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主席重要论述为指针推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5-01-08 14:49庞连兴
国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动员军民国防

庞连兴

习主席强调指出:“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既要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军队要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自觉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地方要注重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自觉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1习主席的重要指示,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指针。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主席的重要论述,积极推进国防动员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国防动员军民融合的重大意义

国防动员是国家战略行为。国防动员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关联经济和国防,涉及军队和地方,兼容平时和战时,是宏观战略的创新。对于这样的大问题,以往尽管也强调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但由于客观上存在着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基础、两套体系,导致军、民界限分明,甚至还存在国防动员就是地方为军队“帮忙”“补缺”的肤浅认识。突破这种认识局限,需要大视野、高站位。

要站在辩证唯物论高度来认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新篇章,是管长远的科学方法。“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2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说其对立,即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国防建设占用资源越多,就会对经济建设产生“挤出效应”;反之,经济建设占用资源越多,也会造成国防建设“短板”。说其统一,即一个代表国家安全利益,一个代表国家发展利益,两者共同构成国家根本利益。只有把两者统一于国家根本利益中,才能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如何把两者由“互挤”变“互济”,答案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就抓住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辩证统一的本质,是以新的共赢举措推动两者良性互动,限制其对立性,强化其统一性,以实现同步、均衡、协调发展。因此,要用融合发展新思维,破除国防动员建设中存在的观念藩篱和认识局限,运用对立统一法则,冲开形而上学羁绊。

要站在人民战争思想高度来认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既是对人民战争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人民战争思想的核心。军民融合,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都是把“兵”和“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壮大起来,进而有力有效应对各种挑战,这是人民战争思想在新时代的新体现。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发生新变化,人民参加和支援战争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使前方与后方、军与民的界限不再分明。外军提出的“五环打击理论”,其中三个环都是经济民用目标。这说明,人民群众离战场更近,经济和民生目标面临的威胁更直接,自我防护任务更重。而现代战争体现出的国力较量、体系对抗、技术密集、节奏加快等特点,说明国防力对经济力的依赖更强,对平时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蓄积战争潜力并能快速进行平战转换的要求更迫切。军民融合发展,就是针对现代战争新形态、新特点,从形式到内容,对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人民战争战略,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结晶。这一创造性思考的核心要求,就是变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基础为一个基础,变两个体系为一个体系,提高相关门类军民兼容性,确保平时发展并准备“好”,战时动员且转换“快”。要以居安思危的战略清醒,深刻认识新形势下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本质要求和表现形式,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基本实现途径。

二、目前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指引下,国防动员建设改革步伐加快。但用打胜仗的标准来衡量,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不强。深化拓展军事斗争国防动员准备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客观上要求国防动员军民融合由经验到科学,由粗放到集约,由局部到整体发展。这样的发展需要统筹谋划,全面安排,协调推进。目前,尚未完全做到把国防动员各子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对待,从五年发展规划制定到年度工作安排,基本是各干各的,互不兼容,很少照应。各子系统内部缺少交集,外延互不搭界,导致资源配置效益不高,成果难以共享,综合保障能力不强。

二是缺乏明确的需求牵引和目标导向。需求是人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融合发展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国防和经济领域相关门类主体的融合,是优势集成与互补,目的是实现国防领域民用效应最大化和经济领域国防效应最大化。若要双方“一拍即合”,必须把需求搞准确。目前,这方面的概念相对模糊,到底国防系统要经济部门释放哪些支持,经济部门要国防系统释放哪些需求;当前是什么,长期有哪些,基本上还是各部门摸索前进,两个需求主体自觉性都不够高,还没有碰撞出具有明确指向的“火花”。当前存在的基础设施兼容性不强、市场配置与战场配置不相适应,相关产品军标、民标两套体系等问题,都是对接不到位的表现。

三是领域拓展不够深广。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国防动员准备,必须注重新型作战力量动员。这些新型作战力量往往也是经济建设领域的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人才,客观上需要通过动员予以扶持,通过融合促进发展。目前,我们恰恰在产业动员、科技动员、信息动员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动员不够具体,融合式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效益尚未充分显现。

四是结构性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国防动员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平行运作这一结构性问题。军民融合发展,本义就是实现军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目前,动员、应急两套体系虽各有建树,局部也在探索结合,但组织指挥体系、规划计划体系、预案方案体系、资源利用体系、救援力量体系,客观上存在着分立分散问题,强调个性多,突出共性少,导致两方面能力都不够强,迫切需要纳入军民融合范畴实施体制对接、资源融合和制度衔接。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是宏观战略层面的理论创新,也是具体实施层面的重大改革,要按照习主席的要求,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

一是加强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战略规划。习主席指出:“改革推进到现在,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3国防动员领域军民融合,涉及范围广、周期长,需要调整的关系多且复杂,必须做出科学规划和部署,为国防动员各子系统提供遵循和依据。着力强化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在战略统筹和战略规划方面的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落实领导和协调责任。突出战略规划的关键环节,在明确指导思想、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大力筹划好国防动员各子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门类的对应衔接,如经济动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动员与科技创新、人防动员与城市基础设施筹划、交通战备动员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对应关系,确保融合方法抓手实在、蓝图路径明晰。着力统筹好军需与民用的关系。按照既基于军又益于民的原则,着眼标准通用、产品共需、设施共享、效益互济,实施军需民用整合、融合。这方面,国际上既有成功做法,也有深刻教训。比如,前苏联未能正确处理好“大炮”与“面包”的关系,国民经济过度重工业化和军事化,导致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严重失衡,民生供给短缺,加上其他原因,国家最终解体。美国在处理军需与民用关系上就比较成功,其“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都是军民融合的成功范例,既加强了国防建设,又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国家核心竞争力。资料统计,在发达国家,军民两用技术重合率达80%以上。在我国,许多民用技术成果具有很高的军用价值,许多军用技术也有很高的民用价值,需要深入融合和彼此增益。着力统筹好国防动员体系内各子系统的关系。要针对目前存在的自成体系、分散发展等问题,统一规划、协调推进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国防教育等工作,通过融合,进一步增强国防动员的整体性、计划性和各子系统的配合性,促进其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需求牵引规律对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主导作用。需求是建设的依据和发展的动力。一直以来,国防动员领域对抓“需求”比较看重,在工作职责、程序、关系等方面,形成了“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格局,但也存在研究不深、对接不畅等问题。因此,要改革完善需求主体。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既然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双向融合、双向给予,需求主体就应由军队一方变为军地双方。只有把两方面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实现双赢互利的需求内容和发展目标,方可融得深入、融出效益。要改革完善实现主体。由于需求主体和融合内容发生变化,实现主体也应随之变化,由政府抓落实变为军地双方共同抓落实,以形成更大的融合力量。要加强国动委综合办公室在需求管理方面的作用。综合办公室的职能应由日常沟通协调提升到需求管理,牵头抓好需求论证、运行控制、资源调配、绩效评价等工作。当前,应结合“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开展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需求研究和课题攻关,循序研究国防动员各要素、各子系统任务空间边界范围,系统分析各要素、各子系统的个性需求、共性需求及其相互关系,推进个性需求形成拳头,共性需求兼容互济,逐步实现国防动员建设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三是在融合发展战略框架中正确处理应战应急关系。习主席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指示,为解决目前存在的国防动员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分立、力量分散、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打开了机会之窗,点亮了指路明灯。必须下决心突破思想上、体制上、工作方式上的各种羁绊,推进两者融合,让两种资源变散为整、力量变分为聚、发展集约高效。所谓融合,乃性质、取向为近者最易相融。比如,动员与应急,二者相近,就应促其融合。因此,要推进领导体制有效对接,建立联席会议、信息通报、干部双向兼职制度,实现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有机衔接。要推进资源体系整合,建立应战应急兼容的指挥网络平台,实施国防动员专业队伍与突发事件应急专业力量一体组训、相机使用,应战应急基础设施一体建设、综合保障。要推进预案方案衔接配套,使应战预案有应急任务,应急预案有应战内容,训练演练方案互设应战、应急背景,通过多层次磨合最终走向融合。

四是加强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法规建设。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工作,迫切需要法规保障。要加强修订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工作,着力完善军民融合法规体系。习主席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制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4要按照中央要求和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加快修订完善已有法律法规,如《国防动员法》《人民防空法》《基本建设法》等;加快制定国民经济动员、交通战备动员、科技动员等方面的法规;在组织力量上,加快国家顶层军民融合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军民融合促进法,建立起系统完备、保障有力的法律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健康发展。要加强政策推动。对于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全局性重大改革,当然要慎重,但慎重不意味着坐等。一些已经形成共识的,经论证评估,对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能起重大推进作用的改革创新工作,以及一些需要改进和整合的事项,应在中央大政方针和既有法律法规指导下,完善配套相关政策措施,积极稳妥推进。

引文:

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125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编·矛盾论》,114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3.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32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15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于川信.军民融合战略发展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

[2]张晓天.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

[3]任民.国力动员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4]徐奎.国防动员战略规划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

[5]罗军、游宁.军事需求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动员军民国防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音乐迪斯尼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