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及手段的多样性

2015-01-15 15:18肖梦妮
艺海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学童曲子小孩

肖梦妮

〔摘要〕学前儿童的音乐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们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激发学前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爱好,以达到美化他们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使音乐素质教育真正得到普及。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

幼儿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幼儿群体的教育。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其独特之处在于“以情动人”,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培养人的问题上,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这一点在音乐教育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因为音乐以其独特的形式,使人在音乐的学习实践中感受、理解、表达和创造美,使人融美于心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换位互动、以趣激学、寓教于乐等各种方法,营造一种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前儿童(后简称学童)提供一个大胆尝试、展示自我的空间,使每个学童能够根据自身对于音乐的感性认识、丰富想象来自由表现和创作,使学童萌发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达到美化学童心灵、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

一、音乐题材的选择

在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学童的言语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与成人的差异,避免以成人的言语及思考习惯去授课,尤其在挑选教材与备课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不妨多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童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学童普遍持有一种“看到导致知道,没有看到导致不知道”的观点,他们对于知识究竟是如何获得的,不懂得去反思,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何时何地获得的。所以,想让小孩听得懂我们要表达什么,要告诉他们什么,必须要在准确把握学童心理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备课与授课。

此外,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和成功感的源泉,是在老师不断引导、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童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备课时可注意两点:第一、爱听故事是学童的普遍爱好,可选取一些短小、容易记熟的小歌谣,给音乐配上一些小故事。抓住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提高学童学习时的注意力。第二、在授课的时候不一定要顺着书上歌曲的编排来一一进行教学,可把曲子稍微分类,把教学内容集中。例如,课堂上教授三拍子曲子时,告诉学生三拍子的节奏特点后,可把几个三拍子曲子的第一句挑出来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他们就能牢牢的记住三拍子是强弱弱这个节奏特点。

二、寓音乐教育于情景之中

要让学童进一步了解音乐,扩大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音乐的耳朵、艺术的头脑、美好的心灵,为此,我们可以尝试创造赏心悦目的学习环境,潜移默化激发他们的音乐情感和审美情趣。首先,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备课时根据各班的情况制定对应的教学计划,改变传统的古板的教学风格,从学童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先学会聆听音乐,感知音乐的节拍、风格、情绪、特点等,让学童在音乐情景中体会曲子的音乐特点及教学重点。然后,在授课上,要切记注意语言的表达,说学童能听懂的话,编学童能听明白的故事。例如,在教授强弱拍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童先看看曲子旁边的图画,告诉他们,这是一首胖子和瘦子对话的曲子,把二分音符看成是穿白色衣服的大胖子,把四分音符看成是穿黑色衣服的瘦子,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像,分别说出胖子和瘦子说话时音量大小的区别。运用这种方法,学童在练习时就能很快的把强弱拍弹奏出来。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老师可把要教授的曲子先给学童演奏一遍,让他们先感受一下这首曲子,然后再演奏一遍,第二遍的时候,老师可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童带着问题去聆听。演奏完毕后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不但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还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三、老师与学生角色互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其教育活动中,一再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幼儿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法,方能繁荣成长,否则他们易受损伤,即使不夭折也难成材。3至6岁是学童学习交往技能的关键期,为了促进他们的健全发展,民主意识和恰当的表达方式能使学童的学习过程一直处于“成功—快乐—成功”的良性循环之中,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教学活动,促进学童交往的合作能力。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可让学童尝试当小老师,请他出来教大家学习。通过这样的锻炼,小孩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得更加活跃,性格会更开朗。角色转换在课堂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使小孩慢慢的从被动的学习上变得主动起来。而传统的教学上,方法一般比较死板,老师永远是老师,学生永远是学生,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小孩的兴趣也会慢慢的被打消掉。因此,教师在备课与授课上,要多注意这点,家长把小孩带来学习音乐,就是要让自己的小孩快乐起来,如果不快乐,这个课堂对于小孩来说,就像一个密室,教授的知识就像是枷锁,可以想像,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这样的课堂,既不能让小孩得到快乐、学到音乐知识,也不可从根本上改变音乐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更没办法把教学真正落实到音乐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

四、让歌声充满课堂

从娃娃落地开始,我们就会接触到音乐,音乐一直伴随着我们。孩子在还没正式学习音乐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跟着音乐去晃动身体或是哼唱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妨让小孩一边练习一边跟着大声唱出来。方式可以变换一下,可把小孩分成两组,一组弹奏的时候,另外一组就伴唱,然后换过来。有时候可以让一个小孩出来当指挥,一个小孩出来唱旋律或者歌词,然后剩下的小孩演奏曲子,还可以做一些小游戏,一边唱曲子,一边跟着节奏去拍打身体各部位,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在其中,通过这些方法,小孩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得更积极,更愿意去多练习。一节课下来,既可让学童学到该堂课要教授的知识点,又可以让他们玩得很愉快。

五、父母的引导

孩子在音乐道路上除了需要教师的教以外,还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组。家庭教育是先于一切教育的。孩子们从小跟随着父母,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们。所以,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婴儿呱呱落地那一瞬间,便被身边的声音所吸引,婴幼儿时期是声音的敏感时期,如果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便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了基础。基于幼儿的这一特点,家长在激发幼儿音乐兴趣的时候,可多注意听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多听乐曲。人与生俱来便对音乐有着不同层度的感觉,音乐能够传达言语无法比拟的感受,是人类沟通的桥梁。家长在家里可以多放一些节奏感强、旋律明快悦耳、比较经典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音乐给幼儿听,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听不懂音乐便放弃播放,只要持续不停的反复播放这些歌曲,孩子们在音乐的长期熏陶下,心灵会慢慢萌发出对音乐的兴趣和喜好的。不过要注意一点的是,在挑选歌曲时,要挑选一些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儿歌、古典音乐、童谣等,让这些音乐伴随着孩子睡觉、吃饭、玩耍,让孩子们在音乐的陪伴中成长。二是听声音。幼儿的生活中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围绕着,婴幼儿时期正好是声音的敏感时期,家长可通过一些小训练,如敲拍各种玩具发出不同的声响,让幼儿在各种声音的刺激感染下,听觉能力和对声音的敏感度渐渐得到提高。听声音其实就是听一种简短的音乐,当幼儿感受到声音的长短、大小、高低等变化后,他就开始初步具备了欣赏音乐的能力了。三是听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的灵魂。瑞士著名音乐家达尔克罗斯在强调节奏训练重要性是曾指出:“人无不具有节奏本能,不过需要诱发、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家长平常可让孩子听听秒针均匀走动的滴答声,听火车经过的“轰隆”声等,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渐渐形成节奏的感念。

音乐是孩子离不开的伙伴,孩子的发展需要音乐。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是为孩子的音乐潜能开发奠定良好基础。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在一点一滴的音乐灌溉中去了解、体会和表演音乐,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水平,促进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让孩子们在音乐的海洋里畅游,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欢乐。

(责任编辑:晓芳)

猜你喜欢
学童曲子小孩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云小孩(上)
有风吹过
XINMU/欣慕 XM001
HAOBAIBEI/好百贝 HBB-A
anyin/安茵 ABA601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