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怡婷
[摘 要] 五年来,中美比较教育在研究主题和研究对象国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趋势。文通过对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与美国《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两本比较教育界权威期刊的论文统计和分析,从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和对象国两个维度出发,结合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热点,归纳出二者的异同点,发现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主要围绕中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重点研究发达国家的教育,尤其是美国的教育,而美国的比较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特色的研究,研究对象国多元且分散。
[关键词] 比较教育研究;比较教育评论;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6-0001-06
0 引言
《比较教育研究》创刊于1964年,现为月刊,由北京师范大学编辑出版。《比较教育研究》是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会刊,是中国比较教育学界最重要的刊物。《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创刊于1957年,现为季刊,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是美国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会刊,亦是美国比较教育学界最重要刊物。
本研究选取2009~2013年《比较教育研究》和《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发表的全部论文为研究样本,拟通过对比分析,从研究主题和研究对象国两个方面,研究中美两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变化趋势。为此,在选取研究样本的过程中,将征稿启事、会议综述、活动简介、简评、书评(book review)、特邀编辑(guest editorial)以及主席报告(presidential address)等文章排除在外,共统计了《比较教育研究》60期的论文1067篇、《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期的论文99篇。
1 2009~2013年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分析
1.1 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分布
笔者将《比较教育研究》分成各级教育、各类教育、教育理论、教育问题、教育政策与制度研究、区域教育及其他研究7大部分(见表1),发现2009~2013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集中在七大主题上:(1)高等教育(22.98%);(2)教育思想与理论(12.20%);(3)教师教育(10.41%);(4)比较教育学科建设(5.91%);(5)基础教育(5.35%);(6)非洲教育研究(5.25%);(7)教育管理(5.07%)。以上七大主题,除了非洲教育研究是近年来新兴的重点,其他主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重点。此外,诸如课程与教学、教育政策研究、教育国际化、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公平、高中教育、学前教育、欧盟教育研究等小分支领域也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凸显教育热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围。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的论文主题涉及范围非常广,且比较分散(见表2)。99篇文章分成27类,且即使是论文篇数最多的主题,占总论文篇数的百分比也不到7%,但仔细分析,主要集中在八大主题上:高等教育(6.80%)、教师教育(6.80%)、教育公平 (5.83%)、社会冲突与教育(5.83%)、中等教育与青年教育(5.83%)、农村教育(5.83%)、教育政策研究(4.85%)以及弱势群体研究(4.85%)。除了上述主要的研究主题之外,还有一些研究领域的变化较大:首先是有关环境教育的研究,只在2012年出现了4篇而其他4年并未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与2012年的教育热点有关。然后是特殊教育和社区教育,就在2008年底,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探讨了如何促进以教育公平与平等为基础的全纳教育,以及政府应在促进全纳教育方面发挥何种作用等问题[1],紧接着在2009年,1篇有关美国和德国特殊教育的文章就出现了;但对于为何2009年出现了1篇关于社区教育的文章,笔者至今未找到相关热点。最后是课外辅导、农民工子女教育和移民教育,三者也只在2013年出现了1篇,这些在特定年份出现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新兴的教育热点。
1.2 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变化趋势
以《比较教育研究》中论文总数达18 篇的研究主题为范围,对各研究主题论文2009~2013年间的研究总量分别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从中发现《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主要呈现三方面的变化趋势。(1)部分主题呈整体上升趋势。非洲教育研究、教育国际化、学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增幅明显。同时,对学科建设和教育管理的研究比重也稳中有升,始终构成研究的热点之一。(2)部分主题呈快速下降趋势。有关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的研究于2010年开始急剧减少,课程与教学、基础教育、高中教育于2011年开始有所减少,教育政策研究、教师教育于2012年开始骤减。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某些教育热点的降温。(3)高等教育一直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焦点,在论文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虽然高等教育的研究在2013年呈骤减趋势,但就其研究总量而言,仍然在比较教育研究中遥遥领先。
当然,这些变化与中国教育的热点问题是分不开的。首先,自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实施以来,高等教育的研究就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其次,教育部指出,由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教育公平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又一次被提上日程,使2010年有关教育公平的文章由2009年的0篇猛增至2010年的19篇,2011年也略有几篇;有关义务教育的研究由2010年的4篇猛增至2011年的16篇,达五年最高值,2013年虽有下降趋势,但研究所占比重仍然很大;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也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再次,201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督导条例》,当年关于教师教育的文章陡然上升至五年来最高点,学前教育也成为一大教育热点,而且2013年也出现了3篇有关英国、荷兰和法国的教育督导制度的文章为我国提供借鉴。最后,2012年颁布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校车安全栏目的出现。
在《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中,笔者将所有论文的研究主题纳入研究范围,对各领域论文在2009~2013年间的研究总量分别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由于论文篇数较少,各个主题的变化趋势不太明显,笔者只总结了三个特点:(1)五年来,其研究主题分散、多样,几乎没有偏重(见表2)。虽然有关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的论文总数最多,但是有关这两个主题的论文篇数并不是一直居高不下,也有论文篇数是零的年份,这说明此刊的研究范围较广。(2)一直较重视社会冲突的研究,主题也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热点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欧债危机、中东北非政治问题以及宗教和民族冲突成为世界的焦点,学者们也开始关注社会冲突与教育、宗教教育和民族教育。(3)一直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研究较多,深入剖析各国教育问题。在教育公平、农村教育、弱势群体教育及农民工子女教育和移民教育等方面研究较多,但没有很明显的变化趋势。
2 2009~2013年比较教育研究对象国分析
2.1 比较教育研究对象国的总体分布
研究对象国的分布情况,是直接反映中美两国比较教育研究方向变化的重要指向标。为此,笔者分别对《比较教育研究》中的831篇和《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中的73篇具有国别研究性质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2009 ~2013年中美两国比较教育研究国别的总体分布情况见表3、4。
从总体来看,2009~2013年《比较教育研究》的对象国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东亚、非洲、中国、欧盟,仅对这六个地理区域所属国家的研究就占到全部研究的 80.04%。相比之下,对南欧、北欧、东南亚和南亚的关注则很少;从具体国别来看,研究最为集中的前十个国家或地区依次为:(1)美国(38.03%);(2)英国(5.86%);(3)日本(5.66%);(4)欧盟(3.97%);(5)俄罗斯(3.49%);(6)澳大利亚(3.01%);(7)韩国(3.01%);(8)德国(2.77%);(9)印度(2.65%)和(10)法国(2.53%);(11)中国大陆地区(2.17%)。而《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的研究对象国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的发展中国家,比较重视对各国教育特色和世界教育热点的研究。此外,中美两国都重视对两个或多个国家进行并置比较,其论文数量分别达到 64篇、15篇,构成比较教育国别研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比较教育研究对象国的变化趋势
2009~2013年间,《比较教育研究》中涉及国别研究的论文共831篇,其中,占论文总数2%以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3个国别类型上。为了更好地分析2009~2013年间比较教育研究对象国的变化趋势,笔者将五年内《比较教育研究》中这十三个国别类型a的研究作为主要统计对象,依据其在各年份国别研究论文中所占的比重,总结出该刊研究对象国的逐年变化趋势。而《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中的研究对象多且分散,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在下面只从宏观上进行分析。
五年间,《比较教育研究》的对象国研究有以下五个变化:(1)学者们热衷于研究美国的教育问题,多年来研究比重一直居高不下。然而,2012~2013年专门研究美国的论文数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2013 年仅为 54 篇(32.5%),相较于 2009年的峰值(71篇)下降了9.8%。(2)对两国或多国教育问题进行比较的研究和对欧盟教育研究尽管依然占据着相当比重,但2009~2011年数量急剧下落。两国或多国比较的研究从2009年的18篇骤降至2011年的9篇,欧盟教育研究在2009~2011年一直稳中有升,而2011~2013年骤然下降,这可能与热度骤减有关。(3)从比较的方法来看,仍以中国和东西方发达国家的并置比较为主,其中对北美洲、欧洲以及东亚的发达国家的研究占总数的一半,仅对美、英、法、德四个国家的研究就占了研究总数的12.52%,同时对国际组织间开展的比较研究有所增多;从具体国家来看,美国、英国、日本一直居最,韩国、澳大利亚、德国次之,但以美国、日本、印度等为参照国的比较研究呈现出较明显的降温趋势。(4)非洲教育问题开始走进研究者的视野,相关研究成果逐年递增。2009年研究非洲的论文仅有10篇,随着对尼日利亚、南非、肯尼亚等国家教育发展问题的日益关注,其论文比重于2013年猛增至五年来最高。(5)对日本和俄罗斯教育问题的研究有所波动,但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比例;有关德国、韩国、北欧、东南亚和国际组织的研究尽管呈现出不连贯的增长态势,但其增速相对较快。从当前东海和南海地区局势的风云变幻看,各方岛屿主权及其海域权益的博弈正在不断升级,尤其是中国与日本、菲律宾和越南等国的争端表现更为突出[2],由此可以推断,东南亚地区各国的教育将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由表5可以清楚地看到,(1)美国比较教育研究每年的重点都是发展中国家,只是从2011年开始出现了零星几篇研究发达国家教育的论文,根据其论文的内容分析,即使是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也多集中在弱势群体教育、公民教育、移民教育以及政治与教育的关系方面,说明此刊的侧重点是研究全球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和世界教育热点。(2)从比较的方法来看,美国的比较教育研究一直将重点放在对单一国家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涉及两国或多国对比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具体的国家来看,五年来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对象国分布较分散,几乎没有偏重。(3)美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的影响。仔细翻阅2009~2013年的世界政治大事件,笔者发现2010年出现的一篇论述苏丹教育与冲突的文章和有关尼日利亚教育的研究,2011年出现的一篇关于巴尔干半岛上五个国家的教师培训问题,2012年分别出现的一篇关于塞尔维亚人文主义教育、墨西哥教师质量和肯尼亚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文章,以及两篇有关中国督学和通识教育的文章,2012~2013年两年连续出现的有关泰国教育的研究,以及2013年出现的一篇有关格鲁吉亚农村接受高等教育情况的文章和两篇与南非教育权利和公民教育有关的文章等,都与当年各国的政治事件成为世界焦点不无关系;除此之外,在99篇文章中,有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教育的文章各占一篇,并且关于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研究较为丰富,或许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巴以关系和印巴关系的和缓。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1)在研究主题上,两国比较教育研究共同关注的问题包括:教师教育、民族教育、教育国际化、教育公平及微观课程教学;都重视对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的研究;都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但是,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重点十分突出,且研究重点有较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并且其教育热点与本国教育政策息息相关。而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围较广、主题多元,几乎没有规律可循,但总是直击世界焦点,倾向于研究各国的教育特色。从笔者的划分领域来看,中国有专门的区域研究专栏,而美国没有,但是中国的区域教育研究对材料的解释不足,多停留在描述和呈现阶段;从各级教育上来看,中国近年来开始重视学前教育,而美国在五年中少有关于学前教育的研究;从各类教育上来看,美国的比较教育研究的种类中有很多是中国没有的,包括农村教育、弱势群体教育、宗教教育、环境教育、公民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等,中国的学者则将关注点集中在美国学者未曾注意到的女性教育、军事教育、英才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上;从教育问题上看,中国比较重视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教育管理、校车安全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问题,而美国的研究则集中在社会冲突及政治对教育的影响及教育评价的相关实践。(2)在研究对象国的分布及变化上,中国在进口世界政治经济热点的同时,主要围绕发达国家的教育展开研究,重点在描述和借鉴;而美国则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特色进行深入研究,而且不论是论文主题还是论文研究对象国的分布与变化,都紧扣国际政治经济热点,重点在发现和剖析。(3)在研究方法上,笔者认为,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有功利主义的倾向,调查研究、实验法、项目评估此类的实证方法,和国外研究相比,使用的力度不够,对文献法非常依赖,这方面我国比较教育学界应该更多借鉴美国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3]。
参考文献
[1]新华网.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在日内瓦开幕[EB/0L].(2008-11-25)[2014-07-12].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1/25/content_10411346.htm.
[2]李东燕.全球热点问题评述[J].当代经济,2012,(23):4.
[3]杨惠颖,杨曦,许亮.《比较教育研究》1998-2004年论文研究策略统计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S1):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