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重构的路径探索

2015-01-07 09:50孟媛李志勇柴鹏
卷宗 2015年12期

孟媛 李志勇 柴鹏

摘 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同时,我们的道德建设也要紧跟改革的步伐,在内容上既要反应时代的要求,也要体现人民的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说:“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的成就。”道德是社会人民大众公认的善恶标准和价值尺度,但如今道德现状让人堪忧,出现了道德缺失、信仰缺失,道德失德,道德绑架等现象,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急需道德重构。

关键词:社会道德;道德重构;路径

Abstract: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Social morality should follow the pace of reform, in the contents of bo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but also refl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Xi jin ping, general secretary in Henan, said: “efforting to w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and success by Social morality ,the moral is the social peoples recognition of good and evil standards and value standard, but now the moral situation is worrying,the lack of faith, the lack of moral, moral kidnapping and other phenomena, so tha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n lead to reconstruction social morality.

Key words:Social morality ; Moral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1 道德缺失現象举例

社会道德规定着人们生活所遵守的准则,引领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是人们做出行为判断的标准与参照。在国家各方面踊跃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展却不是那么让人乐观,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救死扶伤、见义勇为本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社会成员的道德义务,但事实上大部分人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并没有履行这种义务,反而视而不见。

案列一:扶不扶老人社会现象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这样的话题“关于老人摔倒后扶不扶的问题”及“应不应该先拍照后扶”。这是当代社会道德亟待填补的鸿沟,也成为人们心中犹豫与焦虑的社会问题。扶的话,害怕被讹上,不扶的话,有违自己内心的良知呼唤,更有违社会道德规范。这就使原本再简单不过的助人之行,成为了人们内心深思、犹豫不决的一道难题,也成为了令人尴尬的问题。

案例二:游客不雅行为屡见

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对青年情侣御花园坤宁门北侧的一口铜缸上刻画了一个心形图案,图中还有两个人的名字。再者,关于泰国曼谷珠宝展的盗窃案,泰国警方在中国女游客的大肠内取出价值200万元人民币的6克拉钻石。还有一名中国男子在富士山爬树拍照,在禁烟区吸烟接随之将烟头扔进山林里等等。据外国人说:“对于中国游客的举止行为礼仪不敢恭维。”看到些我们应深刻反思这种失德行为。

案列三:闯祸“熊孩子”不必追究

近日,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在星巴克店内当众大便,而家长任由孩子换了几个地方折腾;在深航南京飞往广州的航班上,家长带小孩在后舱大便,空姐问缘由,家长理直气壮地抱怨:“厕所太小,挤不进去三个人。”在许多公众场合,我们都看到这样一群父母,面对自己孩子的不良、不文明行为,不仅不去制止,反而“添砖加瓦”,又是甚至指责他人失误,不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更甚者是有的网友声称:“他们仅仅是个孩子,应该原谅他们。……”

各种“碰瓷”事件、讹人事件的发生导致人们出于自保而不敢去扶摔倒的老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顿时消失,冷漠无情在人与人之间蔓延。人们出于自保而不去好善乐施,看似合情合理,仔细深思却是错误的。在者,人们的道德评价的标准出现偏差,认为小孩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被原谅的。

2 道德失德原因分析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从“六艺”教育,孔子的“文、行、忠、信”到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德语为首,全面发展”。可知中国德育教育比较重视。可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令人发耻,信任缺失,道德失德的现象?

(一)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下降

1.个别人道德素质下降

在扶老人问题中,被救者思想道德素质的下降主要表现为个别被救助者恶意诬陷救助人。有些好心人在救助跌倒老人后,没有得到摔倒老人的感谢,反而被老人讹诈,索要医疗赔偿费用。如:最有影响的是南京的“彭宇案”,彭宇扶起跌倒老人徐寿兰 ,并将其送往医院,但老人一直宣称是彭宇撞倒了自己,法院最终判决彭宇支付医药费的40 %也就是45000元。人们在扶老人时,有了顾虑,即肩负着摔倒老人恶意讹诈的危险。干脆遇见摔倒老人不去扶他,何必给自己惹事端呢,这成为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是个别讹人者所造成的恶劣后果。另外,在社会存在着乞丐集团是道德素质下降的突出表现。个别人道德素质的下降导致人们对善行存在质疑。

2.学校家长对道德的忽视

在社会功利色彩不断增长的同时,学生成绩的高低好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伴随而来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下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未能得到充分提高和重视。再者,现在的家长因家中只有一两个孩子,孩子成为他们的心头宝,以孩子为中心,打不得,骂不得,因孩子小而不教育的行为屡见不鲜。他们忽视了教育从小抓,忽视了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是潜移默化的。另外,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脱节的问题。学生在繁重的作业压力下,没有时间去参加道德的实践活动,只是理论上的学习。同时,思想道德教育教材本身也有脱节问题,与社会实践不匹配,脱离生活实际,教材内容还是老套的传统故事。

3.市场经济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求利心理通过利益这个杠杆被激发起来,在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同时也给人们的道德观带来负面效应。同时市场经济制度塑造的人是经济人,就是指在做事情时要计算付出与收益,尤其从金钱方面来计算,收益要尽可能大于付出。在经济人看来,扶老人是得不偿失的。假设老人不讹诈,最多受到一句表扬或感谢,没有经济上的收益。假设老人讹诈,则显然损失惨重。无论是哪种情况,在经济人看来,扶老人都是不值得的,不会有任何的收益,反而存在损失金钱的危险。再者社会对各种事物的道德评价不再单一和统一,使得有些人在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困惑明显增多。 “等价交换,追求最大化的私利”等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被不同范围和不同程度地移植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一切从利益出发。有钱人成为众人的膜拜,他们享受着比道德崇高者更高的崇拜。

(二)信任缺失,道德自觉性降低

1.陌生人圈子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网络的迅速普及带动了社会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导致我国社会从传统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从不开放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型,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危机增强。城市中的这种状况极为明显,人们相互间的陌生程度大幅度提高。传统的信任关系是建立在血缘、亲缘、地缘的基础上的,这些因素对人们交际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传统中国熟人认为,亲近就产生依赖,自己人最牢靠、最可信,而陌生人是不可信的。在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们的活动范围和人际交往圈只限于一个村或是一个镇,最大不过县,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信任,生活在自己的人际交往圈里,基本上接触不到陌生人。而在当今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增强了社会信任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活动流动领域扩大,不仅仅局限在某个小地方,接触的陌生人更多,社会流通速度加快,社会交往互动流通的持续时间减少,于是产生了不信任;交往方式多样化,尤其是网络的发展,让人们交往更方便,但交往的匿名性和易变性增强,网络诈骗等行为增加了人们对陌生人的提防和不信任。

2.媒体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网络可以做到瞬间转发,立马占据生活,当事人可能会遭遇人肉搜索、网络恐吓,给人们心里带来一定的负作用。网络媒体干预人们的道德评价标准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干预了司法的实施。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对新闻记者给出一个经典话语:“假如国家像条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桥头的瞭望者。”【1】新闻记者的报道可以引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反应,但同时由于报道的偏失或报道的侧重点不同,也可能造成社会的恐慌、信任的缺失以及冷漠的蔓延。所以媒体提供的信息有时会成为人民大众行事的行为准则。再者一些网友打着道德的旗帜在网上进行道德评判和道德义愤,如,对于“熊孩子”事件网友进行直觉式的评判,给出建议,造成了舆论压力,干扰了正常处罚程序,一些工作人眼认为他们的工作受到道德绑架。种种负面新闻造成大众的恐慌、不信任的增强。

(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郑州市在2008年7月2号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审议了《郑州市城市公共交通(草案)》,其中规定:乘客应主动让位给老人、妇女等特殊乘客。不履行义务时驾驶员、乘务员可以拒绝其乘坐,并且城市公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乘客处以50元罰款。【2】地方人大颁布的《条例》是属于法规的一种,用法规的形式赋予老人、妇女坐下的权利,这是值得赞许的。但该草案剥夺了不让座者乘车、买票有座的权利。让座并不是每个公民必须要求的义务,它不具备强制性,它属于道德范畴,却用法律强制实施,违背了维护人民权利的原则,它是不合法的规定。

我国法律法规中对于网友的人肉搜索,网络恐吓,网络上的煽风点火、起哄,并没有做出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重构的路径

一个人的气质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之分,相反的,道德不仅有对错之分,还有好坏之分。有道德没道德,道德高与道德低为衡量一个人的基本准则没有道德的人常常被我们称之为坏人,并为大家不齿,所以道德本身带有极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命运。【3】如今面对道德滑坡我们应重构道德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提高公民道德教育

1.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开展深入持久的道德教育活动,深刻阐明道德教育的意义,使之人人皆知。落实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普及道德知识,培养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文明素养。要从生活中的每一次善行做起,从自我的反思成长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将道德准则和规范落到实处。另外,个人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对于网络中起哄行为提高辨别能力。道德修养就是在各种道德观念碰撞中,自己跟自己“做斗争”。只有提高这种自己跟自己作斗争的自觉性,人们的道德水平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2.学校家长重视道德教育

家长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无法复制的。所以家长要从一点一滴、从小事教育引导孩子,使其用正确的方式看问题,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再者,每个人能够接受系统的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地方就是学校,因此提高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必须重视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应该:第一,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第二,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上,可以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如朗诵、实践模拟、角色互换等等,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领悟到什么样的人是一个高尚道德的人。第三,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多介绍一些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榜样,使学生感到道德模范很贴近自己,从而向他学习,提高道德境界。

3.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市场经济导致一些人利字当先,不管他人的合法权益是否遭到破坏,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完善保障机制不仅包括建立了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打消故意诬陷他人的念头,顾及到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包括完善对媒体的管理体制,媒体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应该对传播不实无根据的消息的媒体,追究法律责任 ,还有用法律作为准绳,来判断网民的行为是否符合要求。这样可以促使个人保持清晰的道德判断,以防出现爱屋及乌,随大流,明知不对的事却不挺身而出制止。

(二)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1.提高主流文化的影响

力量是无限的,榜样是模范的。树立道德标杆,发挥模范先进人物的先锋作用。道德模范是当代主流文化。在实际生活中,一个符合标准的道德楷模,对我们社会道德重构的修复不可忽视。助人为乐,善意提醒,遵守公约等这些行为尽管不足以改变大千社会,但若我们每个人可以从楷模身上,找回属于自己的真善美,不断完善自己,那么我们道德滑坡现象将会回暖,道德重构项目将会成功【4】。一个人道德的高低不在于他对远在天边的突发事件及偶然事件的关注程度,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当下主流文化,及如何对待身旁所闻所见的真实存在的事件的态度。所以说人民大众自发地践行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2.提高媒体社会责任感

网络时代可以瞬间聚集很多人,并在瞬间转发传播消息甚至是不实消息。因此媒体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考虑到社会的主流文化,公众心理及媒体记者要掌握好事件之间的度,提高其质量。以防造成“视线模糊”现象,从而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不信任,人们根据媒体报道只看到一些片面现象,导致以偏概全将负面现象夸大化。媒体要发扬民族精神的先进典型,特别是来自一线和平凡岗位先进人物,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让千万大众了解什么是优秀,什么是先进,并自觉的跟着学,跟着做。提高道德自觉性。就像,对于在故宫文物上刻字的现象,爬树拍照现象将不会出现。

(三)完善法律規范司法

不要习惯用道德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考虑法律。把法律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的《拉玛利亚好人法》、加拿大的《魁北克人权宪章》都规定实施救助的人不论其意图在救助时造成了需要救助的人一定伤害,这种情况不追究施救者的责任。意大利法律就规定,对于见义不助者处以最高1年的有期徒刑。新加坡的法律是十分重视好心人的权益的,基于这样的立足点,也有类似意大利法律的规定:假设事后诬陷施救人,被救的人必须自愿向救助者赔礼道歉。【5】我国也可以从保护施救者的合法权益和惩罚污蔑者两方面完善相关法律,使得施救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需要救助的人得到援助之手,恶意诬赖者得到严厉的惩罚,从而使扶不扶老人不再是人们心中的犹豫。也可利用法律提高道德自觉性。再者司法部门应在不超越法律规定得情况下去运用法律,在双方自愿的前提,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在是非明晰的情况下,再运用调解的方法。【6】

提高自觉性后,人们信任度增强,“扶不扶”不再是问题,游客的不良行为不再出现,人们之间的猜疑顾虑已解除,社会更加和谐。

4 结语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也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所以要对道德进行重新构建,以防失德现象再次发生,我们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文化、中国道德素养、中国精神。

参考文献

[1]梁宏达.老人扶还是不扶[DB/OL],http://www.iqiyi.com/v_19rrhu5hg0.html,2014-05-05

[2]刘刚.法规绑架道德,解决不了道德危机[J].年轻人2015(09):26-27

[3]刘刚.道德绑架下的我们,该何去何从[J].年轻人2015(09):23-24

[4]刘刚.中国人的公德与私德[J].年轻人2015(09):27-29

[5]看国外如何解决“扶不扶”难题[DB/OL],http://www.tdcm.cn/news/jrht/454532.shtml,2015-02-06

[6]张文显.《法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