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

2015-01-11 07:09张才山
新闻前哨 2015年7期
关键词:被采访者专业知识对象

◎张才山

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

◎张才山

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熟悉专业知识:

电视新闻报道种类繁多,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作为一名记者,广博的学识是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更是要过硬。即使这样,记者也不是科研人员,在每次采访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遇到难题。因此,记者要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来弥补自己知识点的“盲区”,扫描记者基本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些可能闻所未闻的专业知识。发现报道中的“盲区”,尽量弄清那些似懂非懂的专业知识,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表达。为了深度挖掘新闻事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的阅读欲望,充分熟悉专业知识,提前做好“课前预备”工作,本就应是一个记者的基本素养。即便是自己实在无法弄懂的,也可以在采访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请教提问来学习、了解。这样,记者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就才能运用自如,从而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记者就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并在新闻实践中努力做到举一反三,准确观察社会动态,预测走势,未雨绸缪,驾驭局面。[1]反之,没有敬业精神,没有做充分的课前准备,没有有效把握的解说,对于相关新闻的诠释,效果是事倍功半的。更有甚者,会丧失其原意。

2、快速确定选题:

首先,新闻来源于生活,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事实都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就是“福尔摩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很多现象,乍看之下平淡无奇,但只要深入其中,换个角度去看,便可挖掘其隐藏价值。

第二,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所以对于新闻报道的要求应该做到迅速、及时。这也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从空间角度来看,受众更倾向于接收熟悉的人和物、熟悉的地段发生的新故事。如果一条爆炸性新闻发生在自己身边,新鲜和刺激将会激发受众去关注、记录这些事。从时间角度来看,新闻发生时间离现在越近,新闻价值越大。及时发生的事情,对于受众来说,更值得去注意,即有更大的“爆炸性”。试想这是一条过时的新闻,已不再是脍炙人口的话题,若硬要让受众去接受他,反而成为累赘。因此,对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的新鲜事物,要及时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另外,有些特殊的新闻不仅要符合这一普遍规律,同时标准和要求将更高。

再者,每一个事实往往都遵循着“唯一性”原则,即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两个命题,可以是两种观点不同的看法,但绝不会出现“是”和“非”。

3、合理设计问题:

在准备采访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采访前必须有大纲,采访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准备是否充分。尽量从细节入手,所提问题最好是闭合性的提问。这些闭合性提问可以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最好分成若干大问题,每个大问题之下,设计小问题。层次分明能给于被采访者和采访者一次成功的合作。切忌相互串题,这样会扰乱双方思路,一发不可收拾。最后,遇到意外情况,即对方回答不上来或者给出意料之外的回答时,这时要根据可能发生的情况准备一些相对应的追问。

二、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1、恰当的提问方式:

由于每个被采访者都不同,每个不同的被采访者的差异也有大有小,做现场采访的情形是变化万千。每个被采访个体因其不同的年龄、地位、生活环境、所在地域乃至国度,造就了其不同的才华、脾气、个性、内涵、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采访中记者提问的高明之处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这就要求记者讲究提问方式。记者要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例如: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启发引导、诱导等,来应对不同的场合。[2]另外,做好针对“非常”情况的应变策略也是必要的。新闻现场变化无穷,一些深不可测的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眼前。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一定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端正提问态度,把握好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语气方面,既要不卑不亢,又要亲切自然,尽量做到通俗口语化。控制好局面,建立一个融洽的谈话氛围,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达到成功采访的目的。

2、把握细节:

认真分析是把握细节的法宝。不仅要在“课前”阶段分析,实战中——采访现场也应该带有理性分析。首先围绕中心问题,从熟悉的问题,慢慢由浅入深,直奔主题。提问与回答要平衡,不能多于回答内容,必要时刻进行点题。多留意周围气氛,眼睛是心灵之窗,在同被采访者进行谈话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其接受访问时眼神的变化,以及肢体语言,是稳定、焦虑、自信还是抵触。避免因准备工作未做充分或是能力原因而造成的信息质量较低、画面毫无张力与冲击感。本文最初提到 “采访就好比福尔摩斯的工作”,一个小小的细节,不经意的感性言语,很可能打破沉默已久的平静。虽然在外表看来没多大差别,但是离目标却越来越远。

总之,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将身心紧密结合,不仅要表达出和谐的肢体语言,更要从被采访者的表现中捕风捉影,抓住细节,一举攻破,找到最合适的采访角度,才能找到普通中的异同、生活中的真谛,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做一次成功的采访。

三、正确运用情感因素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对象的倾向性和态度好恶的主观体验。情感反映着人们的社会人际关系、生活状态等,是人们后天形成的思想意识与外界事物接触后引起的态度体验以及心理活动。杨泽民为情感下的新定义是:“情感是由非中性事物引起的并反作用于这个事物的非中性的意图和行为”。[3]采访中的情感因素,则是指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系。大量实践表明,在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只有达到情感的接近与沟通,才能“一通百通”,不但采访能顺利地进行下去,而且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1、适当运用情感因素:

电视新闻采访,实际上是两个陌生人面对面的交谈,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记者想要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就必须运用情感因素,迅速的接近采访对象,打开他的心门,引起他的情感共鸣,才能让采访对象与自己做深入的交流。尽管互联网兴起之后,采访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甚至发展到了电话采访,网上采访等等形式,但面对面的访谈依旧是最原始却最有效的方式。而情感的运用则是决定双方谈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

“没有流泪,你怎么能写作!”著名记者穆青说过,记者的感情要始终溢于胸中,时时流露笔端,只有和主人翁息息相关,水乳交融,甚至掺着血和泪去写他们,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采访也是如此,没有情感的采访,收集不到深度的有用的信息,最终写出来的报道就会像白开水一样淡然无味。在采访中,记者要善于营造轻松、随意、亲切、友善的谈话氛围来打破被采访者心中的屏障,深入挖掘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并为深度的采访打下情感铺垫。

2、准确把握情感尺度:

情感的运用能推动采访的顺利进行,但新闻贵在真实。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时刻保持一个客观者的姿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切忌滥用感情,不要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误导对方,也不要被对方的情绪误导了去。在采访对象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记者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冷静和理性,准确把握谈话方向,尽可能挖掘被采访对象本身所固有的内涵,从而维护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3、提高情绪控制意识:

在电视采访中,记者的心理素质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采访行为乃至节目质量的高低。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自我控制能力是记者必备的素质。

作为一名电视记者,应该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传统的伦理标准等来正确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是应该唾弃的,哪些是应该颂扬的。这就要求记者采访中要做到冷静而不冷酷、热情而不狂热。采访中,采访对象所陈述的事实才是整个采访活动中的主角,记者的职责在于正确引导采访对象道出事实,并客观记录采访笔录而不能带有任何的个人偏见以及个人的情感色彩。

新闻采访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谈判的过程。新闻记者通过与采访对象进行谈判,从而获取新闻线索。因此,谈判学很多理论都能够运用到新闻采访当中去。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运用情感武器。情感武器运用得当,能有效减少被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的情况出现。注意长远的情感投资,更有助于拓宽记者的人际交往面从而有更多的渠道去获取新闻线索。情感是喜、怒、哀、乐等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采访中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感,会产生不同的采访效果。如果记者同采访对象情感一致,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缩短彼此间的心理差距,使采访对象在最大限度上与记者合作。反之,情感相左,记者与采访对象就会感到 “格格不入”,采访就难以顺利进行。

在这样一个讲求个性的时代,记者的采访对象森罗万象、变化无穷。只有打牢基本功,拥有过硬的记者常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并耐心地做好充分准备,提前考虑到可能偏离主线所出现的情况并预想出应对方案,临阵不乱,仔细地、理性地观察被采访者的肢体语言、语气以及各个方面的变化,控制好场面的平衡,以求做好每一次采访。

[1]李瑞峰:《深度报道呼唤记者专业素养》,《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8期

[2]高艳红:《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6期

[3]杨泽民:《对情感理论的新探讨》,《心理学探新》1982年第2期

(湖北广播电视台监播评议中心)

猜你喜欢
被采访者专业知识对象
神秘来电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浅析电视新闻采访方法及原则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