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绽放诗意的笑靥

2015-01-09 10:33黄海樱
黑河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诗意阅读教学

黄海樱

[内容摘要]当代语文教学,呼唤诗意的回归。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本文以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教学实录为例,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从品读悟情、想象融情、诵读激情、拓展升情四个层面,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领悟文本的诗意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育;阅读教学;诗意

语文,是一株树,枝繁叶茂。每一片绿叶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每一朵鲜花都绽放着诗意的笑靥。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常常会让人感慨华夏文明的神奇,每一个方形文字都蕴藏了悠远的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阅读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透过文本,去挖掘其内在的“诗意”。诗意的语文课堂,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真善美的情感熏陶。

一、品读悟情——润物细无声

语文教学,读要重“情”。这里的“情”字包括情感、情趣和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是语文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文本中某些重点词句,深深地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成为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文本情感的切入点。王崧舟老师执教《荷花》一课,在品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时就注重了情感因素的激发,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

师:你们体会体会,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生1:我觉得“冒出来”很美,让我感觉到荷花长得很茂盛。

生2:我也认为“冒”很美,就是说荷花正在拼命往上长。

师: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纷纷举手:露、钻、长、顶、穿、伸。

师: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作者一个都没用,为什么呢?谁嚼出“冒”的味道来了?你觉得怎么样地长才叫冒出来。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

生2:悄悄地钻出来。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荷花的一种什么心情?

生4: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5:非常激动的心情。

生6: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你们还有别样的体会吗?

词语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一个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由一些重点词语凸现出来的,这些词语在整个句子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冒字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说出来,但真正难的是用心去意会荷花的那种气质和神韵。“荷花是一种什么心情?”从“情”入手,将学生的精神触角由荷花外形的揣摩深入到对荷花内心的体验。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忘情其中。这时,学生们对荷花的感悟已经进入了一种诗意的解读,更形象地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所流露的情感。

二、想象融情——脉脉流水,悠然意会

多媒体课件将一朵一朵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荷花图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随着音乐和画面进行旁白,学生的感情被调动了起来,再以一个想象写话将学生心灵的触角引向一种诗性的体验中。学生和作者在共识的基础上共鸣,在共鸣的基础上真正体悟,有所心得,就会有表达的愿望。倾注有色彩的个性化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音乐响起,学生写话。)

生1: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穿着洁白美丽的衣裳,穿着碧绿的裙子,在随风起舞。

生2:我是一朵姿态万千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我终于长成一朵美丽而漂亮的荷花了,可以让许多游客来观赏我。”

师:同学们,其实呀,每个人的心目中都绽放着一朵美丽的荷花。你们心中有,老师的心中同样也有。(播放视频,随着轻柔的音乐和唯美的画面,教师深情地朗诵诗歌。)

当学生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急于喷发,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师应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学生借助想象成功地实现了由文字到形象、由形象又到语言的互现。这一互现,让学生“见”到了文字背后的那个形象,体会到了那种意境,从而触摸到文本的内核。文字与形象的互现,这是诗意语文教学的理想追求。

三、诵读激情——心入于境,情会于物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情感朗读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在上《长相思》时,教师课件播放《天幻箫音》。音乐声中,老师用他那磁性、激情而内敛的声音,声情并茂地进行导语描述,把学生带进他营造的诗情画意般的世界, 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

师: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生1(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温暖,那一份的幸福,这里只有——

生2(朗读略)。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读啊!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

生(齐读略)。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师范读)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

生:(齐读略)。

在充满诗意的语境中一层层递进式的引读,让浓浓的情感淙淙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实现情感、思维和精神的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诵读袅袅不绝于耳。学生在反反复复的读中,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心灵的诗意。

四、拓展升情——余音绕梁,绵延不绝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意”。解读课文,读出文字中间的七分意,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的情感,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结,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文本。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在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构建新的感悟,新的体验。《一夜的工作》这课中,最动人心弦的,还是“情”。对于周总理生活的那个年代,现在的学生知之甚少。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走进文本,需要教师充分展示构建“诗意语文”的重要手法,进行文本拓展,对感悟的形象进行巩固和升华。

师:这是我们敬爱的总理走完生命最后历程时最后的几行脚步。(课件出示字幕,师深情叙述总理生命的最后一段日程。)

1972年,总理诊断得了癌症。

1975年,周总理的病情开始恶化。但他仍然拖着只剩下30公斤的重病之躯,继续顽强地工作着。

1月7日深夜11时,总理从昏迷中醒来,用微弱的声音吩咐医生:我这里没什么,你们去照顾别人。

1975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师:看完总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你有什么话想说?

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是什么?

生:(齐声诵读诗歌《你是这样的人》)

师:1998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有一位叫三宝的作曲家,谱写了极其感人的旋律。这是一首凝聚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极其崇敬的诗;这是一首凝聚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无限怀念、无限爱戴的歌!(播放视频,配上歌曲《你是这样的人》)。

老师以一组记录、一首歌曲、一段视频,在我们面前重现了周总理的形象,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诗意教学,就要把情感挖掘出来,展示在课堂上,使教材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化为春风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融融乐趣。只有情感这条“根”扎深、扎牢了,才会有“枝繁叶茂”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情怀和蓬勃的活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处处充满诗意吧,因为留住了语文教学的诗意之美,也就留住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诗意阅读教学
诗意地栖居
被耽搁的诗意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