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对华的认知悖论(一己之见)

2015-01-08 21:28
环球时报 2015-01-08
关键词:中拉悖论拉美

王义桅

“对拉美而言,中国是新贵”;“对中国而言,拉美是新大陆”。这两句话形象概括了中拉相互认知的现状。这是笔者不久前赴圣地亚哥市参加第三届中拉高层学术论坛得到的初步印象。

走访智利、巴西,笔者深切体会到拉美对华认知的种种悖论:

机遇与威胁的悖论:拉美国家经济多靠大宗商品出口拉动,中国经济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带动对拉美地区原材料、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的大量进口,拉美国家搭上了中国发展的快车。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并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减少了对拉美大宗商品进口需要,让拉美国家颇为着急。原材料出口中国,一方面带来收入,一方面带来依附感。这是拉美对华矛盾心态的现实写照。因为中国对拉美的投资方式采取了粗放式的,即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品,复制了历史上欧美对拉美贸易模式,拉美人不自觉将今天的中国与过去的殖民者类比,将历史悲情转移到今天的中国身上。

期待与抱怨的悖论:中国是拉美国家在美欧之外的第三种选择,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期待:或希望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唤起美国对拉美更多的关注;或希望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或希望中国能在对拉美贸易和投资方面成为一个潜在的“替代者”,帮助拉美国家消除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或希望能与中国结成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联盟,对抗美国对拉美地区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束缚……不一而足。期待未满足便是抱怨。比如,中国考虑西方关切,反复强调不推翻国际秩序,让拉美国家失望。巴西等拉美大国希望借中国刺激美国,增强新兴国家地位,如果得不到满足,常常抱怨中国。

“左右不是”的悖论:拉美既是南方国家,又是西方文化,这种双重属性,导致中国在拉美左右不是。左派思想在拉美较流行,其坚持的原教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颇不认同;右派又以新自由主义,不认可中国政治体制与发展模式。在媒体中,中国这种“左右不是”的处境表露无遗:中国与拉美之间缺乏信息的直接沟通,拉美民众更多地从欧洲媒体了解中国,容易受西方观点的左右。中国企业做得不好,受到当地媒体指责;中国企业做得太好了以至于挑战欧美企业,又遭到西方舆论的指责。这就是中国的两难处境。

民粹-精英的悖论:拉美对华认知,精英起决定性影响,但拉美民主较具民粹色彩,这使得对华较为了解的精英无法向民众传递真实的中国形象。民粹主义因素还使得拉美人对中国强政府-弱社会的模式难以理解、不予认同。

如何克服拉美的中国悖论?关键是中拉关系的包容性发展,而这又建立在各自包容性发展基础上。中拉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包容发展,是中拉民心相通的希望。▲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拉悖论拉美
中拉媒体人共话“命运共同体”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建立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数字中枢的构建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研究
第十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举行
美妆悖论
知足者常乐
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