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北约重大军事行动述评

2015-01-10 03:13
军事历史 2015年4期
关键词:波黑军事行动维和

□ 吴 鑫

北约自1949年成立以来一直在准备战争。但冷战期间,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尖锐对抗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北约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

一、冷战后北约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

(一)北约对波黑的军事干预。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原南斯拉夫联邦波黑共和国的穆斯林、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三族因波黑前途问题爆发了大规模战争。①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的3个加盟共和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先后宣布独立,塞尔维亚和黑山于1992年4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简称波黑)的去向则在国内引发重大危机。波黑三个主体民族中的穆、克两族坚决要求独立,波黑塞族坚决反对独立,要求仍保留在南联邦中。1992年3月,穆、克两族操纵的波黑政府宣布独立,塞族坚决抑制,双方分别成立了军事组织。4月,欧共体和美国承认波黑独立,引发了波黑国内的武装冲突,战争爆发。自1994年2月后,美国为首的北约以制止战争为由,开始对波黑进行军事干预。

1994年2月28日,北约空军在波黑上空击落了塞军4架 “海鸥”式飞机,这是北约成立45年来首次在其传统防区外使用武力。1995年,为迫使塞族屈服,北约决定实施代号为 “精选力量”行动的空中打击。8月30日至9月1日,北约战机从意大利阿维亚诺、吉迪等空军基地,以及在亚得里亚海的航母上起飞,轰炸萨拉热窝、戈拉日代和图兹拉周围的塞族武装雷达系统、地空导弹阵地、作战指挥中心、通信设施、弹药库和交通枢纽等目标。5—8日,北约轰炸了波黑东南部萨拉热窝及其周围的军事目标。9日,空袭地域扩大到波黑西部和北部,空袭目标扩大到桥梁、道路等民用设施。在北约的军事压力下,南联盟被迫与波黑和克罗地亚于1995年12月14日签署了 《波黑和平协议》,战争结束。 “精选力量”行动中,北约投入作战飞机250余架,其中美军飞机约100架;共出动飞机3515架次,其中作战架次2470架次;投放弹药1026枚,其中精确制导弹药708枚;轰炸目标群48个,单个目标338个。②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ops/deliberate_force.htm.

《波黑和平协议》签署后第二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031号决议,授权北约组建多国和平执行部队进驻波黑,监督执行和平协议。20日,多国和平执行部队进驻波黑,北约以维和名义实现了在巴尔干半岛的驻军。1996年12月20日后,北约多国稳定部队取代了多国和平执行部队,最终于2005年12月2日撤出波黑。

(二)北约在科索沃的军事行动。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 “联盟力量”行动的空中打击。战争分为四个阶段:

3月24—27日是有限打击阶段。空袭目标为南全境的雷达站、军用机场、指挥控制中心等防空和指挥控制目标。27日夜,美军1架F-117A隐形战斗机被击落。3月28日,北约开始重点打击阶段,将轰炸范围扩大到北纬44度以南的南军地面部队目标:南军的流动指挥中心、部队集结地域和武器装备等。3月31日起,北约转入全面打击阶段,不但轰炸军事目标,而且开始轰炸工业基地、电力网、通信系统、桥梁和炼油厂等民用设施。3月31日,北约首次轰炸位于贝尔格莱德市区的特种部队总部。到4月23日,北约参战飞机已达690架。此后,北约战机从战争开始时在1.5万英尺高空打击,下降到6000英尺低空轰炸,并更多地使用特种弹药和常规弹药。5月3日,北约首次使用CBU-94石墨炸弹,造成贝尔格莱德市70%的范围断电5小时。北约飞机的出动架次也从4月下旬平均每天500余架次,增加到5月底的每天600~700架次。5月28日至6月10日是配合打击阶段。5月28日,南联盟表示愿意接受八国集团和平协议。6月5日后,北约集中打击军事目标以敦促南联盟尽快达成协议。9日,北约、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共和国签署 《军事技术协定》。10日,北约暂停对南轰炸。当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草案,即第1244号决议。20日,北约宣布战争结束。

科索沃战争历时78天,北约动用50余颗卫星,投入海军舰艇55艘和各型飞机1058架,其中美机731架,盟军飞机327架。北约出动飞机3.8万架次,投掷各型弹药2.8万余枚,其中精确制导弹药占35%。

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1244号决议的规定,以北约为主组建的多国维和部队于6月12日进驻科索沃。多国维和部队计划总兵力5.8万余人,除俄军3616人、乌克兰军1300人外,其余均为北约国家军队。科索沃划分为5个维和区,分别由德、法、意、美、英五国军队负责,俄军部署在美、法、德3个维和区内,并有少量部队部署在普里什蒂纳机场。2008年2月27日,科索沃独立,但到2015年3月,北约仍带领着31个国家约4500人的维和部队驻扎在科索沃。①http://www.aco.nato.int/kfor/about_us/uatos_role_in_kosovo.aspx.

(三)北约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北约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分为两部分,一是2001年10月7日—12月20日,为美英军事打击提供政治和军事支持;二是从2001年12月20日阿富汗临时政府成立至2014年12月战争结束,在阿执行维和任务。

1.支援美英进行军事打击(2001年10—12月)。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北约理事会即发表声明,如果确定这次袭击是外国对美国的攻击,将被视为触犯 《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即 “对全体盟国的攻击”②“北大西洋公约”,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室:《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北约与华约》,19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这是北约成立以来首次援引集体防御条款。10月4日,北约理事会宣布采取加强盟国信息情报共享、加强对恐怖主义行动监控等八项措施。北约扩大了战时领空权共享,接替美军在本土和欧洲的任务,并于10月中旬向美国派出预警机和空中指挥控制飞机,执行安保任务,还为军事打击提供基地、情报和后勤保障等。

2.在阿富汗执行维和任务(2001年12月至2014年12月)。2001年12月20日至2003年8月,北约在联合国框架下执行维和任务。2001年12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386号决议,决定以北约部队为主力在阿组建 “国际安全援助部队”。20日,“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开始进驻喀布尔,2002年2月18日部署到位。在该部队5500名士兵中,95%以上是北约士兵,其指挥官也均由北约军人担任。除维和外, “国际安全援助部队”还支持参与了清剿残敌的 “蟒蛇” “水雉”和 “霍斯特”等行动。

2003年8月至2007年1月是北约主导在阿富汗维和行动阶段。2003年4月16日,北约理事会决定扩大对 “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支持,这改变了北约各国以国家身份参与阿富汗事务的做法,开始凸显北约的整体形象与作用。8月11日,联合国授权北约指挥并协调 “国际安全援助部队”。该部队被纳入北约的指挥体系,直接隶属北欧联合武装司令部,向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负责。这一阶段北约主要军事行动有:一是扩大军事控制区,到2006年10月,北约维和范围扩大到阿富汗全境,北约在阿军队总数达到3.3万人,其中美军1.2万人。二是开展清剿行动。北约领导“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发起了 “思拉斯特山”“扎哈拉”“美杜莎” “火山” “阿基里斯” “持续库朗”行动等。

2007年2月至2014年12月战争结束,是美国接管 “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指挥权,主导北约在阿军事行动阶段。2007年2月,美国接管了“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指挥权。2008年6月后,驻阿美军司令均兼任北约阿富汗 “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司令,美国重新主导北约在阿行动。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是北约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的行动,高峰时北约带领了51个国家的13万人以上的部队在阿执行任务。①http://www.nato.int/cps/en/natohq/topics_8189.htm.2011年7月起,北约开始向阿富汗安全部队移交安全责任,2014年12月全部撤出。2015年1月起,北约又发起了代号为“坚定支援”的非作战行动,为阿富汗安全部队提供顾问、训练等。

(四)北约与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北约大多数成员国对美国的单边战争政策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反对。最终参战的北约盟国只有英国、加拿大和波兰。5月1日,大规模战事结束后,美国转入伊拉克的重建工作。为克服重建中遇到的困难,美国开始寻求北约国家的支持。6月,北约理事会马德里会议提出,北约将参与伊拉克战后重建,但不会长期驻守,仅以武装部队轮换、通信、后勤等行动进行支援。2004年马德里3.11连环爆炸案发生后,北约军队陆续撤军。2009年7月,除美军以外的北约军队全部撤出伊拉克。

(五)北约发动并主导利比亚战争。2011年2月,利比亚国内局势严重动荡并迅速演变为内战。3月19日,北约以执行联合国第1973号决议,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反对派组织,打击卡扎菲政权抵抗设立禁飞区的能力为借口,对利比亚发起军事打击。行动分为两个阶段。

1.2011年3月19—30日,美国主导北约进行军事打击。军事行动由美军非洲司令部指挥,代号为 “奥德赛黎明”。3月19—23日,北约集中轰炸班加西的利政府军和防空系统,掌握了制空权,建立起 “禁飞区”,阻止了政府军攻入反对派武装要塞班加西。24—30日,利比亚地面战陷入僵局,北约开始进行白昼攻击并轰炸内陆城市,重点转向利比亚的地面部队、指挥控制系统和军事基地,并对利反对派的地面作战进行空中火力支持,扭转了其作战的不利局面。24日,利反对派成立了临时政府。

2.2011年3月31日至10月31日,北约主导军事行动阶段。3月31日,北约从美国手中接管了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指挥权,行动代号为“联合保护者”,美军主要执行侦察、空中加油和救援等非作战任务。此后,北约加大了军事打击力度,并对利反对派地面作战进行空中火力支援。到4月3日,北约各国出动战机547架次,其中作战架次248架次。到5日,有美、法、英、加、意、土等14个北约国家和阿联酋、卡塔尔、瑞典3个非北约国家参与军事行动。4月,英法分别向利反对派武装派出军事顾问。21日,美国向利比亚派遣无人机。5月23日,英法决定派直升机和特种部队支援利反对派。8月22日,反对派武装攻占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权垮台。10月20日,卡扎菲被反对派武装抓获后死亡。2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31日23时59分结束建立禁飞区的授权,北约对利军事打击结束。此战,北约共出动飞机2.65万架次,其中9700打击架次。

二、北约重大军事行动的主要特点

(一)北约重大军事行动是冷战后北约进攻性新战略的集中体现。冷战结束后,北约作为冷战军事工具的任务彻底完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为继续利用北约为其服务,美国主导北约进行了三次军事战略调整,实现了北约的战略转型,军事行动是这一转变的具体实践。

1991年11月,北约罗马首脑会议通过 “北约新战略概念”文件,将北约军事战略由 “前沿防御”调整为 “预防冲突和危机处理”。新战略提出地中海、中东等地区都应是北约新防务安全体系的重点,允许北约在传统防区外执行维和任务,这是北约自成立以来军事学说的最大变化,是冷战后北约由防御性向进攻性联盟迈出的第一步。北约干涉波黑战争是其首次军事行动,初步检验了其遂行多种军事任务的能力,开创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他国事务的先例。1999年4月,北约华盛顿首脑会议通过了 “21世纪战略新概念”,它首次允许北约执行 “防区外进行危机反应作战”任务,展现出逼人的进攻态势。这次战略调整突破了联合国授权原则和北约内部协商一致原则。科索沃战争是践行北约新战略的第一次尝试,强化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和北约的黩武倾向。而阿富汗战争中,北约接管 “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是其对国际性多边军事行动的一种领导,强化了其在国际安全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2010年11月,北约里斯本峰会提出了 “积极接触,现代防御”新战略,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承担起 “维护和平与稳定”的使命。它主张北约可以实施 “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可在全球展开军事行动。不久之后,北约即对利比亚大打出手。

从冷战后北约军事行动的发展轨迹来看,北约已经由防御性军事组织演变为进攻性军事组织,由区域性军事集团演变为全球性军事集团。北约的强势战略将在未来国际斗争中长期延续,北约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威胁。

(二)北约采取重大军事行动严重依赖美国的超强军事实力。虽然北约发起或参与的军事行动都以联军作战的形式出现,但美国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北约的军事行动都是由美国计划与领导实施的。每次重大军事行动尽管是在北约的名义下进行,但其作战规划、指挥控制等关键环节,则基本是由美军实施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的作战计划分别由美军驻欧总部、中央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制订,指挥官也均由美国人担任。尽管利比亚战争中美国向北约移交了指挥权,但仍进行了情报、加油等重要的战场支援。其次,美国投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化武器装备。这些武器装备包括:F-117隐身战斗机、B-2隐身轰炸机、 “EC-130H”电子战飞机、E-8“联合星”指挥控制飞机、“捕食者”无人机,以及 “战斧”式巡航导弹、“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巨型掩体炸弹”等信息化弹药;特别是美军先进的C4ISR系统,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最重大的作用。第三,美国承担了最重要的作战任务。“精选力量”行动中,北约飞机共出动3515架次,其中美军飞机出动2318架次,占65.9%。①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ops/deliberate_force.htm.科索沃战争中,美军使用的弹药占弹药总量的83%,其他13国盟军使用的仅占17%。②Benjamin S.Lambeth:NATO’ s Air War for Kosovo, A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Assessment, RAND, 2001, p.66.2006年,北约驻阿富汗 “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约3000人发起了 “美杜莎”行动,其中兵力仅约100人的美陆军特种部队第31特遣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三)北约职能不断拓展,作战能力不断提升。冷战期间,北约长期准备与华约进行大规模正规战。但冷战结束后,安全威胁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9.11事件之后,北约认识到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是对世界安全与稳定的最大挑战。为了遂行包括空中打击等作战行动和禁飞、禁运、反恐、维和等性质复杂的军事任务,北约不断扩大其各种职能。如在阿富汗,北约军队在喀布尔市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地面和空中巡逻,帮助阿富汗政府培训国民卫队和警察,援建民用工程、兴教办学、提供医疗救助等,不仅执行军事任务,还深深地卷入到经济和民政等事务中。

同时,随着作战任务的变化和军事行动的增多,北约盟国军队日益清醒地认识到与美军在军事能力上的巨大差距。特别是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之后,北约加大军事转型的力度和深度,如北约各军实现了与美军指挥控制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了战略侦察、指挥控制等能力。通过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组建一体化部队、进行联合作战训练等途径,北约的信息化作战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猜你喜欢
波黑军事行动维和
波黑肉类进口远超出口
欧盟驻波黑维和部队举行军演
本期导读
维和亲历记
浅析外军有限军事行动
维和女兵
海外维和
概率论在军事上的应用浅析
海地大地震重创维和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