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轶事

2015-01-09 12:21袁家方
北京观察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栅栏店名同仁堂

文 袁家方

大栅栏轶事

文 袁家方

正是这些老年间的农民工和北漂,他们带来了各地的文化,并使这些地方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入境随俗”,与京城文化交相融汇,形成了北京城特有的一种京味商文化。

摄影 张斯伟

大栅栏的两个0.618

大栅栏在前门大街全长的0.618的位置上,同仁堂则在大栅栏全长的0.618的地界儿。我是用步测的方式发现的。此外,北京的老商街上,还有4处类似的地方:鼓楼大街的0.618在万宁桥,隆福寺街在隆福大厦,王府井大街在东安市场西门,西单商业街在堂子胡同西口。这几处“黄金漩涡点”往往是逛街的人流最畅旺的地界儿,自然是财源辐辏、寸土寸金之地,历来为商家格外看重。

美国小说《达・芬奇密码》中有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离不开黄金分割的生物。”

15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帕契奥里称:“黄金分割对我们的作用是:一、实质性的;二、特殊的;三、无法表达的;四、无法解释的……最后,是宝贵的。”

谁能想到,在老商业街上,也有黄金分割率的体现。它们是怎么形成的?我想,是人们用脚走出来的,也可能有的是规划出来的。地安门外大街的万宁桥,怎么就恰恰在这条街的0.618位置上,这会是偶然、巧合?

老北京城是经过缜密规划后建成的,它又是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之大成。北京的老商业街及胡同民居或也对黄金分割有相关的应用——大栅栏就给我们这样的启发。

瑞蚨祥——天棚的奥妙

北京的老商家曾有“明茶暗布”之说。

“明茶”,是说茶庄的店堂讲究高大豁亮,空气流通,便于茶叶的保护。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炎夏酷暑,我曾路过老“张一元茶庄”,茶香从那店里散发出来,突然把人包围,顿时暑气全消,全身清爽。

“暗布”,是说绸布店的店堂,光线要比室外略低一些,这样,顾客挑选布料,对颜色、质地等的判断,才能真实、确当。

瑞蚨祥的店堂,纵深近40米,如果店内高度不变,会给人一种压抑感。就在店堂中部,建了个四面玻璃窗,约8米高的天棚,既给人豁然开朗的舒畅,又为室内补充了自然光,还有通风换气的效用。走到天棚下,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环顾四周,上下打量,自然而然地发现瑞蚨祥还有二楼另一片天地。所有这些——不能不说是其在商业建筑上的一大创造。

瑞蚨祥现存建筑是二十世纪初建成的。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一把火烧了前门数千家铺户,瑞蚨祥也在其中。重建的瑞蚨祥,在建筑和设施上,构造了就地防火的三道防线。第一,门面墙壁厚实高峭,木制的大门包覆着铁皮,如遇火险,大门关闭,能隔火于墙外。第二,大门内是个天井,遇火灾,它就是隔火带。第三,店后小院里有个地下室,一遇灾害,将货品抢运进去,就是房子全没了,商品也会安然无恙。小院的后门,又是员工的逃生通道。在拥挤狭窄的商业街区里防灾自卫,瑞蚨祥有“绝招”。可惜,“文革”中,那地下室被拆除了。

瑞蚨祥建筑的整体,已名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前门大街的瑞蚨祥绸缎庄

“步瀛斋”的店名,典故出自“登瀛”。据《汉语大词典》:登瀛,比喻士人得到荣宠,如登仙界。唐李肇《翰林志》:“唐兴,太宗始於秦王府开文学馆,擢房玄龄、杜如晦一十八人,皆以本官兼学士,给五品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於阁下,讨论坟典,时人谓之‘登瀛洲’”。《资治通鉴・唐高宗武德四年》:“士大夫得预其选者,时人谓之‘登瀛洲’。”胡三省注:“自来相传海中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人不能至,至则成仙矣,故以为喻。亦省作‘登瀛’。”在古代一些绘画、瓷器、木雕、竹刻等艺术品中,还能看到“十八学士登瀛洲”的画面。

以“步瀛”为店名,提示人们,步瀛斋的目标顾客是文人学士。这倒和内联官靴店有了市场细分的区别。看到店名,往来顾客思忖自己的身份,就知道该进哪家店去选购脚下的风光了。

位于前门大街的大观楼影城为原“大亨轩茶楼”,1905改名为“大观楼影戏园”,是北京南城最早的固定放映电影场所之一

六必居——店名出自《礼记》

六必居,从它的始创年代到店名含义,再到严嵩题匾故事的真伪,时不时的,媒体上就会有新闻冒出来。若是从上世纪初算起,“六必居现象”持续小一百年了。近年来,随着粮食店街源号博物馆的开馆,六必居与源号的历史渊源,让人们从北京二锅头的起源和源号的角度,再看六必居。

原来——“六必”出自《礼记・月令》。其原文是:“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必时,湛炽必,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译为白话,即:冬季的第二个月(农历十一月),命令掌管酿酒的大酋:秫米必须纯净,酒曲必须适度,浸泡和烧蒸过程必须清洁,泉水必须甘甜,装贮的陶器必须完好,酿造的火候必须充分。以上六点,由大酋监督实施,不可有差错。《逸周书・卷六》及宋朝朱翼中的《北山酒经》等,也都有“六必”的记载。

据此可见,六必居最初的确是一家酒坊。它以《礼记・月令》等经典中酿酒的“六必”为店名,强调的是对气候与物候以及对绵延两千余年酿酒古训的遵从。当它转为酱菜的经营,仍然沿用“六必”的字号,其实是在讲述制售酱菜亦如当年酿酒一样一丝不苟。只是六必居和源号博物馆所展示的“六必”,其文字需对照《礼记・月令》作差误纠正。

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的祥义号绸缎店

同仁堂老铺与“米田共”的轶事

夏仁虎先生所著《旧京琐记》中提到这件事:“大栅栏之同仁堂生意最盛,然其门前为街人聚而便溺之所,主人不为忤,但清晨命人泛扫而已。盖惑于堪舆家言,谓其地为百鸟朝凤,最发旺云。”

唐鲁孙先生的《老古董》书中,有《西鹤年同仁堂——三百年的老中药铺》一文,也有这个“逸事”的记述:

谈到同仁堂乐家,据乐咏西说:“虽然是三间门脸颇够气派,因为地势低凹变成倒下台阶,显得有欠堂皇了。老年间大家都不懂什么叫空气污染环境卫生,同时大栅栏商店鳞次栉比,十家倒有八家没有厕所,于是各铺眼儿掌柜徒弟清晨起来遛早,同仁堂门口变成最佳的方便处所。你走过来方便一下,我走过去小解一番,开张不久的同仁堂门口就变成尿骚窝子了。乐掌柜的凡事不与人争,虽然坚此百忍,可是门堂之间骚气烘烘的,实在对买卖有绝大影响,打算把门堂垫高,豁亮通风,也就不至于引来方便大众了。于是请来一位堪舆先生来摆摆罗盘,看看风水。哪知堪舆先生一看之下,认定同仁堂正坐在财源辐辏、百鸟朝阳的旺地,气脉长达两三百年,要是一垫高地基就破坏龙脉了。”所以同仁堂从康熙到民国两百多年,始终是倒下台阶的门面。

有夏、唐两先生所言,才知民间老人家所说同仁堂故事,还真的是有所本源。

若果换个角度看,既然同仁堂以悬壶济世为业,作医生的,就绝不会嫌弃任何人的“脏乱差”。伺候病人如此,便是一般人等,也一体对待。于是,虽有街坊、路人在门前遗洒“污秽”也安之若素。于是,黎明既起便清理粪便之类,也就成了每天每必做的功课。这倒也是一种“忍受”,一种“牺牲”,也是一种“担当”了。这——就是“同仁堂”。

字 号 行 业 创始人籍贯 始创年代六必居 酱 园 山西临汾 1436/1454/1530/……同仁堂 中药店 浙江宁波 1699瑞蚨祥 绸布店 山东章邱县 1893祥义号 绸布店 河北静海 清末张一元 茶 庄 安徽歙县 1910聚顺和 果脯店 山西文水 清末内联鞋 店 河北武清县 1853步瀛斋 鞋 店 在朝官员 1858马聚源 鞋 店 直隶马桥 1811/1817(1958年迁入大栅栏)大观楼 电影院 辽宁法库 1905年(由茶园改称大观楼)

大栅栏——店从何处来?

大栅栏全长297米,南北宽约5米。就是这个狭窄的街巷,据说在清末的全盛时期曾有店铺80余家,且多有名家字号。如果把其中部分名家字号与其创始人籍贯开列,又会有怎样的发现?

这10家字号存续时间都在百年以上。

它们的开办人基本为各省市来京人员。其中,步瀛斋的创办人为籍贯不详的在朝官员,或可称之为“老北漂”。由此联想到延寿寺街的王致和酱园和琉璃厂的一得阁墨汁店都是科考落第举子创办,大栅栏及附近的店铺,也还有不少是这些“老北漂”创办。据此,可以说大栅栏、琉璃厂,扩展开来说,北京的老字号绝大多数是“农民工”或“老北漂”创办的。

正是这些老年间的农民工和北漂,他们带来了各地的文化,并使这些地方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入境随俗”,与京城文化交相融汇,形成了北京城特有的一种京味商文化。

作者系中国商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北京旅游地学会常务理事

猜你喜欢
大栅栏店名同仁堂
鞋类店铺名称语言考察——以株洲南大门负一楼店铺为例
不易读准的“大栅栏”
不易读准的“大栅栏”
老字号乱局:你用的是哪个“同仁堂”
同仁堂知嘛健康空间
大栅栏 承载南城地脉 见证数度繁华
从网店名看电商文化传播
“奇葩”店名何时休
“一尺大街”长几米?
店名“错”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