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军目标为牵引 提升办学育人水平

2015-01-08 14:49潘丽君
国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强军部队育人

潘丽君

2013年11月5日,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在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1。“治军先治校、强军必强校”2。习主席的这些重要论述,鲜明地指出了军事院校在实现强军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担当。军事院校必须不断优化教育理念、改革教研方法、创新管理模式,着力提升办学育人水平,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和有力人才支撑。

一、紧紧围绕践行强军目标,优化教育理念

强军目标决定着军队建设和发展方向。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关键,也是军事院校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为此,军事院校应紧紧围绕践行强军目标,紧贴部队需求,找准办学定位,不断优化有利于增强任职能力、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有利于增强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推动院校办学育人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着眼岗位需求,增强学员任职能力。院校学员毕业后能否胜任本职工作、满足部队岗位需求,是衡量办学育人水平高低的“硬杠杠”。教学实践中,必须以部队岗位对学员能力素质的实际需求为牵引,抓好院校改革和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切实把人才培养的重心由只注重学员素质的全面发展,转变到既注重学员全面发展、又着力提高岗位任职能力上来,努力使院校教学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工作岗位。要坚持教为战、学为战、练为战,部队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军人履行岗位职责需要什么能力就培养什么能力,力求使人才培养与部队需求相适应、与岗位任职相对接。

二是提升战略谋划素养,增强学员发展后劲。部队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实现强军目标更需要一大批善谋打仗、具备战略筹划能力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因此,院校教学必须把培养学员战略谋划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为学员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增强后劲。要统筹培养层次,加大跨专业跨学科联合培养的力度,形成军事人才培养的聚合优势,使学员不仅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业务员”,还能成长为部队全面建设的“谋划者”,真正满足部队战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是拓宽教育渠道,增强学员综合素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健全部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为新形势下加强院校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这就要求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封闭式、独立式的教学模式,在保持我军院校教学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国内外、军内外交流合作渠道,构建面向部队、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开放式教育平台。要集中优质教学资源,构建院校内部联合教学平台,通过团队式创新实现院校人才培养的同步跃升;进一步加大开放办学力度,深化参观见学效果,主动与部队加强协作,探索建立军内与军地协同联合培养军事人才的模式;进一步强化资源共享意识,秉持“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理念,聘名师、用外脑,实现人才互动、联合施教;深入研究外军在培养军事人才中的有益做法,进一步增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军事交流,了解外军最新动态,拓宽学员视野,不断增强学员综合素质。

二、紧紧围绕向实战聚焦,推进教研改革

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军事院校,必须主动向实战聚焦,深化教学科研改革,以院校改革发展提升办学育人水平,助力实现强军兴军目标。

一是贴近实战需求,设置课程体系。院校应立足自身培训任务,着眼学科建设特色发展,通过梳理成果、深挖内涵,加强学科资源整合,优化学科配置组合,深入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研究,做好学科建设规划设计。围绕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兼顾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实战需求的实效性,进一步厘清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夯实基础学科,扶持优势学科,瞄准前沿学科,着力营造与部队实战化训练相近的学科实践环境,构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学科体系。基于不同院校承训任务、规格层次的不同,同一院校培养板块的不同,学员学历、经历、职务、兴趣的不同,坚持自主和区分原则,根据自身培训任务和教学力量制订计划,编写出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对象需求的教材、想定和网络课程,精选必修课、扩展选修课、多开讲座课,设置内容丰富、体系完备,与岗位任职教育相匹配、与部队实战需求相一致的新型课程体系。

二是围绕中心任务,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战斗力水平,是部队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部队建设的重中之重。部队院校应着眼部队中心任务,确立需求牵引、突出特色、注重应用、系统科学的指导思想,加强启发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学,推广模拟演练、对抗演习教学,发展网络课程教学,提高学员自主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教学突出系统知识传授和科学人文素质培养,实践教学突出知识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自学指导突出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员按纲抓建、科技练兵、统筹决策、管理教育、组织指挥等能力,为今后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以提升战斗力水平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打牢基础。

三是适应发展需要,创新教研内容。通过采取教员下部队代职锻炼、相关院校培训、调研见学、参与部队演习、与部队联合科研攻关、聘请名师讲课等措施,及时把部队建设的新经验、执行任务的新战法、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引入教学。以信息化战争需求为牵引,坚持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技术发展同步,与一体化联合作战战法创新同步,与政治思想工作、“三战”理论发展同步,深化前沿科学探索,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岗位实践的应用性,努力使教研内容适应岗位任职需要、适应部队建设和发展需要。

三、紧紧围绕培育优良校风,创新管理模式

习主席强调,要牢牢扭住培育优良校风这个基础工程,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使官兵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优良的校风是强军目标在部队院校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院校办学育人水平的现实要求。培育优良校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创新院校管理模式,具体讲应坚持做好“三个结合”。

一是严格的军校纪律与宽松的学习氛围相结合。严格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是部队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鲜明特色。部队院校应坚持面向部队、高于部队的标准,严格按照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建立正规有序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建设,以严促学、以严助学,以有效的计划、施训、督导、评估和奖励机制保证优良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要按照部队院校特有的运行规律,在严格管理、统一要求的前提下,给学员学习留有自主空间,包括自主选择选修课、自主选择自修形式和自修地点,以及选修课自主选择教员等,营造既正规有序又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二是规范的教学活动与自由的学术探讨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应妥善处理教学活动与学术探讨的关系,促进“思”与“学”齐修并进。一方面,要建章立制,规范教学秩序,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确保主课堂作用有效发挥,使理论知识成体系进入学员头脑;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广大学员参与学术研讨活动,把部队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呈现出的突出矛盾和时代课题纳入学术研究中,确保教学活动促进学术研讨、学术研讨牵引教学活动。

三是鲜明的军营特色与浓郁的校园文化相结合。部队院校是军队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阵地,而文化育人又是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部队院校必须坚持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原则,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牵引,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可以说,整齐划一、令行禁止、坚强意志等元素始终是部队院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然而,每一名学员又是个性鲜明的个体,精神需要、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院校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做统一“模具”的加工厂和生产商,而应根据学员的差异性,将文化环境的优化纳入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确保各项文化活动场所器材完备、设施完善。要适应学员的兴趣和个性需求,适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竞赛、影视书评、琴棋书画等,为学员个性发展和成长成才搭好平台、营造氛围。

引文:

1.《习近平在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强调: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人民日报》,2013-11-07(1)。

2.《习近平在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强调: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人民日报》,2013-11-07(1)。

猜你喜欢
强军部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强军路上
强军 强军
走在强军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