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植物在废弃煤矿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2015-01-13 10:10李强
防护林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植苗构树废弃地

李强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林业处,山西 长治046204〕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能源生产及消费国,煤矿开采导致了矿区矸石废弃地土壤污染,受污染的矸石废弃地包括采矿废弃地、尾渣废弃地和废石堆积地等[1,2]。在煤矿区废弃地,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且植被稀少,土壤养分贫乏,土壤自我修复能力较弱,并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当地的生态环境。对于煤矿废弃地进行土壤复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植被恢复。

研究表明,在煤矿废弃地进行植被恢复,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维持物种多样性。因此,废弃煤矿区的植被恢复已成为各国环境污染领域的研究热点。矿山植被恢复的研究在英、美、澳等有悠久开矿历史的发达国家开展较早,美国在1977年就颁布了全国性的土地复垦法规,目前被开采的各类矿山破坏土地的复垦率已达到了70.5%。1996年在美国召开了国际恢复生态学会议,专门探讨了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问题。我国对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才逐步得到重视,废弃矿山复垦率较低,我国废弃矿山生态恢复任重而道远。近几年,我国在废弃矿山生态恢复与重建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在大型煤矿区生态重建、金属尾矿的植被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总的来说,针对不同类型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中国煤矿区大多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等生态环境较恶劣的地区,植被稀少,土壤养分含量低,植被恢复较为困难。本试验以潞安集团石圪节煤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播造林和植苗造林两种模式,研究了两种造林模式苗木成活率,旨在为废弃煤矿地植被恢复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为潞安集团石圪节煤矿,位于山西长治市郊区,现已停产。本区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燥多风,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9℃,日最高气温37.4℃,最低气温-29.1℃。年平均降水量为583.3 mm,最大917.0mm,最小414.0mm,雨季集中在7—9月,日最大降水量109.7mm。年平均蒸发量为1 755.3mm;最高为 1 996.3mm,最低为1 502.1mm。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夏季风向为东南风,最大风速为17m·s-1。冰冻期为每年10月末到翌年4月,最大冻土深度为0.75m。

1.2 试验设计与观测方法

1.2.1 供试植物 供试植物共有8个种。试验所用苗木、种子由山西省林科院提供。

1.2.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种子直播采用的小区面积为5m2(2m×2.5m),每小区播150粒种子。播种前进行催芽,具体方法:火炬树播前进行沙藏层积至翌年春天。播前用碱稍揉搓,去其种皮上的蜡质,然后用40℃的热水浸烫5min,不断搅拌,然后捞出,混湿沙置于20℃室内催芽,20d左右露芽时即可行条播。构树播种前进行浸种处理,种子置在35~40℃温水中浸泡24h左右,滤水后进行播种。花椒对种子进行脱油处理,具体脱油方法为:一是配制溶液,将200g洗衣粉加温水溶解,然后兑50kg冷水搅匀,倒入水缸或水盆内,水温50~60℃;二是搓油,将要处理的种子倒入洗衣粉溶液里,用木棒等反复捣搓,搓至种皮的亮黑色成褐色为止;三是浸泡清洗,溶液中因混有搓掉的油质,黏度较大,搓洗后,用清水浸泡6~10h,软化种皮,再用清水反复冲洗,直至种皮无油质时捞出晾干待播。刺槐采用浸种催芽,具体方法是将种子放入容器,加入50~60℃热水浸泡一昼夜后捞出膨胀的种子,沉底的未膨胀种子换热水重复进行,有1/3裂口即可播种。臭椿采用赤霉素催芽,用30~40℃温水浸种一昼夜,种子吸足水分后,捞出放于蒲包内,放在20~25℃温度下催芽,每日早晚各浇水一次,翻倒均匀,待种子有50%以上露白即可播种。山杏和山桃采用层积催芽;沙棘采用浸种催芽。播后覆土,未加覆盖。植苗造林中,每个树种试验小区面积为80m2(10m×3m),密度按(2m×2m),各栽植20株2年生幼苗。2014年4月20日进行播种和栽植,5月10日统计播种出苗率,5月20日统计栽植发芽率,2014年9月统计其成活率,并对成活的种类采用目测法判断其生长状况。

1.2.3 管理及生长观测 造林后浇一次定根水,其后均未浇水。采用目测法,把植物的生长状况分为5级:即旺盛、良好、中等、弱和不适宜。能很好适应土壤条件,生长旺盛、叶色浓绿的植物被判定为“旺盛”级;能适应土壤条件,生长良好,但长势次于“旺盛”级,叶色淡绿的植物被判定为“良好”级;能适应土壤条件,生长势一般,叶色淡黄的植物被判定为“中等”级;在土壤上勉强能够生存,生长势弱,叶色异常的植物被判定为“弱”级;种植后不适宜土壤条件,在生长季节相继死亡的植物,被判定为“不适宜”级。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直播方式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树种出苗率有显著差异,其中花椒出苗率最低,为4.98%,构树出苗率最高,为40.12%;构树和刺槐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火炬树、山杏之间差异不显著。从试验数据可以看出,直播方式进行植被恢复,种子的出苗普遍不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之后,到9月再去调查时,存苗率均为0%,也就是说用种子直接在这样条件的矿渣地上进行植被恢复是不行的。原因主要在于土壤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弱,试验的8种植物都没有存活。

表1 种子直播苗木成活情况

表2 植苗造林苗木成活情况

2.2 植苗造林苗木成活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植物发芽率有显著差异,其中火炬树的发芽率最低,为59.37%,刺槐发芽率最高,为93.89%。山杏、山桃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平均发芽率基本相同;构树、臭椿、沙棘之间发芽率也没有显著差异。

从成活率来看,成活率在70%~80%有4个种,80%以上只有刺槐一个种,60%以下有两个种,60%~70%之间有两个种。说明只要选择适合的树种,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在矿渣地上造林还是能够成功的。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试验结果,在参试的8种植物中,直播造林出苗率均为0,说明直播造林对废弃煤矿地植被恢复是行不通的;植苗造林刺槐成活率最高,为86.67%,且生长旺盛,其次为沙棘、臭椿、构树,成活率分别为76.73%、75.25%、72.16%。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植苗造林时,优先选择刺槐,其次为沙棘、臭椿、构树。根据植苗造林成活率看,只要选择适合的树种,采取合适的种植技术措施,在矿渣地上进行植被恢复还是可行的。

煤矿地植被恢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保水保肥性差,缺少土壤肥力和水分,土层薄,甚至没有土壤,有些土壤被污染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没有植被恢复的土壤条件,且雨季易冲刷流动。同时,煤矸石是由炭质页岩、炭质砂岩、砂岩、页岩、黏土等组成的混合物,矿物组成主要是高岭土、石英、蒙脱石、长石、氧化铝等。因此,风化速度快,堆置数月就崩解成碎粒,1~3年后细粒(3mm)及以下的颗粒占总固体重的50%以上,经常发生泄流和沟蚀,加速水土流失。此外,煤矸石的酸碱度不适宜植物生长,并且燃烧值高的煤矸石山还存在自燃的问题。所以根据试验结果来看,首先应该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固定住矿渣,然后选用适宜的物种逐步进行植被恢复。在造林方式上,不宜采用播种造林的方式,适宜采用植苗造林的方式。

[1]张灵,白中科,景明,等.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复垦排土场植被恢复立地类型划分——以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4(6):54-60

[2]高迪,王占义,陈国清,等.草原煤矿排土场2种常用生物工程措施植被恢复效果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4(6):260-264

[3]邢慧,张婕,白中科,等.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植被恢复模式与土壤因子相关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1):82-85

[4]李晋川,王翔,岳建英,等.安太堡露天矿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态肥力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5(1):66-71,79

猜你喜欢
植苗构树废弃地
金属矿山废弃地分析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
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构树扶贫工程
构树的坏与美
北方常用造林工具介绍
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下的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研究
矿山废弃地分析及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构树+”的致富路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基于墒权的属性识别模型在采煤废弃地肥力评价中的应用
浅谈植树造林的主要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