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

2015-01-09 10:59宁博
黑河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斜面所学物体

宁博

教学结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当教师完成教学内容时,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将新知识有效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好的教学结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也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一、物理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中无论怎样结尾都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的结尾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最优结尾方法,也可以把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讲究实效,防止总是使用固定、单一的结尾形式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3.有实效性

结尾的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和迁移。

二、物理课堂教学结尾的常用方法

1.总结归纳式结尾

总结归纳式结尾一般用于新知识较多的课堂小结。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联系,形成知识系统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应利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小结可用简述、提纲、图表等形式,以便突出重点,强化记忆,使学生对整堂课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例如,《牛顿第三定律》第一课时结束时可小结为: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一反、两物、四同”的特点,即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同大小,同一条作用线,同性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如果能够经常、科学地小结所学知识,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练习巩固式结尾

物理教学中,概念的引出、规律的建立并不难,但要想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掌握并将其灵活运用却不容易。练习巩固就是针对学生理解和应用某些知识时常出现混淆的现象,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解题练习。在新课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板演、小测验等方式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练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信息,更好地调控和把握教学进度。例如,在《摩擦力》教学中,学生一看公式 就以为计算摩擦力很简单,若此时教师仍采用总结式结尾,单纯强调公式的重要性及各物理量的意义,则难以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如果教师把要强调的内容巧妙地化为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如可以通过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分析练习,帮助学生弄清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防止学生将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相混淆。

3.悬念式结尾

此种结尾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当上下两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均有密切联系时,就可以采用悬念式结尾。作为教师,我们都深知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下课是一节课的结束,但最忌讳的却是真的结束”,所以教学结尾可以采用设立悬念的方法,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有新的学习期待。例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课结束时,可以提出问题:“既然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产生的,那么磁场对电荷的作用力有什么特点呢?在磁场的作用下电荷做什么运动呢?”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首尾呼应式结尾

教学时教师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但问题如果总是悬而未决,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挫伤。因此,课堂结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新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使导入和结尾互相呼应,这样既有利于巩固新知识,又使学生享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例如,讲授《人造卫星》一课,我先通过设疑引入:“我国的同步卫星,为什么不在北京的上空,而在赤道的上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天体的运动规律。”教学结束时再分析同步卫星的运动情况,总结出同步卫星不在北京上空的原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比较式结尾

这种结尾是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对照。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识记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辨别记忆对象,抓住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记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事情之间的联系上来了解记忆对象。比较式结尾,一般用于表达形式非常相近、知识结构十分相似或学生常易混淆的概念、规律等学习内容。例如,在讲解完加速度后,可以对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物理意义及定义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避免在练习中由于概念混淆而出现错误。

6.自由复习式结尾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都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扩展,想让学生在一节课内接受更多的知识,而留给学生自由复习或总结的时间很少。与其抢最后几分钟的时间再讲一道例题,还不如将这几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这一课的学习情况自己去归纳、整理、总结,这样学生已建立的知识框架就会更加清晰,印象更加深刻。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那么巧妙的结尾亦能收到“课虽终,趣犹存”之功效。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设计出更多符合学生实际、生动且富有实效的结尾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斜面所学物体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巧用“相对”求解光滑斜面体问题
巧用“相对”求解光滑斜面体问题
非所学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