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2015-01-08 14:49
国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动员国防融合

杨 静

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杨 静

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必须适应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需要,紧紧围绕实现强军目标,牢固确立大战略理念、切实加强动员潜力资源管理、扎实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转型、努力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抓武装的能力,确保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创新发展。

国防建设 国防动员 科学发展

作者:杨静,成都军区预备役军官训练团训练处处长,少校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把加强国防动员建设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必须适应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需要,紧紧围绕实现强军目标,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不断攻坚克难,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和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确立大战略理念。国防动员是国家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保障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战略支撑。毛泽东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邓小平强调,我们现在还要坚持人民战争。敌人要打进来,中国的“三结合”就会叫敌人处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英国前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上世纪访问中国时,看到无处不在的民兵组织后也曾感叹道:“谁要想侵略中国,都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新形势下,习主席提出“强国梦”“强军梦”目标,要求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全局高度审视国防动员,确立大战略理念,将其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重点推进,加强建设。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牢固确立大战略理念,从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努力推动国防动员准备向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精神力、信息力等在内的所有对象,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陆、海、空、天、电、网等所有空间拓展,切实提高国防动员准备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动员潜力资源管理。依托信息化手段和平台,对动员潜力资源进行登记统计和分类管理,并适时组织数据更新,加强动态管控。既掌控潜力资源的数(质)量状况,又掌控潜力资源的流向、效能等。当前,应充分运用军地信息化建设成果,发展动员数据共享、交换、使用手段,创建国防动员“云计算”平台和国防动员潜力资源物联网,建立与作战指挥系统及相关保障系统的衔接机制,加强人民武装、国民经济、人民防空、交通战备、科技信息、政治动员、装备动员等潜力数据库建设。

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转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民兵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建强应急队伍、建精支援队伍、建实储备队伍”的转型建设思路,压缩基干民兵组织规模,深化结构布局调整,编组模式由农村向城市、生产企业向科研院所、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乃至符合规定的非公有制企业拓展,加大新型后备力量编组力度,基本形成以主要方向、大中城市、重要交通沿线、重要目标区域、边境地区、民族地区为重点的基干民兵力量布局。当前,特别要抓好电子战、网络战、电磁频谱管控、信息防护、气象水文、测绘导航等新型

骨干力量建设,高标准落实国家、军区、省三级明确的应急专业力量建设要求,促进国防后备力量向多功能、高效能、模块化方向发展。推动预备役部队由直接参战为主向支援保障作战为主转变,压减预备役步兵部队规模,推行师改旅(独立营),适度增加支援保障类部(分)队,提高科技含量。

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抓武装的能力。要依托军事院校或教导机构,分层次开展党政领导干部武装工作业务培训,在国防大学开办党政领导干部国防研究班基础上,尽快启动在南京和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开办地厅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培训,军区综合训练基地组织市(地、州)政府分管武装工作副职领导干部轮训,省军区、军分区负责县、乡党政领导干部轮训试点,解决“不会管”的问题。要建立和完善任前谈话、任期述职制度。任前谈话,应就如何抓好国防文化和国防动员建设提要求、教方法、压担子;任期述职,结合年度工作总结进行。任前谈话和任期述职,由上级军事机关党委第一书记或委托担任地方党委常委的军事机关主要领导主持,解决“不重管”的问题。要将武装工作纳入地方党政工作考评范畴,把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国防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既要有量化的经济指标,也要有细化的军事指标,对党管武装工作落实不好的予以问责,增强军地共同抓好武装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解决“不评管”的问题。

(责任编辑:孙永钰)

短 论

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浅见

沈阳军区司令部作战部空军处处长 李国志

军民融合发展是涉及军地诸多部门和领域,全方位长周期的国家战略,主体多元、关系复杂。当前,在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整体推进过程中有很多现实问题和矛盾。一是缺少具体的法规、标准和文件依据,融合的领域、项目、需求等要素还不明确。二是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领导和协调机制,缺乏顶层设计。三是一些地方公民国防意识淡化、战备观念缺失。四是缺乏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机制。

要解决这些关键问题,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统筹建设规划。在编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把国防建设需求纳入地方总体规划之中,在建设立项、经费预算、政策支持、力量协调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和重点保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国防需求,搭载军事需求功能,从而更好地将国防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从源头上把国防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健全协调体制机制。一是组织领导体制,以国动委现有体制为基础,建立由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军事机关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和驻军单位领导参加的融合发展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加大推进力度;二是组织协调机制,战区层面由军区国动委牵头,建立联席会议、情况通报、重大问题会商和跨部门协调机制,定期组织地方政府和军兵种部队,重点筹划跨省、省域(直辖市)军民融合发展重大事项;三是督导问责机制,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衡量党管武装、双拥共建等工作的重要标准,纳入军地各级绩效考核体系,纳入人大立法监督范畴。

创新平台载体。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扎实推进军事斗争准备的有效抓手。军地双方应牢固树立“大国防”“大融合”观念,深入研究探索,创新载体平台,做到军地同频、上下共振,在创新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积极协调推动民企“参军”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在新兴战略产业开展行业体系动员的新形式,助力解决部队在信息化局部战争中看得清、打得准、防得严等难题。

E25

A

ISSN1002-4484(2015)10-0047-02

猜你喜欢
动员国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国防小课堂
《融合》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音乐迪斯尼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