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思寿

2015-01-14 15:38冯新生
中关村 2015年1期
关键词:萧统昭明黄鹂

冯新生

镇江的南山,为城郊招隐山、黄鹤山、夹山等山景的合称。近年,这座城市为八方游人提供的《旅游指南》上有“要长寿,到镇江,镇江有南山——寿比南山”之语句。听到这些推介词,一般人自然会联想到“养生长寿之旅”。今年暮秋,我迎着午后的斜风细雨,撑伞在招隐山、黄鹤山漫步一番后,渐渐感悟到“寿”在南山的真正含义。

招隐山名称的缘起,或许与始建于东晋时期的招隐寺相关。我没有看到古寺,只看到古寺的石牌坊,左右石柱上的古联清晰可见,感叹着在这里留下屐痕的南朝·宋书画名家、文学家、音乐家戴颙。一联是:“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一联是:“烟雨鹤林开画本,春咏鹂唱忆高宗。”前行不远,便看到戴颙曾居住并潜心研究“听鹂整弦、新声变曲”的听鹂山房。

山房周边很静,曲径石阶上半露苔藓,鲜翠的竹叶上雨珠晶莹。忽然,不远处黄鹂在欢快鸣唱,清润柔和的风也拨动花簇茂林随之沙沙作响,它们莫非是在思忆这座居所的主人?

戴颙一生飘逸潇洒,无意功名,除了喜爱丝竹管乐还爱听黄鹂的叫声。在招隐山中,他除了创作新颖别致的十八部曲作,就是“携双柑斗酒外出”,痴痴地品读黄鹂的叫声,甚至把自己研制的桐木琴也取名为“鸧鶊”(黄鹂)。当时的春雨或许也会像今天这样飘飘洒洒、淅淅沥沥,叶下避雨的黄鹂也会像今日这样低吟浅唱、空谷回音,遥想当年,戴公柑橘佐酒,斜倚在参天古木下闭目倾听鹂唱,该是何等愉悦!戴颙仅活了63岁。就当时而言,虽有“过甲子非夭折”之说,在今日看来,说实在谈不上长寿。但此公去后,据说,招隐山黄鹂的叫声愈发清亮婉转,山麓的植被更显郁郁葱葱。

自戴公把黄鹂的鸣唱融入古乐的宫、商、羽之后,很多唐宋诗人便把黄鹂的鸣啭留在咏春的绝句中,最有代表性的绝句应该是“大杜”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小杜”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以及南宋诗人曾几的“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就某种意义而言,戴颙应该算是长寿者,因为,他走后的数百年后,在诗文繁丽的唐宋时期,仍能听到“鹂声一曲宫商羽”的余韵,现代乐师仍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古乐史上的这段创举。而今,书店里摆放的《千家诗》、《幼学注解》的页面上,还能看到“戴颙住听黄鹂声”的注解。字里行间,似能看到他举止飘逸的身影。

当戴颙在山林陶醉于丝竹时,绝对没有想到,百余年后,一位陶醉在墨香字海的青年来到这里隐居,他没有把丝竹管乐当作悦耳之声,更没有通过独特的鸟鸣来丰富旋律,而是把山泉流动的韵调、雨打枝叶的音响、山风呼啸的声浪当作天籁之声。这就是南朝·梁那位“不爱江山爱文章、不爱殿堂爱书房”、低调躲在深山编纂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的昭明太子萧统。

萧统的读书台在招隐山山腰。我发现,人们在书房回廊下游走时大多步履轻轻,似乎怕分散昭明太子的注意力。读书台上下分两座院落,面积不大却清幽别致。最后一位重建读书台的人是清·同治年间任江南提督的冯子材。很难想象,这位数十年挥刀跃马,在血气方刚时镇压过农民起义、须发皆白后重挫入侵外敌的沙场老将一旦进入江南灵秀地,昔年的雄威便融入七分书卷气,对奇花异木之间的读书台欣赏不已。感叹之余,投资修葺,并在东山墙上留有《重修招隐山昭明读书台记》。

昭明太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把皇位看轻、把读书看重的皇太子。3岁朗读《孝经》,5岁默诵并解析《论语》,14岁戴上父皇梁武帝授予的太子冕。他处理朝政时井井有条,待人接物稳妥得体,本能成为一代贤明帝王,但他总觉得皇位虽然至贵至极,百年后便无踪无影,不若做学问、留下名句千古传扬。于是,他在京口(镇江)南郊的招隐寺后山构建一座读书台和一座增华阁,把3万册藏书从健康(南京)运来,潜心读书、编纂文稿。侍者怕他寂寞,组合优美的丝竹管弦为他助兴,他却低头不语。侍者问他,他用左思的名句表明心迹:“ 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

萧统仅活了31岁。他辞世的消息传来,城内外民众沿街哭送,边境将士无不潸然。

在读书台,我感觉到,苍劲的古木仍在清风细雨中低吟,石阶上的书屋里仍弥散着屡屡墨香。动与静在这里皆自然形成,我的思潮与兴致也随着自然变化而舒缓起落,难道这就是古哲人说的“无为而为”?

院落有茶室,我在品茶时感到水质极佳,玻璃杯中的新绿上下浮动,尤显灵动可人。听服务员说,茶由此山的虎跑泉之水泡成,所以有如此佳良口感。于是我撑伞下山,在招隐山南看到这一方名泉,据说是东晋年间山中猛虎为法安禅师刨出的山泉。池中有泉眼,朵朵“珠花”升浮不停、晶莹剔透。泉边石壁上有“虎跑泉”三字,为明·崇祯年间镇江知府程峋所题。我取了一点泉水品尝,一丝清凉入喉,心清气爽。

车出南山,回望读书台,我想了很多,想到萧统虽然远去,《昭明文选》却留下历史的回响,唐代有“《文选》烂,秀才半”的民谣,宋代徐钧对昭明太子赞叹不已:“有德无年亦可矜,腊鹅兴谤竟难明。当时虽不为天子,文选犹传万世名。”南京至今流传着“莫愁传世争颜色,怎及昭明文字香”之说。后人从来没有忘记他,在他读过书的地方纷纷建起读书台,南京的梁洲、镇江的招隐山、湖北的襄阳……他当然是高寿者,后人无不感觉到,他至今还品着虎跑泉的水、听着山林间的鸣唱在挥笔撰文。因为他感悟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

“寿比南山”的意义在这里升华。我辈是否也该自问:“面对生命倒计时,你做了些什么?”

猜你喜欢
萧统昭明黄鹂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精览儒释道
CONTENTS
两只黄鹂
从“文取旨达”到“文章不群”:论陶渊明文学史地位的升格
问黄鹂
昭明寺随想
登昭明楼
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
从《文选序》看萧统的文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