于村前汇合为徐水河;村镇依山傍水,安卧高冈,村前视野开阔铺展,已是平广千里的河北大平原。

南管头虽然叫做镇子,规模并不大。看这儿的地势,既是河流汇合之处,自然也是古来沿河村庄进出大山的必经之路。镇上一条大街,同时便是人们过往的通衢。大街两厢店铺林立,偶或还有堵车现象。大街两旁的巷子里,民居多是新房,但仍然保持四合院的形制。我们抵达南管头的日子,正是当地农民“三六九逢集日”。从大街拐上村子前方横亘的河岸,沿河开了集市,民人男女熙熙攘攘,其乐融融,耳际伴有鸡鸣狗吠,一派生机。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无论旅游还是采访,但凡来到某处农村,心底会自然生出无法遏止的亲切感。何况易县和我们盂县,处在同一座太行山的两侧,村镇风格多有相近;更何况这儿是林先生的老家,无形中又有爱屋及乌的一点情愫在。

所谓“狐死首丘,仁也”,热爱家山故里,出自天理人情。

在离乡游子的心目中,自己的家山故里,那儿有天下最好的风水。

我们的生命之根,在农村、在乡野。

在当代中国,几乎每个离开家乡的游子都失去了可供归去的田园,但人人心里都葆有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一座纪念碑

风水云云,难究底里。南管头在近代却果然出过几名人物。

抗日战争中,这儿出过一位有名的烈士李君玉。易县至今有个村子因之命名“君玉村”。李君玉出生于南管头唯一的地主家庭,他为抗战壮烈牺牲后,烈士遗孀和唯一的女儿,在土改之后被戴上地主婆和地主子女的帽子,受到残酷的专政压迫和政治歧视。这样的有悖人情天理的事情,曾经到处都是,言不胜道。而时代毕竟在进步,到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在村民强烈要求之下,村级领导顺应民心民意,终于给李君玉立起了一块纪念碑,还建了一座碑亭。碑亭立于镇子依托的西北高冈之上,此处北望狼牙山,俯瞰古山庄,拾级登临,风高气爽。

碑亭两厢,悬挂楹联一副,其词曰:天地有情留正气,江山无恙慰忠魂。撰写楹联者,是出生于南管头的老革命,李君玉的堂弟利化。利化原名李德明,曾任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纪念碑上,镌刻有碑文。撰写碑文者,则是林鹏先生。林先生同样出生于南管头,而且当过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一个山村,出过一位著名的烈士,为这位烈士的纪念碑撰写楹联碑文者,是出自本村的两个省份的书法家协会主席,这样一件事情就显出了某种不同寻常,带了一点传奇性。

纪念碑揭幕式上,林鹏先生曾有一段即兴发言。林先生说:我们面前站着一个强大的日本,所以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抗日战争。六十年前的抗日战争,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并且是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的胜利,奠定了持久的世界和平。在这一个时期,人类各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发展变化使全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都结束了。阶级斗争结束了,革命运动结束了,它们永远的结束了。这就是建立李君玉民族英雄纪念碑的伟大历史意义。

那一年,林鹏77岁。他14岁离家参加抗战,过去了60多年。七十老翁,从心所欲不逾矩,即兴发言,看似率性,却凝聚了一位思想者多年思考的结晶。

从碑亭这儿北望,狼牙山诸峰横亘天际。高冈周边,地里庄禾收割尽净,唯有柿树满山,深秋的柿叶如火,柿子犹如挂满枝头的无数红灯笼。

永远的山野有永远的秋天;永远的秋天有永远的收获。

正是我经常发出的一点感慨:大地在,山河在,永远的乡野在,这给人以永远的信心。

一幢四库庐

林鹏先生14岁离开家乡参加抗日,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后来转业到地方,在我们山西工作。但他和家山故里的联系不曾断裂,退休赋闲之后,这种联系更加紧密。

前几年,我刚刚认识林鹏不久,一次大家聚会餐饮,林先生给大家隆重推荐了他们村里来的李和平。李和平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但林先生正色介绍说:这是一个读书人。李和平本来谦虚好学,加之受林先生影响,“古之学者为己”,只是为着提高充实自我、读书明理,积年苦读四书五经,多有心得。怪不得劈面看去,李先生蕴藉内敛,文质彬彬。

质言之,在我们曾经的乡野,遍地都是这样的耕读传家的农民。我们的民族,曾经是一个广被深厚文明教化的民族。权力意志的下行,革命话语的强势覆盖,传统乡野的内在文明建构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林先生的存在,李和平先生的存在,我以为绝不仅仅是南管头的幸运。我宁愿认为:这是我们的传统文明强韧存在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证明。

从纪念碑坐落的山冈下来,李和平带我们一行去了林先生家的坟地。林鹏本名张德臣,这儿自然叫张家老坟。跨过小河,在一座古柏森森的土冈之前,林先生以上几代先人的坟茔昭穆排列,坟茔上首立后土碑的地方,立有林先生亲笔撰书碑文的一块碑刻。狂草大圣此时撰写的是楷书,书法隽秀严正,碑文明白晓畅。历次运动,到处都有过几番几次的摊坟灭墓,但愿这样的极度伤害民族心理的运动是“永远的结束了”。

与林鹏先生相濡以沫挚爱一生的伴侣,李忠葆女士,几年前不幸辞世。按她的遗愿,李女士的遗骨掩埋在了张家祖坟。生死相依,此情此景感人至深。“仁者二人也,二人者夫妇也。”仁哉,仁哉!

林先生在文章中屡屡忆及的故居老院,已经破败。故居在村子北边,一道深巷尽端,是坐西向东的一座传统四合院。祖母的呵护、母亲的笑容,永远温暖着童年的记忆。在老院近边,林先生和孩子们前些年起造了一座新居。院子当央有个歇凉亭子,亭子前面藤萝架上,葫芦悬坠,足可观赏;院墙东壁,石刻排列镶嵌,是石工雕刻的林鹏历年诗作的草书,更其令人伫足流连。

但尤为值得一说的,是在院落的后部,五大开间的上房,是林先生特意建起的“四库书屋”。《四库全书》,是荟萃中华传统典籍的国宝。规模浩大,正是汗牛充栋。放眼整个中国,有几个私人购买的例子呢?林先生购得《四库全书》,运回了老家南管头。村里干部群众异口同声说,四库书屋对全村所有人开放,特别是放任学龄儿童随便翻看。就此,我问过林先生,林先生只是说:

要让孩子们知道有这样一部书。知道不知道、见过没见过,一定是不一样的。

建了四库书屋,林先生曾有诗作一首:

顺水东山下,祖辈小茅屋。

出个读书人,偷看未烧书。

诗书百家语,秦皇不准读。

呜呼垂垂老,又建四库庐。

秦始皇们要烧的书,恰恰正是读书士子们要看的书。士君子誓死捍卫的文化与帝王文化势不两立,你死我活,构成了两千年来的人文历史主干。

士君子们创建的先秦典籍,焚而不灭。民间有志者学而教之、宝而藏之。学术从来在民间。一幢四库庐,成为“学术在民间”的一个当代证据。

在林鹏先生家乡探访两日,看到似曾相识的山水,体验熟悉亲切的民风,有所感触,心底涌出一些雅韵的句子。或多少传达一点当时心绪,不敢称诗。形诸文字,就教于大方之家。

山村

群峰环峙上摩天,

众鸟归飞伴炊烟。

何事惹动心头热,

依稀梦里见家山。

野望

郎山参天入眼近,

徐水自古绕村流。

山风不解朝中事,

遍吹柿林红满秋。

集市

村头集市喧闹早,

鸡鸣犬吠向午天。

山乡景色如画里,

古风氤氲几多年。

一方御射碑

说到林鹏和家乡的故事,不能不提及发现御射碑的重大事件。这件事,简直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传奇。

魏碑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性无须多言。御射碑的书法则是魏碑中的上乘之作。郦道元著名的《水经注》,曾郑重地提到过御射碑。所谓御射碑,记录北魏太武帝东巡,回銮首都平城(今大同)途经河北易县山地,于路径迷茫时刻射箭探路的事迹。一千多年之后,在日寇侵略我华北的“七七事变”前的1936年,御射碑实物,由当时故宫博物院古物研究馆馆长徐鸿宝发现。1987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民国学人施蛰存所著《水经注碑录》,附有御射碑拓片图版。

1997年,林鹏先生见到此书。这一年,林鹏虚龄七十,早已是名满天下的书法家。博览群书的林鹏,见到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碑帖鉴定》上说:御射碑“现存易县南管头村”。林鹏先生激动万分:我就是易县南管头村的人啊!

于是,林先生存了一份珍重心思,一定要争取找到御射碑。几次回乡寻访搜求,托付村中子侄,专访村社七八十岁的老人。前后下了几年功夫,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无价之宝御射碑。

御射碑1937年的拓本,还是整石;老者回忆,1938年战乱年头,碑石断为两截;其中的下半截,被乡民砌作村中一口水井的井沿,上半截则在1939年发大水被淤埋土中。

关于1939年狼牙山一带发大水,村中老辈人的记忆口述活龙活现。林先生的大公子林源,此次专门陪同我们回的南管头。在张家老院,林源转述他一位三爷爷的当年记忆:那一夜,山里下了大雨,村人没想到会有那么大的洪水。晚饭后,家人坐在西屋上房炕头闲聊,有月光从窗棂和门缝间隙射进来。突然是谁最先发现,大家的鞋子在地下来回游动,原来山洪倾泻而下,徐水河越过堤岸,漫上了村里来。三爷爷扑到院里,院里的水已经齐腰深。

根据老者记忆,御射碑原先立在上游村庄北管头,距南管头约三华里之遥。就是这次发大水,御射碑被山洪冲下,漂移到南管头。现在弄清楚了:石碑的下半截,被村人凿井时砌做了井沿;上半截,则淤埋在一处院子的地基之下。水井如今弃而不用,残碑可以挖出;至于下半截,挖掘多有不便。林先生认为:知道宝物尚在就好,埋在地下更保险。

请出做了井沿的那块残碑,林先生觉得应该向它焚香叩首。御射碑有说不出的灵异,诚如林先生所言:“高级文物是有神灵佑护的”,“宝刻有神,战乱知藏”。天下大乱,它自己能够及时藏匿起来。不然,除了战乱,就是数不清的政治运动,御射碑何以能够存身哪?

快马加鞭回到故乡,亲眼见到宝物御射碑的当晚,林先生心潮澎湃,肃立碑前,默默地虔诚祈祷。第二天整理祷词写出,是为《御射碑残石祝词》:

太武张狂,羽矢鹰扬。

当年胜迹,贞珉文章。

郎山脚下,顺水之旁。

宝刻有神,战乱知藏。

残石重光,太平永康。

赐福吾家,赐福吾乡。

御射碑残石重光,是一个书法史上的奇迹。

我觉得,这甚至是一个象征。华夏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上,几度遭受摧折破坏,几近灭绝;然而她总能劫后余生、存而不灭,总是焕发出复兴再生的无比强韧的生命力。

为恭贺御射碑重见天日,不揣冒昧,作《御碑行》歌颂之。

御碑行

太武御宇何张狂,东巡回銮路彷徨。

弯弓一射开山径,鸣镝破空如鹰扬。

史官著文记盛举,铁笔刻石立山冈。

天意留得魏碑在,当时笔力破洪荒。

水经一注声名大,记取御碑方位详。

忽忽千载一瞬过,倭寇渡海犯吾邦。

宝刻如有神灵助,巧借山洪遁地藏。

从此不见星月日,湮没荒土何由识?

虽有拓片存册简,难觅真迹人叹息。

管头古村风水奇,张家生的一男儿。

小字德臣号林鹏,读书识字竟成名。

更有绝艺惊天下,狂草当年上巅峰。

遍观古籍多心得,典籍又见御碑刻。

宝物原在吾乡里,何由使之见天日?

人心天意两相恰,一朝探知古井壁。

焚香动土掘而出,今人乍见古时物。

沐浴再拜欲狂呼,癫狂大叫舞手足。

如痴如醉复如梦,此情此景谁与共?

狼山寂寂耸天幕,徐水淙淙东流去。

文脉方如水流长,千载残石会重光。

斯地斯人得斯碑,传奇何必尽他乡?

帝王勋业犹粪土,士子情怀高千古。

吾师平生多坎坷,孜孜矻矻耐磋磨。

历数建树几崔巍,千古一快御射碑!

公元2014年11月26日

猜你喜欢
狼牙山林先生
邻居林先生
邻居林先生
美丽河北之狼牙山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语文(S)版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用色彩抒写生命——从靳之林先生的两幅油画谈起
邂逅西泠名家倪伟林先生
巍巍狼牙山传承红色颂
峥嵘岁月——狼牙山五勇士
“狼牙山五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