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浸润生命的历程

2015-01-09 18:30穆秀颖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敬畏语文课堂初中语文

穆秀颖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过程。因此,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要为人的生命成长助力。语文是有着独特的人文性与鲜明的工具性的教育学科,在培育生命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语文教育中自觉承担起培育生命的责任,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浸润生命的历程。

语文教材是一部生命教育的百科全书

语文教材是与生命教育联系最直接的教科书。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蕴。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其中共有33篇文章涉及了生命教育,占到初中语文教材所有选文的五分之一。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直接阐释生命、解读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文章,如《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再塑生命》等。通过这些文章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去挖掘、去探求生命的意义。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隐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有面对挫折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张海迪、司马迁;有豁达、乐观、超脱的李白、刘禹锡;有身在草野心忧天下的杜甫、柳宗元;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廉颇、曹操等。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五彩斑斓的经历都是极好的生命教育素材。

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如《敬畏自然》《斑羚飞渡》《华南虎》《海燕》《芦花荡》等。《那树》道出了行道树补充氧气、净化空气、美化城市、减少噪音的作用,赞扬了其无私奉献的精神;《敬畏自然》是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语文教材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表现亲情、友情的文章,如《藤野先生》《背影》《与妻书》《乡愁》《我的母亲》《我与地坛》等。

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学生的生命意识被唤醒,最终懂得珍爱生命、关怀他人、尊重自然。

语文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命运动形式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语文活动直面人的生命,提高生命质量。阅读教学是一种让学生欣赏生命、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的生命运动形式,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把握生命的含义。

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体会到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让学生懂得可怜天下父母心;《紫藤萝瀑布》作者明写紫藤萝的生机勃勃,实为歌颂生命,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生应该乐观豁达;《斑羚飞渡》让学生体会到在灾难中个体生命的尊严、平等与可敬;李密的《陈情表》表现了至真至深的祖孙情怀,深刻地表达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中国传统道德情操……这些文章让学生们懂得了珍爱生命,增进了他们对亲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关怀,给他们指明了正确的人生方向。

语文阅读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命的伟大、可贵、可敬,体会到人类生命的意义。

语文课堂是一片生命成长的肥沃土地

语文课堂要摆脱狭隘的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既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语文知识,提高了多少语文能力,更要关心学生生命的成长,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的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参透生命。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学生必然佩服于这三个女子“惊心动魄的伟大”,也必然会受到生命的呼唤、激励与鼓舞;学习《兰亭集序》后,学生会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中,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在思考中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在《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所表现出的专横跋扈、看风使舵、出尔反尔、寡廉鲜耻、欺下媚上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沙皇专制统治下其爪牙鹰犬的龌龊人生;《欧也妮·葛朗台》让学生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葛朗台的反面形象,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人生。

语文课堂要实现从单一的传授知识到通过阅读建构生命的转变。在这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希望在这片肥沃土地上,能够清晰地听到生命成长的拔节声。

■   编辑  于萍   ■endprint

猜你喜欢
敬畏语文课堂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先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