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素描的心灵对话

2015-01-14 15:39张越
中关村 2015年1期
关键词:手稿展厅素描

张越

大约在两年前,美国著名艺术家LeRoy Neiman去世了,他的同事Tara Zabor在LeRoy Neiman位于纽约的工作室内发现了他的几十张手稿,这些手稿之前从未面世。Tomas Vu教授与LeRoy Neiman相识多年,当他看到LeRoy Neiman先生的这些作品时,震惊不已——在那一摞手稿中,有一张创作于1949-1952年间的作品在Tomas教授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在此之前,他从没见过Neiman创作过这种风格的作品。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命题——手稿如何反映出一个艺术家的真实而私密的一面,而这些又如何转化成为作品并向公众展示。如果有艺术机构能够将这个想法实现,那将会是怎样的情形?这些私密创作暴露在公众面前会形成不一样的颠覆?而这又将意味着什么?

“我认为手稿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对艺术家个人思考最直接的原始表达,这是他们创作的缩影。我希望邀请艺术家们展现非常个人化的原始的创作灵感,这些是完全未经雕琢或参照大众审美等因素修饰过的。”Tomas Vu教授说。

基于这些想法,Tomas Vu教授开始暗自在心中筹划了这样一场关于创作手稿的展览。起初,他想到了几位艺术家,然后通过这些艺术家的相互推荐,马上有了一个连锁反应,由此发展下去,参与这次展览的艺术家阵容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后期的81个人。

此后又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素描——勇往直前》展览在中间美术馆馆长袁佐先生的共同策划和支持下于12月13日下午开幕,二十余位中外艺术家齐聚北京中间美术馆,一场关于“素描”思维的对话随即上演。

展厅入口处侧墙上长长的参展艺术家名单中,81位中外艺术家或熟悉或陌生。走进展厅,最直接地体验是绘画风格。与其它同类展览不同,在整个展馆中没有给每一位艺术家分隔独立的空间,而是充分利用展馆的特质,将所有作品错综排列。正如策展人之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Tomas Vu教授在开幕式中所言:“在平时,每一位艺术家都是自信而独立的,认为自己的作品独树一帜,并且最好或者最重要。但是在这次展览里,我们更希望艺术家们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能够靠近其他人,参与到其他人的思维和观念里面去。这种参与和相互接近,可能会产生新的方向。”

有些展出作品或许是不完整的,但当这一点一线在空间中组合在一起时,那些看似不完整的作品将整个展览完整地呈现在观者面前。这种做法无疑是成功的,而出乎意料的是,经过错综的布局,在画作之间,不同国籍与背景的艺术家之间相互对话,彼此的观念通过作品呈现、渗透的过程,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些画好像都是无拘无束的,这些琐碎的、鲜明的、美的、抽象的内容交织在一起,却奇怪地变成了一个整体,整个展览都变成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作品。这真是一场奇妙的视觉体验!

从中间美术馆二层观展开始,逐一参观,直到回到二层展厅,记者细致地回望整个展览空间发觉这里比平时多出了一扇三面墙体。这个特殊的“装置”三面墙体内侧是由LeRoy Neiman先生曾经尘封的素描作品构成,而墙外侧则源自一个从美国发起的艺术互动项目——消灭不平等与不公。当然,所谓互动项目即它的呈现方式完全交给观众。通过与现场志愿者的交谈,记者得知正是开展的前一天晚上,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的三四十名学生作为第一批参与者,在这三面空白的墙面开始创作。中间美术馆馆长,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袁佐先生在开幕式上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一个类似于社区的模式,这面墙就是连接每一位参与者的点。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中,墙面的图像会不断丰富。”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让观众参与到了原本属于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对话过程中,这是多么有趣而有意义的策划!展览也因此从静态的结果,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或许,展览本身并不需要结果,在这样的空间里,留给观者的只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真正的属于艺术的体验。

虽然LeRoy Neiman先生生前未曾想过把他的这些作品公之于众,但是假如他看到今天的场景,看到他的作品与四百多件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在中间美术馆2000平米的展厅内齐聚一堂!他一定会为这个伟大的空间中所汇聚的艺术家和观众们的深度思考而感到兴奋与愉悦。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时,正因为走进美术馆的你我和他们,让这里奇迹般地上演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猜你喜欢
手稿展厅素描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初夏素描
BESPOKE ROMANCE展厅
丢失的手稿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素描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