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不结盟?
——中国学者关于联盟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2015-01-09 09:20李捷
战略决策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结盟政策理论

李捷

告别不结盟?
——中国学者关于联盟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李捷

联盟理论在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均有重要影响。从理论研究上看,它是现实主义理论中,实现国家实力均势的核心手段;从现实上看,联盟成为一国与其他国家结合,增强实力,维护自身安全、确保国家利益实现的重要方式。中国在上世纪受到美苏冷战影响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自身需要,制定了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当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不结盟外交政策是否有利于中国继续保持强势发展势头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学者在联盟理论的研究中,注重西方联盟理论,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挖掘,从理论上阐释了崛起国结盟的必要性,但短期内仍难以对不结盟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联盟理论;不结盟政策;中国外交

作为国际关系中调节国家间关系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联盟在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①周建仁:《联盟形成理论:评估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载《当代亚太》2012年第2期,第41至第63页。由于权力成为平衡国家关系的核心要素,因而,恰当而准确的联盟政策成为国家实力增强的重要策略。从中国古代的 “合纵”、 “连横”到近代欧洲的 “均势”,无不体现出联盟作为国家关系牛耳的突出作用。建国之后,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曾经与前苏联、朝鲜等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前苏联解体后,中国除了与朝鲜仍存在军事条约之外,没有与其他任何国家结成联盟。

不结盟政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为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综合国力。但是在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被西方所警惕与遏制,长期不被其他国家信任。中国外交面临着巨大难题:在国际事务中遭遇重大挑战时,缺乏长期、稳定的它国支持,与此同时,面对更加复杂的领土争端问题以及更加广泛的利益冲突,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行为也愈发被动。而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继续增长,在可预期的未来也必将面临比当前更广、更深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对于我国是否应该继续坚持不结盟政策再次成为中国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有学者提出中国应该从 “有所作为”向 “奋发有为”转变,并且放弃原有的不结盟政策,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也有学者则认为当前放弃不结盟政策本质是一种对霸权国的摊牌行为,不仅不能保护中国利益,反而引发更多的麻烦与问题,因此,对联盟理论与政策的讨论仍在深化中。

联盟作为最古老的战争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早有研究。修昔底德的 《伯罗奔尼撒战争》描述了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与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长达25年的同盟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同盟的形成、对抗、瓦解等多种联盟政治要素,②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社2008年版。成为早期研究联盟问题的经典;中国古代亦有相关研究: 《战国策》中记载的 “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③战国策·秦策,三。即为弱国结盟对强国的制约,而 《韩非子》中记载的 “事一强以攻众弱”④韩非子。则为强国与小国结盟瓦解他国的策略。

战后关于联盟的学术研究,从1948年摩根索的 《国家间政治》出版逐渐兴起,在1979年沃尔兹出版的 《国际政治理论》中,他根据无政府秩序与均势的关系,提及了联盟在维持均势中的重要作用。⑤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至136页。在既有的研究文献中,学术论文居多,⑥西方对联盟理论进行讨论的学术论文相对丰富:Randall Schweller,“Bandwagoning for Profit:Bringing the Revisionist State Back In”,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9,No.1,1994,pp.72-107.Robert A.Pape,“Soft Balancing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30,No.1,2005,pp.7-45.Glenn Snyder,“The Security Dilemma in Alliance Politics”,World Politics,Vol.36,No.4,1984,pp.461-495.Thomas Christensen and Jack Snyder,“Chain Gangs and Passed Bucks:Predicting Alliance Patterns in Multipolarit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4,No.2,1990。Randall Schweller,“Unanswered Threats:A Neoclassical Realist Theory of Underbalancing”,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9,No.2,2004.研究专著偏少,以1987年沃尔特的 《联盟的起源》以及1997年格伦施耐德 《联盟政治》的出版为代表,联盟理论才真正引起学界的重视与讨论。

经过多年的理论发展,现实主义联盟理论发展出:均势理论、威胁平衡理论、利益平衡理论以及联盟困境理论等;自由主义则将联盟范畴扩大化研究,产生出集体安全理论,它是国际社会以集体力量威慑或制止任何潜在的侵略行为的安全保障机制。

现实主义者摩根索提出, “国家间需要反对霸权维护均势状态,而制衡的方式包括内部与外部制衡两种方式,联盟作为维持均势的重要手段,通过增强一方实力用以抵消霸权方的影响力,维护平衡”。⑦Hans J.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McGraw Hill Higher.7th Revised edition.p88.沃尔兹认为:无政府状态、单元以及以权力为核心的体系结构共同构成国际政治现实,在这种体系内,国家的首要目标不是权力,而是生存,因此均势就成为平衡国家关系的核心,联盟成为维持国家生存的最优选择。⑧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而沃尔特则认为: “联盟是指两个或更多主权国家之间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安全合作安排”,⑨Stephen M.Walt:The Origins of Alliance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nd edition.p62.其目的是 “应对威胁的反应策略”,因此 “均势不再成为联盟的目的”。

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均势理论流派认为:均势是大国博弈的一种均衡状态,也是一种政策、手段,联盟成为均势的重要载体。均势理论是基于权力的结合与平衡形成的联盟理论:通过联盟的方式实现国家间实力平衡,防止霸权的出现,维护均势状态。威胁平衡理论流派是对均势理论的一种修正。通过美日联盟、北约建立等反例对均势理论提出质疑后,沃尔特对联盟的形成动因做出调整,并归纳为以下四点:一是国家的实力,一国的实力越强则对他国造成的威胁越大;二是地缘的毗邻性,邻近国家的对一国造成威胁比其他相对较远国家的威胁更大;三是进攻实力,进攻力量越强对他国主权造成的威胁越高;最后是意图的确认,如果一国被认为具有侵略性,则它的威胁会比其他国家更大。⑩Stephen M.Walt:The Origins of Alliance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nd edition.p133.基于上述四点原因,才会推动国家间建立联盟关系以应对外部威胁。通过这一修正,联盟理论的现实性与可信度得到发展。11Stephen M.Walt:“Testing theories of alliance formation: the case of Southwest Asia,".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3,No.2,p275-p316.施为勒的利益均衡理论对均势理论的修正,其目的在于将沃尔兹的利益与安全等观点进行扩展,他认为权力不再是联盟考虑的首要因素,而是要依据其国家目的不同进行讨论:12Randall L.Schweller:“Bandwagoning for Profit: Bring the Revisionist State Back in,”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9,No.1,p251.通过将国家对权力偏好的不同以及实力强弱不一,施为勒将国家分为 “狮、狼、狗、羊”四种类型13周建仁:《联盟形成理论:评估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载《当代亚太》2012年第2期,第41至第63页。,进而论证国家对联盟的不同偏好。

通过两次修正后的联盟理论,从静态以及动态上基本能够良好的解释国家的结盟动因以及联盟益处,形成当前联盟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当前中国学者对联盟理论的研究现状

本文主要选取七本国际关系领域内代表性的核心期刊14包括 《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国际安全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当代亚太》、《国际政治科学》、《外交评论》。2011-2013年发表的文章为研究样本。从论文的整体数量上看,与联盟理论、不结盟政策相关的论文共有64篇,与联盟理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突出重要性相比,文章的绝对数量还是相对偏低的。

从研究范式看,以权力为核心归为现实主义、以机制为特征的归为自由主义、以观念认同为重点归为建构主义。从样本整体分析,从现实主义分析的文本有40篇,制度合作分析的有20篇,建构主义分析的有4篇。从范式来看,运用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分析研究的论文分别占到62%、32%,这两者从文章数量上基本保持平衡,而建构主义视角的文章比重相对较少,只有6%,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该领域基本还是运用前两个范式进行研究。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在写作中没有特别明显的范式,在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阐释时,运用了多种范式混合研究,不能很好的进行区分与区别。

从文章研究的内容看,国内学者研究主要分为四类:第一是联盟的形成与维持;15如:宋伟:《联盟的起源:理性主义研究的新进展》,载《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6期;曹金绪:《同盟政治理论的发展》,载《国际政治科学》2011年第4期;周建仁:《联盟形成理论:评估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载《当代亚太》2012年第2期;杨毅:《安全联盟与经济合作研究——基于四种联盟类型的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10期;陈小鼎、刘丰:《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构建与拓展——兼论对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启示》,载《当代亚太》2012年第5期.第二,内部管理机制;16刘丰、董柞壮:《联盟为何走向瓦解》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 10期,第 4到第 31页;苏若林、唐世平:《相互制约:联盟管理的核心机制》,载《当代亚太》2012年第3期;周建仁:《战略分歧、自助能力与同盟解体》,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1期,第67到第92页;刘丰:《分化对手联盟:战略、机制和案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期,第48到第65页。第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联盟理论;17王日华:《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载《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5期;张鸿石:《中国古代经典联盟思想论纲》,载《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6期。第四,现实联盟政策与运用18如:阎学通:《俄罗斯可靠吗》,载《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3期;刘 兰、蒋昌建:《联盟情境下试探型强制外交行为探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6期;王树春、万青松:《论新型中俄关系的未来走结伴还是结盟》,载《当代亚太》2012年第3期;孙茹:《美国的同盟体系及其功效》,载《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7期;牛新春:《中国外交需要战略转型》,载《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1期;楚树龙:《中美长期关系的两根支柱》,载《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3期;冯仲平:《中国当前需高度重视三组大国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4期.。具体而言:

(一)对西方联盟理论的引述与研究

在研究样本中,与联盟理论直接相关的文献只有六篇。其中两篇为回顾型论文,曹金绪在 《同盟政治理论的发展》19曹金绪:《同盟政治理论的发展》,载《国际政治科学》2011年第4期,第70至第107页。中,主要回顾了西方学界在这一领域的成就,主要对联盟的动因、时机做出归纳,同时对联盟运行的存续、扩张与终止进行了总结,本文的特点在于清晰的将联盟理论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处理,对联盟的合作方式、方法进行了分析,为国家是否进行联盟提供了判断的依据以及分析背景。

周建仁在 《联盟形成理论:评估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一文中,对与联盟理论相关的均势、平衡威胁以及利益均衡理论作出全面的回顾,并且与中国的现实进行联系,探讨了在联盟理论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启示:从联盟的反向方式出发,认为联盟可以建立,就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分化与瓦解对中国有威胁的同盟体系,同时,中国也可以利用与现行同盟秩序利益相悖的国家进行结盟以实现联合制衡;20周建仁:《联盟形成理论:评估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载《当代亚太》2012年第2期,第41至第63页。其次,他对中国现行以经济、文化促进政治安全合作的可能性保持怀疑,他认为中国需要考虑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亚太安全秩序,才能真正维护本国利益;从威胁平衡理论角度出发,建议中国应该更多的展示自身意图,一方面弱化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怀疑,建立战略互信,而另一方面强化对与中国有领土争端国家的威慑,展现自身战略意图,形成自身的利益底线。21同上,第41至第63页。周建仁对联盟理论进行全面回顾的同时,将其与中国当前政策相结合,给出了相应的结论和初步的政策建议。

宋伟的 《联盟的起源:理性主义研究的新进展》是这些联盟理论研究中,相对系统性并且具有时效性的一篇文章。从联盟的起源进行讨论,全面阐释利益、国际结构、地理环境对联盟塑造的影响,同时还对当前制衡性联盟未出现的原因作出分析:单极体系下,霸权国由于缺乏竞争对手,无需维持庞大的同盟体系,而其他国家为了避免与霸权国形成的联盟网络形成对立与冲突,放弃了 “硬制衡”策略,用 “软制衡”策略进行替代,22宋伟:《联盟的起源:理性主义研究的新进展》,载《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6期,第3至第23页。通过建立有限的外交联合等方式对霸权国进行警告,并且暗示如果霸权国维持其原有计划,这些国家将会升级为联盟。通过政治信号释放的行为对霸权国进行制约,也不用建立其稳定的对立联盟进行制约,保持国家自身的灵活性。该文将联盟理论与当代美国霸权地位相联系,在缺乏制衡性联盟问题上做出一定拓展。

“准联盟”是国际政治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它是指两个国家未结为联盟,但是同时共享一个盟友的国家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于历史敌意等因素造成的,是为了应对共同的现实威胁,而共享一个实力强大的盟友,而形成的特殊国家关系,日韩关系即属于 “准联盟”。23Victor Cha, Alignment despite Antagonism: The United States-Korea-Japan Security Triangl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st edition.中国学者孙德刚在对联盟理论进行研究过程中,也归纳出 “准联盟”概念,指相关国家并不签订军事盟约,但是相互提供军事、经济援助,交流情报、参与联合军事演习,并且在外交场合相互配合。24孙德刚:《联而不盟:国际安全合作中的准联盟理论》,载《外交评论》2007年第12期,第57至第67页。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准联盟提法的一种含义。在 《联而不盟》中,他强调,准联盟特点在于专指有相同关切的国际实体间的安全合作,并且签订有非正式协约,实现即联合又不联盟的状态。同时,他进一步分析了准联盟形成的条件,包括:共同的安全威胁、共同的经济利益、决策者的认同度、文化价值观念的共有性以及对政治影响力扩张的需求,上述这五个条件,本质上看是对威胁平衡理论以及防御现实主义内容的综合,并没有产生创新点,但是他在联盟方式的讨论上进行了创新。在另外一篇论文 《论新时期中国的准联盟外交》中,将原有论文进行深化,探讨了准联盟对于中国外交的价值,他认为,准联盟外交是基本不结盟政策下的安全合作战略。25孙德刚:《论新时期中国的准联盟外交》,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3期,第57至第81页。由于当前中国周边出现竞争性政治集团,而且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受到周边以及霸权国带来的威胁,同时,中国趋向多元的利益诉求以及 “统和性”文化战略,共同成为促成中国开展准联盟战略的四大动因。26同上,第57至第81页。他在文末进一步阐释其“三环准联盟”战略的构想,第一环是多边组织的聚合,通过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合作的深化,使得中国在国家社会的对话中形成整体,第二环是与关键国家开展优先合作,27这些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巴西和南非。在全球找到支点性国家,第三环是传统友好国家的发展,通过与这些国家 “特殊关系”的深化,构建全面而又不结盟的密切关联,最终形成中国的准结盟状态。这篇文章尽管在策略选择上略显单薄,但是对中国外交政策思路调整具有积极意义,既维持了中国的不结盟政策,同时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深化、具体了 “准联盟”的概念,在联盟理论发展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二)对联盟运行机制的研究

刘丰在 《联盟为何走向瓦解》一文中,对涉及到联盟存废的要素做了全面检验。文章对联盟瓦解的条件做出了详细的罗列并进行假设,28包括:外部威胁、文化、成员冲突、经济依赖程度、领导人、结盟时间、体系结构、违约等12个因素。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假设进行逐一检验,得出丰富的检验结果。文章的末尾,作者指出:外部威胁、超级大国的存在、体系的稳定程度等要素成为影响联盟存废的明显干涉变量;而通常认为的共同的国家文化、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状况等会对联盟存废造成影响的因素,在统计结果中显示其作用有限。文章通过规范、科学的方法对联盟存废做了系统性的检验,对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正面效用。

具体的运行机制上看,刘丰从联盟的外部博弈视角做以分析:作者对于如何分化对手联盟做了分类与描述,主要方式为:合作性战略与对抗性战略,合作性战略的具体方式通过安全保证、缓和与利诱29刘丰:《分化对手联盟:战略、机制和案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期,第48到第65页。,对抗性战略则为威逼、颠覆与征服三种方法,通过合作性战略与对抗性战略分化对手联盟,确保自身安全。30Davide Fiammenghi“The Security Curve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Neorealist Synthesi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35,No.4,2011,pp.126-154.在文章中也提出了与刘丰相似的合作、对抗的联盟策略选择。相对应,苏若林和唐世平则对联盟的的内部管理机制做以探讨:31苏若林,唐世平:相互制约:联盟管理的核心机制,当代亚太,2012年第3期,第17页。文章以同盟国的实力对比以及意图匹配程度 (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两个变量作为切入点,融入意图匹配因素,对实力对比形成的不对称同盟以及对称性同盟进行分类探讨:不对称同盟中实力强的一方,如果与盟国意图匹配,则形成自然的联盟维持;如果意图不匹配,则通过强制力维持同盟。加入盟国的 “恐惧”变量后,进而分析出联盟国家在维持联盟上的意愿:相似则高,不相似则低。32同上,第36页。

前者通过对联盟外部博弈机制进行分析,对于联盟实践中的自身结盟与拆解联盟关系提出应对方略;后者则对联盟的内部管控以及运行机制进行框架式的探讨,对于国家结盟的方式与对盟友的管控做了双变量式的研究。

(三)借鉴中国古代思想

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借鉴分为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从中国文化自身的内涵与特点出发,探索中国古代文化中所包含的的联盟意识与观念:

如张鸿石在 《中国古代经典联盟思想论纲》中,鲜明提出中国的联盟观念与西方传统均势的联盟观念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首先,中国的联盟观是 “合则强,孤则弱”的朴素联盟观,一国的强弱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实力,而且还取决于自身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33“夫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合则强,孤则弱”,引自《管子》,中华书局2009年版。其次,是 “惧而协来谋”的联盟生成观,由于国家间兼并战争的不断进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逐渐被国家威胁所替代,因此形成 “惧而协来谋”的观念,认为国家的合作是由于外部威胁的不断扩张;34张鸿石:《中国古代经典联盟思想论纲》,载《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6期,第38至第56页。以此形成了 “合纵”与 “连横”两种联盟模式,前者是小国结合制衡大国的措施,而连横则是小国对大国产生依赖的联盟方式;其三,是 “无德,何以主盟”的联盟维系观,它的核心观点是维持联盟能够存在的条件,要依据盟主的道德水平、内部的礼制以及参与国的诚信度,这与传统西方联盟理论中的利益均衡观产生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盟主缺乏德行,35即,礼、义、廉、耻,其内涵更强调于社会等级秩序关系,而不是通常的人际关系。同时联盟国间没有形成稳定的礼制,36从今天看,这里的礼制不是简单的礼仪制式,更多的是指一种合作性的制度安排。那么联盟内部将相互猜忌,最终造成联盟的瓦解;其四,是 “叛而逃、服而柔”与 “处小事大”的策略论,国家在联盟的推动上,注重策略,轻视权谋,目的在于维护大局目的的实现,刚柔并济,以信服小,形成具有权威性的联盟整体;其五,是 “王霸之辨”的联盟目的论,这一层面上, “霸道”成为取得天下的途径,而 “王道”则成为维持统治的手段,王霸相结合,推动联盟合作以及运行;最后,是 “治强不可责于外”的非联盟观,认为一国的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自身力量,联盟只是一国发展中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防御手段,而根本上则是要依靠联盟建立起的环境推动自身力量的发展,最终成为大国。这篇文章对于中国在不结盟政策的调整上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如王道思想、 “处小事大”的策略方法以及治强不可责于外的非联盟观,可以让中国在外交策略的选择上更加灵活、多元。

同样是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内涵出发,王日华在 《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一文,从观念认知、文化认同角度,对国家的合作与联盟进行了分析:认为道义、国家领导者的道德、国际道义的支持以及国际道义的和平导向形成了国家间无形的联合状态,37王日华:《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载《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5期,第47至第54页。是一种非制度性的联盟合作,共同反对破坏国际道义的行为。文章通过孔子大量的史实与言论对道义外交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但是基于其内涵的模糊性以及无法用现实标准进行判断,该思路不能直接对联盟合作进行指导,但是在联盟目的与道义上的认知提供有益的补充。

另一类则是基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案例,融合博弈模型探索国家间相关的互动方式,探索国家互动过程:

如杨原在 《崛起国如何与霸权国争夺小国?——基于古代东亚历史的案例研究》中,对联盟方式方法进行研究。文章认为在大国间霸权战争发生越加困难的国际环境下,大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方式已经从军事征服演变为换取小国在政治上的支持与追随。38杨原:《崛起国如何与霸权国争夺小国?——基于古代东亚历史的案例研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期,第27页。在理论部分采取了蜈蚣博弈等模型验证大国需要 “以武力胁迫手段拉拢小国”,39同上,第40页。并且利用了中国历史上的辽与北宋对高丽的争夺,清入关前与明朝对朝鲜的争夺作为案例研究,检验博弈模型得出的结论。文章对崛起过如何争夺小国做了有益的尝试,切入点贴近现实环境,对中国在权力转移中的联盟行为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在这个领域,对古代思想借鉴最有影响力的是周方银的 《朝贡体制的均衡分析》一文。朝贡体制作为非联盟形式,同时又使国家之间具有高度关联性,形成了不是联盟的 “联盟”制度。通过博弈论的引入,该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大国与小国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怀柔→征伐→小国臣服→怀柔的循环稳定状态。40周方银:《朝贡体制的均衡分析》,载《国际政治科学》2011年第1期,第28至第58页。这一框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较深的政策含义,可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盟或者准联盟关系时,如何维系密切稳定的联系提供途径,通过强、弱两手方式,确保国家间保持高度的协同、合作联系,增强国家实力,提供理论支持。

(四)关注现实政策研究

有学者反对中国放弃不结盟政策,认为 “非同盟关系下,更有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获取利益”,依据是 “中国不存在遭受大规模军事入侵的风险”、 “不结盟有利于双方的平等互利”41王树春、万青松:《论新型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载《当代亚太》2013年第4期,第4至第22页。等,因此反对结盟;还有观点认为 “中国如果选择与其他大国进行结盟将是危险的,因为很容易被理解成为反对美国而结成的联盟”,42姜毅:《不靠谱的“中俄结盟”说》,载《世界知识》2012年第5期,第52至第53页。而且 “从地缘上看,缺乏与中国具有相同战略利益诉求的国家”43同上。,因此反对中国调整不结盟政策;亦有学者认为,由于 “非军事因素作用的增强”、 “军事结盟的效能下降”以及 “相互依赖的增强”抵消了联盟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对结盟持反对态度。44凌胜利:《中国为什么不结盟?》,载《外交评论》2013年第3期,第20至第33页。

另一派学者则积极推动中国结束不结盟政策,实现与其他国家的结盟。这一派学者以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为代表,他认为 “国际格局是由大国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两个要素决定的,结盟策略可以帮助中国增加真实战略伙伴的数量”。45阎学通:《历史的惯性》,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第193页。同时,认为 “由于盟友的基础是共同的战略安全利益,因此盟友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共同安全利益的大小:大则可靠性强,小则可靠性差”。 “建立同盟需要成员国有巨大的共同战略安全利益,延续同盟则只需要成员国的安全战略利益不受损害即可”,因此,基于中、俄共同的安全利益威胁,有结成联盟的必要,同时对结盟引发战争的质疑进行了回应,他认为 “核武器足以防止俄与核国家或有核保护的大国发生战争。冷战结束以来,俄与邻国发生的战争都在俄军事能力之内,无需他国军事支持。十年内看不到俄有卷入需要中国出兵支持的战争”。46阎学通:《俄罗斯可靠吗》,载《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3期,第21至第26页。因此,中、俄结盟短期内即使无法获取巨大的联盟收益,但也不会对中、俄双方造成任何实质上的损失。所以,用中、俄结盟推动不结盟政策的结束,继而发展更多的联盟关系,可能是这一派学者最终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二、中国的联盟理论研究特点

当前对联盟理论以及不结盟政策的研究有三个特点:

(一)注重对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进行挖掘

尽管理论性文章只有6篇,其中还包含2篇文献回顾,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挖掘就占到了3篇,47如:张鸿石的《中国古代经典联盟思想论纲》、杨原的《崛起国如何与霸权国争夺小国?——基于古代东亚历史的案例研究》以及周方银的《朝贡体制的均衡分析》。而且从中获取了对联盟理论的新的灵感,如中国联盟注重的德、礼,是西方联盟理论中从未出现的,从联盟的实践来看,如果联盟双方出现违约以及背叛行为势必会造成联盟内部的分化,如果发生严重利益冲突,甚至会产生对抗行为。48冷战时,中苏关系破裂、苏匈关系破裂均受此问题影响。而联盟理论分析中只注重利益以及外部威胁等现实要素,从内部管理上看,缺乏对联盟内部文化认同的共同构建上,这对于中国在未来如果发展联盟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从目前看,这一点已经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提前发挥作用,即中国的 “道义外交”。49阎学通:《俄罗斯可靠吗》,载《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3期,第21至第26页。

还有文章用西方博弈论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封贡关系进行新的诠释,为当前处理大国与周边小国关系问题上提供新的分析路径。50周方银:《朝贡体制的均衡分析》,载《国际政治科学》2011年第1期,第28至第58页。例:如果中国同周边国家建立起联盟关系,通过均衡稳定策略,即软硬交替的手法对联盟关系进行巩固,有利于联盟的长久运行与持续发展,即使无法建立起紧密的联盟关系,该方法依然可以应对周边国家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对中国产生的挑衅,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以南海争端为例,在可控范围内,可以利用优惠措施、政策支持缓和中国与他国间的矛盾,一旦相关国家变本加厉,中国可以适当采取武力措施加以还击,平衡双边关系,最终实现国家关系的均衡稳定局面。

总体上看,中国古代思想对当前的联盟研究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挖掘中国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通过仁义、王道手段调和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51具体参考阎学通关于“道义外交”理论的研究。另一种则是利用西方的研究方式对中国古代思想做新的诠释,以此探索出两者结合式的新方法。这两种研究方向体系出当前研究联盟理论的整体特点,就是中西方的结合,但目前看,研究还在处于综合与探索阶段,有效、直接的成果仍然有限。

(二)注重非军事合作的加强与优势转化

在联盟理论研究过程中,学者有意识的淡化联盟所强调的军事上的结合,以及对旧有国际结构的破坏与均衡作用,注重非军事领域的合作深化与扩展,比如:强调通过构建命运共同体,以此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在经贸发展深化的同时,扩大双方的政治协调与合作,塑造出共有的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之上,谋求相关国家与中国国际社会上的合作,推动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即避免建立军事联盟对其他国家的刺激,也扩大了中国的合作空间。

因此在研究中,绝大多数学者既希望中国能够改变当前国际社会的孤立者与被动者的角色,但是又不想改变中国当前的不结盟政策。所以,在这些文章中,观点基本聚焦在如何更好地将中国与其他密切的经济、人文联系转换为政治优势,进而增进国际社会中的支持者;还有一些学者,则将眼光放在机制构建上,在中国周边建立起东亚安全合作机制52徐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载《当代亚太》2011年第4期,第92至第106页。以及对上合组织53孙德刚:《论新时期中国的准联盟外交》,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3期,第57至第81页。的作用进行讨论分析,形成紧密的组织联系。但是,所有研究均会避开对军事结盟的讨论,以提到 “韬光养晦”向 “有所作为”为止。

而刘丰对联合阵线的讨论,则恰好符合当前中国现实利益的需求。54刘丰:《国际政治中的联合阵线》,载《外交评论》2012年第5期。联合阵线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联盟,它是国家、组织或个人在特定时期就具体协议采取共同立场和行动而结成的合作,尽管在安全合作的深度、稳定性上不如国家间的结盟关系,但是其形态的多样、参与议题的灵活性能够成为一国政策的推广的桥梁。通过联合阵线的方法,寻求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国家,并深化双边关系,可以加强不结盟情势下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深化。

(三)寻求 “联盟”的替代选择55如: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战略协作伙伴等。

尽管中国一直强调自身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但是中国在外交实践中,通过不同的外交词令,依然显现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不同等级,如:合作伙伴、建设性合作伙伴、全面合作伙伴、战略伙伴、战略合作伙伴、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中,尽管分类较多,但是实质上缺乏关系的深化,根本上看,这些看似有区分度,并且展示合作水平的词汇,都是中国政府对外释放出关于国家关系都不能为中国遭遇危机时,提供真实、有效的帮助。

“命运共同体”、 “战略协作伙伴”、 “打造战略支点国家”等提法逐渐兴起,其根本目的也是在不结盟的情况下,寻求目标国家的战略支持。

“新型大国关系”自2011年习近平访美强调后,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与他国关系的重要模式,也成为近两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56如:达巍:《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选择》,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7期,第5至第18页。但是,随着 “新型大国关系”概念的泛化,而且其目的在于解决中美结构性矛盾问题,最终也不能成为中国发展与其他联盟关系的代称,因此概念性替换方法基本不能实践。

整体上看,有学者希望与某些国家建立其 “准联盟”的国家关系,但是受制于不结盟政策的影响以及对连锁反应的担忧,一直在外交活动中利用不同的词汇去突出个别国家对中国的重要作用,57阎学通:《历史的惯性》,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第194页。以期相关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对中国予以支持,但是这种模糊的外交词令,即不能对其他国家带来实际的利益优惠,也不能从书面上形成相互支持的国家关系,因此这种“词令式”的国家关系会处于波动状态,与稳定的联盟关系产生的效果差距明显。

三、中国联盟研究的前景与展望

中国学者对联盟理论与政策研究已经开始走向规范化,但是在未来的深入研究中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发展:

(一)约束联盟的概念

联盟,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其核心的要素是建立其军事上的同盟合作,以推动双方实力的增强,但在当前研究中,为避免涉及到军事领域的协作或同盟,并且突出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合作,将 “联盟”概念宽泛化,这样产生了一种背离联盟的本质与初衷的 “新”内涵,即:国家间合作机制研究也逐渐被纳入到联盟的研究中。实质上已经进入到制度主义框架的研究中,超越了联盟理论研究框架。如果按照宽泛化的定义, “新型大国关系”的规避武力、注重双边合作的模式,也将从某种程度成为一种 “联盟”。这样宽泛化的研究带来的则是对联盟概念的误读,失去应有的价值。

这一问题表现出的核心即:我们要的是形式结盟还是实质结盟。之所以出现概念的泛化以及概念的替代,是因为无法确定结盟的过程:我们是通过形式上两国关系的增进以推动包括经济、政治、军事其他领域的深化,最终实现实质结盟;还是直接以实质结盟的方式增加伙伴国家,提高自身实力。在实践中,由于受到不结盟政策的制约,我们在前一种方式上始终处于游离状态,无法推进,概念的泛化成为趋势与常态。

因此,建立切实有效的双边国家关系,概念化词令都无法替代实质关系转变的重要作用,如果中国决心发展稳固、深入且长期可靠的双边国家关系,就不能回避联盟应有的价值内涵:经济、政治、军事的全方位国家合作。通过明确含义进行研究,才能推动联盟理论研究的发展,为中国与他国构建深入的双边关系作出应有贡献。当前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包含着如何构建中国与其他国家双边关系以及构建什么样的经济、军事与政治关系问题。如果还是简单的经济合作、发展以及经济互惠,那么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二)明确争论的分歧

不结盟政策的调整包含着两个方面:放弃不结盟政策以及选择与其他国家进行结盟。争论不结盟政策的双方,把结盟政策与不结盟政策作为对立概念,认为放弃不结盟政策的反面就是选择结盟,忽略了一个事实:放弃不结盟的政策并不意味着选择与其他国家结盟。放弃不结盟政策只是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对旧有的束缚性外交政策作出调整,作为旧有冷战形势结束的一种结果。是否选择与其他国家结盟则需要根据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判断,而不是因为放弃不结盟政策就需要选择结盟。

(三)加强联盟理论的纵向深度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联盟理论整体上经历了起步、高峰,基本步入成熟阶段,而且成果丰硕。58如:沃尔特对联盟起源的研究、格林施耐德对联盟困境理论研究,等等。我国的联盟理论研究刚刚兴起,这一理论研究是伴随着现实主义范式研究的深入逐渐展开的,在这一发展中,也受到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发展问题所影响:苏联解体后,中国逐渐成为美国重点防范的对象,而中国受制约不结盟政策,缺乏国际社会上坚定盟友的支持。

在联盟理论的研究中,学者的视野集中在对西方联盟的综述与探讨上,重点介绍了西方的均势理论、威胁平衡理论等,这些理论是冷战背景的联盟理论,缺乏对中国自身的认知与探索,鲜有文章规范研究以下问题:当前的中国需不需要坚持不结盟政策,放弃不结盟政策对中国有何影响,中国应该与哪些国家进行结盟,联盟维持等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是要解决什么是我们需要的联盟、为什么我们需要联盟以及如何建立与维持联盟的问题。

虽有学者在对联盟的形成、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讨论,59其中以刘丰为代表,相继发表了:《联盟为何走向瓦解》,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0期,第4-31页;刘丰:《分化对手联盟:战略、机制和案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期,第48到第65页。两篇文章对联盟理论的深入研究做出贡献。但都以西方联盟理论为基础,旧有国际环境为背景的研究,缺乏现实感。

(四)防止联盟理论研究与现实政策的疏离

对联盟理论进行探讨的文章在结尾对中国的结盟政策进行简单评论,但现实指导意义有限;讨论现实政策的文章,大部分属于评论式文章,通过阐述中国面临的问题而直接得出需要放弃不结盟政策的结论,缺乏规范的理论研究,没有回答为什么面临这些问题就一定要调整不结盟政策,也没有回答调整不结盟政策对当前中国的利和弊是什么,造成理论研究与现实政策相互影响的弱化:理论研究无法为现实政策作出指导,而对现实政策进行讨论的文章又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因此,在未来的联盟理论研究中,需要将理论与现实政策结合讨论。

与此同时,我们对于不结盟政策的调整也仍然处于激烈的讨论之中。尽管学界对联盟理论与政策研究不断深入,并且对中国的不结盟政策进行激烈讨论,但是支持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结盟的声音依然有限,主要以阎学通为主的现实主义派的学者,在对于放弃不结盟产生的优势方面仍然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成果;而其他的支持者则以军方学者为主,但是明显缺乏学术性以及科学性,60戴旭:《中俄应构建欧亚大联盟》,载《环球时报》2012年1月30日。口号式的表达居多,学理研究价值偏弱。与此对应,坚持不结盟政策学者,主要考察了历史因素的影响,论证过程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来回答坚持不结盟对未来中国究竟具有多大的好处。61姜毅:《不靠谱的中国结盟说》,载《世界知识》2012年第5期,第52至53页。

很明显,学界的理论与现实政策研究的脱节直接导致双方仍旧保持争论的局面,但是这种争论是浅层的、非正面的争论,如果继续保持缺乏学术研究深度的争论,那么理论对现实政策的弱势影响依旧不会产生重大改观,因此,不结盟政策的保持是必然的。这种保持既不是反对结盟的成功,也不是支持结盟的失败,而是双方都没有可靠、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形成的。所以,未来研究中,双方需要进行更加深入、专业的争论,才能真正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概言之,从学术研究来看,当前中国对联盟理论的整体研究水平还是相对初级,基本上依然在对西方文献的回顾与综述中,亮点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挖掘,但是其成果在当前的运用依然面临困难,而根据中国自身国情发展出的 “准联盟”理论,由于缺乏细致而广泛的内容支持,在当前依然不能获得有效的运用。

很明显,学界的理论与现实政策研究的脱节直接导致双方仍旧保持争论的局面,但是这种争论是浅层的、非正面的争论,如果继续保持缺乏学术研究深度的争论,那么理论对现实政策的弱势影响依旧不会产生重大改

观。因此,不结盟政策的保持是自然的,但是这种保持既不是反对结盟方的成功,也不是支持结盟方的失败,而是双方都没有可靠、有价值的研究结果而塑造的。所以,未来研究中,双方需要进行更加深入、专业且科学的争论,才能真正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李捷,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系研究生。

* 感谢董向荣、周方银、王辉三位老师在论文写作以及修改中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内容的修改,论文的完成与他们的指导密不可分,不过文中的疏漏都由本人负责。

猜你喜欢
结盟政策理论
政策
政策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按兵不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助企政策
政策
相互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