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 表现及诊断价值

2015-01-13 01:46金贤德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纵膈胸腺腺瘤

金贤德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放射科,广东 深圳 518172)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威胁较大的恶性肿瘤。以无痛性、进行性的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30~40岁为发病高峰[1]。原发胸腺淋巴瘤较为少见,在临床上其与侵袭性胸腺淋巴瘤及胸腺癌较难鉴别,本研究对2010年1月~2014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胸腺瘤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探讨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 表现,评价CT 对该病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1月~2014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胸腺瘤患者的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胸腺淋巴瘤中霍奇金淋巴瘤1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7例,T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3例,所有患者均行CT 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33.4±2.6)岁,纳入标准[2]:肿块局限于胸腺或者大部分位于胸腺区;病理学诊断为原发胸腺淋巴瘤;无其它结外器官受累或仅累及一个结外器官,且直径小于胸腺肿块;不伴有其它部位的淋巴结。本研究收集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各15例作为对照。

1.2 检查方法 采用菲利浦64层螺旋CT 扫描仪,扫描范围从肺尖至双侧肾上腺,层厚1 mm,螺距0.983,重组间隔0.5 mm,视野330~330 mm。增强扫描时经肘前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80~90 ml,动脉期为注入对比剂后22~28s,静脉期为70~80s,延迟期为120~180s。所有病例均通过肺窗、纵膈窗、骨窗以及二维重建图像进行观察。主要观察肿块的以下CT 图像特征: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边缘、与周围组织关系、强化特点、有无钙化及囊样变、密度、有无心包及胸腔积液及其它脏器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念法,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 表现 形态及大小:20例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中,肿块直径>8cm 的有15例,肿块呈结节状生长的有9例(见图1)。部位:20例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中,肿块向两侧生长的有13 例(见图1),7例肿块偏向一侧生长(见图1b),肿块位于上纵隔的7例,位于中纵隔9例,位于下纵隔4例;位于前纵隔7例,后纵膈5例,前中纵膈8例。密度:20例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中,肿块密度较均匀有8例,密度不均匀有12 例,其中瘤内小囊样变的9 例(见图1a),瘤内片状坏死3例。增强扫描强化值>20 HU 5例,<20HU 15 例。周围 结构:肿物包绕血管16 例(见图1c),压迫血管4 例,肺部浸润4 例,继发性改变:胸腔积液2例(见图1d),心包积液3例。

图1 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 图像

2.2 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的CT 特点 发病部位多位于纵膈的一侧,胸腺癌密度多不均匀,可见大片状坏死及钙化,增强扫描强化值多>20 HU。侵袭性胸腺瘤的CT 表现有:软组织密度肿块,可有轻度强化,较小的胸腺瘤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光滑或呈分叶状。胸腺瘤多位于心脏大血管前区正中线上,也可偏一侧或突向两侧,有时,肿瘤主体部分位于心脏大血管前区,但肿块延伸至附近的纵隔间隙,少数可见小的蛋壳样钙化。胸腺癌的临床表现与胸腺瘤很相似,除有纵隔结构转移症状较频繁,且进展较快的特点外,常出现胸腔外转移或临床转移。原发胸腺淋巴瘤CT 增强扫描示包绕血管征16例(80.00%),与侵袭胸腺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胸腺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3);瘤内小囊肿样改变10例(50.00%),与侵袭胸腺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4),与胸腺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强化值<20HU 15例(75.00%),与侵袭胸腺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与胸腺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见表1。

表1 原发胸腺淋巴瘤与侵袭性胸腺及胸腺癌的特征比较 (n,%)

3 讨论

原发胸腺淋巴瘤是指位于胸腺的淋巴瘤,女性多见,好发于20~30岁,临床上全身症状较少见,以肿瘤的压迫症状为主,无特征性表现,体征上局部淋巴结肿大亦较少见,以器官受压或受累出现的体征为主要表现,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及霍奇金淋巴瘤中的结节硬化性较为多见,临床上较难与侵袭性胸腺及胸腺癌鉴别[3]。

胸腺瘤包括侵袭性胸腺瘤和非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瘤是由不同比例的淋巴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构成的实质性肿块。在胸腺瘤病例中,约10%~15%为侵袭性胸腺瘤,与非侵袭性胸腺瘤相比,侵袭性胸腺瘤的大体及镜下表现为有包膜浸润及周围结构侵犯。侵袭性胸腺瘤的发病高峰年龄是30~50岁。侵袭性胸腺瘤的肿块通常位于前纵隔或延伸至中纵隔,并多偏向纵隔一侧;其肿块内常见钙化,据研究表明侵袭性胸腺瘤的钙化率超过50%。侵袭性胸腺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较模糊,能侵犯纵隔血管并使之推移;侵袭性胸腺瘤的血流供应较为丰富;很少发生远处转移。

胸腺癌是来自于胸腺上皮的恶性肿瘤,较为罕见,约占胸腺上皮细胞肿瘤的20%左右,比侵袭性胸腺瘤的恶性程度更高。据调查表明胸腺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6岁;临床表现有乏力、咳嗽咳痰、胸痛胸闷、丙种球蛋白减少等;胸腺癌通常较大、边缘模糊、无包膜,常侵犯纵隔血管并使之推移,肿瘤内有斑片状样钙化,中央部可见出血或坏死,胸腺癌能发生骨、肝、肺、淋巴结远处转移;增强CT 扫描肿块时信号明显强化,强化值>20HU。

CT 平扫加增强扫描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清晰显示肿块的大小、部位、密度及周围侵犯情况,且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4],在诊断原发胸腺淋巴瘤中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原发胸腺淋巴瘤具有以下CT 影像学特点:

肿块呈弥漫性生长,多向两侧生长(13/20),呈结节状突起(9/20),密度不均匀(12/20),常提示肿瘤生长较为活跃,生长速度不一,3例出现片状坏死,无钙化出现,有9例瘤内出现小囊样变,可能与肿瘤细胞常围绕血管进而浸润破坏血管引起的坏死囊变有关。增强扫描强化值<20HU 15例,可能与原发胸腺瘤的间质成分减少,血管减少有关。可有胸腔积液(2 例)及心包积液(3例)表现。

本研究结果显示CT 平扫示原发胸腺淋巴瘤有结节状突起9例,密度较均匀8例,肿块向两侧生长13例。原发胸腺淋巴瘤CT 增强扫描示包绕血管征16例,瘤内小囊肿样改变10例,强化值<20 HU 15例,与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的CT 增强表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由此可见,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 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CT 增强扫描是该病的较好的诊断检查方法,可与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相鉴别[5-6]。

[1] 王建,王武军,吴华,等.原发性胸腺淋巴瘤临床分析:附27例报告[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5):1062-1064.

[2] 沈月红,崔磊,尹剑兵.前纵隔实性肿块的CT 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3):377-380.

[3] 王磊君,张华,杨文洁,等.胸腺上皮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其病理学分型的对照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2,11(4):382-386.

[4] 解振林,杨瑾,文德强,等.胸腺囊肿的影像学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9(1):37-39.

[5] 梁欣,李卉,张国滨,等.CT 血管造影与DSA 诊断肺隔离症的对比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10):816-820.

[6] 李英,于铁链,李东,等.胸腺上皮肿瘤MSCT 影像与WHO 组织学分型的对照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3):431-433.

猜你喜欢
纵膈胸腺腺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胸腺增生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你了解纵隔肿瘤吗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子宫纵膈会影响怀孕吗
纵膈内淋巴瘤的CT诊断与鉴别研究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