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困生心理教育

2015-01-09 10:14关兰波
黑河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困生教师应班级

关兰波

转化学困生是学校教育永恒的话题,是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能做到不让每一名学生掉队呢?根据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我不断摸索和了解学困生的心理,找到影响他们成绩的根源,依据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总体来看,与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等有直接关系,由于学生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形成不良学习习惯。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心理是人生成功的大敌,必须设法予以克服。

班级学生小A因功课不好,曾犯过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和家长的训斥,他在班级里感到抬不起头,不与同学们交流学习情况,不参与各种活动,对什么事都逃避,老是觉得不如别人,自暴自弃;没有自信心,在课堂上精神萎靡,听不进老师讲课,时而做小动作,时而伏在课桌上,时而东张西望;家庭不完整,感觉不到家的温暖,缺少关爱,感到无助、孤独,在这种情况下甘于落后,得过且过;上学路上闲逛,常常踩着铃声上课,放学在路上逗留,很晚才回家。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多一些关心,与他们谈心,经常与他们沟通,让他们感觉到温暖,感受到被重视,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不惧怕错误和不足,用榜样的力量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应关心每一名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发挥每名学生的特长,这种特长是最现实的影响力,从中获得自信才能更好地促进全面进步。教师应营造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促进自卑的学生消除不安、烦恼、孤独等。另外,教师应多与家长联系,密切合作,使学生生活在希望中。教师和家长应以快乐为基点,使学生在充满快乐的气氛中成功地表现自我,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有了快乐自信的感觉,自卑不攻而破,同时更容易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并不是不可思议的东西,加以认识其表现及产生原因,是可以采取方法抑制的。

1.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对教师的批评不接受,有反抗心理;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尝试抵触;对班级冷漠,与老师同学疏远;老师要求做的他偏不做,强制着做了,也做不好,老师不要求做的反而积极做,与老师产生对立;排斥同伴,常常因为处理不好同学关系而陷入孤立的境地,成绩直线下降。

2.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比如,同样是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受到他人欺负,有的家长要求子女去告诉老师,也有的要求子女“以牙还牙”,还有的家长会出手,要求对方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说法”。

第二,教育方法。错误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会给受教育者造成身心伤害。例如,罚站,罚抄作业,罚扫教室等体罚;当着同学面呵斥或撵出教室,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和自尊;学生稍有错误就找家长“告状”等,这些都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学困生逆反心理的抑制方法

第一,疏导教育法。由于有些逆反心理的学生学习上较落后,不能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用消极、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久而久之便会自我消沉,对教师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善于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加以细心教育和指导,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这样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教师应特别注意发现这类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公正的鼓励和表扬;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和这类学生接触谈心,在学习中多给予帮助和关怀,使他们逐步消除对老师的误会,不断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第二,创设情境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保持开朗和愉快的心境,把压抑、不愉快的事坦诚地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沟通,这也有助于教师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三,家校结合法。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两者对学生的教育观点必须一致,更重要的是学校和教师应密切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对学生的表现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育工作者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在处理问题时杜绝简单粗暴,发现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时要耐心、细致,进行调查分析,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刺激和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包容,让学生满怀美好憧憬去迎接每一天,帮助学生从逆境中走出来。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学困生教师应班级
班级“四小怪”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不称心的新班级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