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齐桓公改革

2015-01-07 07:43李雅闻
卷宗 2015年12期
关键词:齐桓公改革

李雅闻

摘 要:本文考察了大量有关齐桓公改革的史料记载,对于齐桓公改革前的齐国,齐桓公改革的民政、军制、选官、经济、外交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通过对史料记载的分析,探讨与思考了齐桓公改革对其霸业的影响,介绍了齐桓公如何通过改革登上了春秋的首位霸主。

关键词:齐桓公;改革;霸业

1 齐桓公改革之前的齐国

(一)齐国概况

姜姓齐国,是春秋时代我国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在地理上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位于今山东省东北部,频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史记》称齐国“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齐国自开国以来就十分注重经济发展,早在太公时期就认识到要“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这样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开明的经济政策,也为齐国后来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太公到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所以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在政治文化上,齐国既不像鲁国一样囿于宗法制,而是合理地结合集权制和宗法制的,“因其俗,简其礼”,为政简而不苛,平易待民。

著名历史学家童书业教授在《春秋史》中评价齐国“春秋初期,齐国凭借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开明的政事一跃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富庶的国家之一。但在那时齐国虽富庶势力却不强大。在齐国周围有着大大小小的少数民族,而在齐国的南面是鲁国,国力较强,在春秋初期有着与齐争霸之势。”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导致了齐国后来与各诸侯国的关系时而分时而和,关系复杂。

(二)齐桓公称霸前的列国形势

在齐桓公称霸之前,春秋时代的第一强国本是位于中原地区核心的郑国,郑国的君主郑庄公凭借着雄才大略,在列国当中脱颖而出。而此时的齐国,则主动与之结盟,并注意缓和列国之间的矛盾。“是齐僖有平三国之举,隐为盟主矣。” 齐僖公主持了多国会盟有功于世,并使中原停止了战争,在诸侯国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得到了列国的敬佩与赞扬,齐国的地位在诸侯国中得以提高。虽然在此期间,齐国的征伐战争频繁,但由于均发生在齐国本土以外,故对于齐国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没有较大影响,反而提升了其威望。因此齐国得以持续发展,使得经济日益繁荣,国家日益强盛,为之后的称霸奠定了积极的历史传统。从而能够在郑庄公死后,郑国发生内乱,列国之间缺少霸主之时,取代了郑国的地位。

2 齐桓公改革的措施

(一)民政方面的改革

为了有效控制全国居民,管仲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理论,“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它将民众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集团。这种方法要求土农工商世任其事,各安其业,专心发展,互不干扰,使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其事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社会分工进一步明晰化和制度化,使它们各司其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客观存在和人们关于分工、分业的观念。这套社会管理体系十分科学,成为其后各个朝代的范本,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管仲在齊桓公的支持下,重新划分了行政区域为二十一个乡,按照人口的职业划定固定的地域,把国家大体上分为三部分,划定界域,作为士工商地区。“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参国起案,以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进行改革,有利于更好地统治全国管理地方,为国家安全与地方上的治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野”的不同情况,分别建立起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各级地方官吏由国君进行任免,对国君负责。“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同时又设立五位政长监察五大夫,“各使治一属焉;立五正,各使听一属焉。是故正之政听属,牧政听县,下政听乡。”这样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治理和决策的失误。

三其国五其鄙的行政体制的改革成功建立了正、属、乡、县、卒和邑上下统属的官僚行政机构,这样的改革使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而权力则掌握在国君手中,提高了国君的地位,稳定了社会秩序。

(二)军制方面的改革

管仲在军事方面对旧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时国情与社会形势加入新内容。“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对旧法进行检查,有利于国家富强发展的规定加以完善,将不利于国家的规定进行摒弃,从而使法令更加完善与规范。

其次,齐国又利用天然形成的地缘、血缘关系,增强军队内在的凝聚力。借助强有力的行政和军队的组织纽带,增加了军队的组织性。“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由地域和居住的环境按每户进行划分提高军队战斗力以及协作力,军队规模更加庞大。“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

此外,齐国还通过减轻对罪犯惩罚而采用以武器代之的方法补充了齐国军队的装备和兵源“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以鞼盾一戟,小罪谪以金分,宥间罪。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欘,试诸壤土。”为齐国军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选官方面的改革

齐国在选官方面新设立的了上记制度三选制度。上记是指每年正月由齐桓公亲自听问,令五属大夫汇报工作、推荐人才的制度。比之“三选”,“上记”的时间是固定的。“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且选,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之。”而通过乡长推荐,官长选拔,国君亲自面试等三道程序确定录用是否,则称为三选。“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升以为上卿之赞。谓之三选。国子、高子退而修乡。”

三选和上记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拓宽了选官的途径,能够更好的选取人才,提高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避免了人才的埋没,不使人才对国家失去信心,使其物尽其用,人尽其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并且形成了“民皆勉为善”的社会风尚,使齐国政局面貌一新,并使齐国国力进一步提高。

(四)经济方面的改革

齐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土地制度开始,首先打破了传统的井田制,实行了授田制。《国语》记载“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瑾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井田制按人征税,如今改为按地征税,而“相地而衰征”是针对土地占有的变化,不管“公田”、 “私田”,一律按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税, “相地而衰征”的改革导致了土地国有制度向土地私有制度的转化。这是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土地的私有化,使农民意识到土地的多寡直接关系家庭收入的多少,这必然刺激他们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齐国的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使国家的农业税源大大增加,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

盐对于人民来说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所以社会需求广泛,获利丰厚,是关乎国家民生的大计。因此管仲十分重视对盐资源的管理:“请以令粜之梁、赵、宋、卫、濮阳,彼尽馈食之也。国无盐则肿,守圉之国,用盐独甚。” 管仲主张实行官山海和盐铁专卖的制度。提出对盐铁等经济事业由私人参与变为国家专营。实行盐铁国家专营,不仅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收入,增加国家经济实力,而且也是管理调控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桓公曰:“然则吾何以为国?”管子对曰:“唯官山海为可耳。”所谓“盐铁专卖”,不是将盐铁的生产全部收归官府经营,而是人民依然有生产的权利,只是产品不能私自出售,而由官府收购,统一运转调剂销售。这一措施改变了国家产业结构,促进商业发展,增加了国家的收入,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

此外,管仲在经济上还实行了所谓“轻重之术”,轻重之术,在重视农业、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基础上,主张通过商品经济来富国、强国,提出了国家通过货币、商品的“轻重”关系来 调控经济的理论。所谓“君章之以物则物重,不章以物则物轻;守之以物则物重,不守以物则物轻。”管仲这种通过经济手段,起到打击周边大国,稳固本国经济的作法,在当时对齐国的富强起到重要作用。

3 齐桓公改革对其霸业的影响

(一)齐桓公改革为其霸业奠定了内政基础

齐桓公的改革对其霸业造成了重大的积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内政和军事两个方面,就前一个方面而言,首先,在用人上齐桓公任用了一批贤臣,如管仲、鲍叔牙、隰朋、高傒等,这些贤臣得以从多个方面参与国家治理,上书良策,促进了齐国的发展,为齐国的强盛与霸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在这些人中,功劳最大的便是管仲,《史记》称赞他“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足见以管仲为代表的群臣对齐国霸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其次,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在全国范围内制定了层级严密的地方管理体系,从基层的邑到最高的五属,各有自己的分工。而每属又设一个大夫,因此桓公只需在正月时听取五属大夫的工作汇报,便可掌握各地的概况,有利于齐桓公更好地控制地方区域,从而达到“各保治尔所”的目的,使各地政务传达、贤才举荐变得井井有条。而地方管理体系的完善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在这样的体系中,政令“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使齐国在内部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从而有能力走上称霸之路。

此外,桓公通过实行“相地而哀征” “设轻重鱼盐之利”等措施,促进了农业、渔盐业等生产部门的发展,齐国的生产力水平也因此大大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经济与物质基础。这为齐国频繁的军事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而实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局面 。

(二)齐桓公的军事霸业

在军事上,齐桓公采取了与治理地方相类似的手段,以轨、里、连、乡、帅为单位逐级整合军事力量,最终形成最高的三军,并分别由桓公、国子和高子统帅。“春以葎振旅,秋以狝治兵。”通过不断演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组织性。并在这种“保甲制度”下,不允许人民随意迁徙,用以稳定兵源。除此之外,他还出台了以兵器来赎罪的法令,保证了武器的充足供应。而这样一支由训练有素的士兵和来源充足的武器所组成的精良军队正是齐的军事基础,在齐国为建立霸业而发动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鲁庄公九年至十五年,齐国通过武力进攻和外交手段,与邻国亲近,团结中原的友好势力,在公元前679年,“诸侯会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到了鲁庄公十五年至鲁僖公四年,齐国又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讨伐侵犯燕国的山戎,不仅使燕国对齐感激不尽,更是借此提高了自己在诸侯间的威望与地位,此事后,“诸侯闻之,皆从齐”。齐国平定北方的山戎后,齐桓公又开始对付南方的强楚。在鲁僖公四年至十七年,尽管当时周王室衰微,但齐仍能打着“尊王”的旗号,打击那些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国家,尤其是遏制楚国的势力,从而维护自己的地位,并且因此获得周王所赐“候伯”之命,代天子统领诸侯。

这样,通过一系列改革,齐国凭借着有序完善的国家行政体系,富足的经济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大国惭愧,小国附协。

4 结语

齐桓公在管仲人的协助之下,通过推行包括民政、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使齐国由一个国力并非首屈一指的国家逐步走向富强,自己也成为春秋霸主。而他的诸多改革措施也被后世所效法,成为所谓“霸道”的楷模。我国当前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汲取包括历史上包括齐桓公在内的改革经验,也极有可能对我国的改革事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成果。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三十二卷齐太公世家第二第一四八零到一四八一页。

2.童书业:《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38页到139页。

3.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页。

4.邬国义,胡果文,李晓路:《国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84-207页。

5.黎翔鳳:《管子校注》卷23《轻重甲第八十》,梁连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423、1404页。

6.黎翔凤:《管子校注》卷22《海王第七十二》,梁连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46页。

7.司马迁:《史记》卷62《管晏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31-2132页。

8.司马迁:《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78-1488页。

猜你喜欢
齐桓公改革
见识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论齐桓公的「尊周而亲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